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人真的不在乎隱私問題嗎?

中國人真的不在乎隱私問題嗎?

導讀:中國人會誓死捍衛的事物里包括隱私嗎?反正我覺得不會。真正特別在乎隱私的人一定會跟大數據的「演算法」說不。

作者:賈選凝,台大政治系博士生,任職香港媒體多年,文化評論與跨界研究作者。

從「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的一席評斷被迅速刷屏討論,大概就能看出,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對隱私沒那麼敏感的。

不過敏感不敏感這個事,其實是個優先權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當你面臨抉擇而必須要放棄生活中的某些選項時,會被你優先放棄的是什麼?

或者反過來說,你會誓死捍衛的又是什麼?

對大多數人來說,顯然不太可能放棄收入、房產等最「核心」的有巨大價值的事物,但有些人可以選擇放棄交通便利——如果房子便宜點,住到六環也不是不能忍;有些人可以放棄一種生活的餘裕——全年加班無休反正能多賺錢。

那相比起這些,隱私確實算不上什麼特別「敏感」的東西。

儘管大家談起大數據之惡都頭頭是道,卻依然在用著要用手機號驗證的雲盤、要同意各種註冊協議的APP。

我們真的會誓死捍衛那些購物記錄、網頁搜索記錄和打車記錄里的「隱私」嗎?

事實上並不會,我們只會說「因為沒得選」,我們都是「被自願」的——如果不去提供那些個人訊息,很多服務和資源就用不了,那實在太不方便了。

所以這麼看來,其實人家大佬說的「用隱私交換便捷性」並沒錯啊。我們真的「沒得選」嗎?當然有,但我們不願意去犧牲那些被綁架了的便利。

中國人會誓死捍衛的事物里包括隱私嗎?反正我覺得不會。真正特別在乎隱私的人一定會跟大數據的「演算法」說不。

之前認識一個女孩,決定停用臉書的理由就是被嚇到了。她是個90後,因為本身發量偏稀薄,有一次去搜索了一下某個牌子的「生髮養護」系列,自此之後,臉書就開始三不五時給她推送跟「防止脫髮」、「擺脫禿頂困擾」有關的廣告,最離譜一次是給她推送了某家診所「植髮特惠」的拼團優惠活動,她覺得忍無可忍,好像最見不得人的秘密都被大數據一眼看穿。

「只要我一打開臉書,就看到那些廣告有意無意出現在那邊。」

這種毫無安全感的狀態會讓一些人心驚膽戰,但另一些人則覺得,這不過就是「演算法」嘛,是數字化生存語境下的常態,沒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其實重點是,我們究竟怎樣去體認「隱私」這件事?我們為自己所設定下的「他人與我」、「公領域與私領域」的邊界又在哪裡?

這實際上跟科技、數據乃至生活便利都關係不大,而來源於人們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

比如一個習慣於去檢查伴侶手機的人,不會認為這是在侵犯對方的隱私,反而認為無條件的「信任」本該如此。

比如做不到去為孩子保留私隱空間的父母,不會認為未成年的孩子也是獨立個體應該擁有自己的「隱私」,而是覺得我這還不都是為了孩子不要行差踏錯。

比如可以隨時把群聊天記錄發到網上的人,不會自覺這樣的舉動本身已構成公共事件需要徵求當事者,而會覺得這只是我的私人行為,和我發個朋友圈曬個娃同理。

十多年前梁文道就寫過,這麼多家長把兩三個月小孩光屁股的照片發到微博上,有沒有想過孩子長大後可能並不喜歡自己這些照片一輩子跟著自己。特別是當這些模糊了隱私邊界的平台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時,「隱私」也變成了某一種展演,大家都習慣於攤開自己隱私,同時窺視別人的隱私。

這當然是全球通病,但或許中國擁抱數字技術遠比西方更早。在西方國家,數字技術可能只是一種附加產物,但中國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很明確:這是具有變革性的技術,要使用它,而不是落後地被動等待,所以科技巨頭們本能地把握住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明朗方向。

但與此同時,在法律與道德層面,民眾卻很茫然,並沒有足夠的規範和指引,去限制技術對私隱無限度的入侵。

就拿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數據該歸誰所有這件事,本身就是極為龐大而艱巨的課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德國憲法法院就有一個判決叫「信息自決權」。

這當然源於歐洲對「個人權」悠久的討論與重視,當「個人被保護免受個人數據的無限收集、儲存、使用和傳遞時」,也就因應了大數據時代的客觀現實,把「所有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自然人的信息資料」納入保護範圍。

也就是說,我可以選擇我的購物記錄不要被奇怪的網站莫名讀取或者出賣。如今詐騙電話動輒能完整講出你身份證號碼的例子太多了,每次遇到類似狀況,都讓人覺得信息安全迫在眉睫。

而美國採用的方式則是分散立法,各種隱私保護法五花八門,針對商業部門大規模濫用信息,先後出台了《金融隱私權利法》、《錄像隱私保護法》、《駕駛員隱私保護法》,反正發現漏洞就撲過去規範,但說到底還是靠行業自律。遇到臉書這種不自律的企業,當然也很無力。

大數據最後用來做什麼,其實還是人決定的。

而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們都認為「隱私」是關乎最基本的價值與尊嚴的事物,那就自然會想方設法去捍衛它,為「私領域」設下防線甚至提案立法。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向來不會處理「私領域」的事物,譬如在處理一些重要糾紛時,與其面對面商討,反而不如去找個中間人調解來得行之有效,這大概和中國文化向來不太鼓勵個人情感表達有關,把「個人對個人」的私事轉變為群體事務的習慣滲透在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其實傳統中的「無私」是因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向來光明磊落,倒並不是鼓勵人們都不去維護自己的私領域。

只是中國傳統中的公私分野確實和西方不在一個系統里,所以給人感覺中國人從升學工作到相親結婚頭胎二胎都有一大票人關心得不得了,公私分野很曖昧,也就難免顯得大家都不太重視隱私。

不過換一種角度看,大概還是人們本來就已經挺混亂的價值排序里塞進了太多比「隱私」更重要的事——反之,如果隱私是屬於同心圓里「核心」的那部分堅守,那麼你自然會做出很多不同的選擇

所以不存在什麼敏感不敏感,關鍵還是看重要不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有些中國人是遲鈍不自知的歧視者本尊
別說你不在乎錢,大家都摳門,程度不同而已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