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師要善於化「教」為「學」

教師要善於化「教」為「學」

針對基礎教育界出現的「學替代教」與「教替代學」的傾向,北師大的郭華教授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學校不能以『學』代『教』」。筆者認為,學校確實不能以「學」代「教」,但教師要善於化「教」為「學」。

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的一對基本關係。在學校教育中,教與學應是一個整體。當前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上,確實存在將教與學「割裂」開來討論、將「教學」與「自學」簡單地對立起來、沒有注意現代的「教」與傳統的「教」的區別等問題。

不過,「不能因為教與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而否定它們的相對獨立性」(陳佑清《教學論新編》)。在本體上,教是依存於學的,「教不能替代學」是明白無誤的真理。「教」以「學」為對象,它以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能動而有效地學習為目的。不能為了「教學」一詞的完整,而強調有「教」有「學」,「教」是為了更好地「學」而存在的「幫助」。陶行知說,「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促進學生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才是教學活動的本質。

余文森教授在幾篇文章中都介紹到江山野先生關於「教學過程應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的觀點,並發展了這一主張。在學生的早期啟蒙階段,應多發揮教師的影響作用,幫助學生「入門」「上路」。不過,教師的作用應著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進步。隨著學生的心智成長和學生學習能力的逐漸增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在方式上應有所變化。教師要有退到學生身後的從容、「化教為學」的智慧、對學生的進步與差異的敏感和基於「學生立場」的評價激勵。「化教為學」既是道,也是術。我們既要從學生成長的大道理去理解「化教為學」,還要在日常課堂活動中琢磨「化教為學」的策略與方法。

郭華教授關於「教學」與「自學」的區分的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她認為,「如果學習的願望、方向、內容、節奏,事實上是由教師引導、啟發的,即使教師不在場,也依然是『教學』,或是課堂教學的前伸,或是課堂教學的後延,抑或是教師魅力和影響力的體現,總之,不是『自學』。」試想,如果學生自己鑽研教師提供的某本資料,算「自學」嗎?如果因為教師的鼓勵,這位學生有了更加強烈的自主鑽研的動力,算「自學」嗎?區別學生處於「自學」狀態還是「教學」狀態,顯然不能以教師是否在場為依據,也不能以有無教師的幫助與影響為「邊界」,而要看學習活動是否是學生自主實施的,看學生對於學習的元認知是否被啟發出來。

對於學生能夠「自學」,教師大可不必感到「失落」,反過來應該「驕傲」(如果認同並積極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話)。學生的「自學」不是對「教」的否定,不是對教師的「嫌棄」或「拒絕」,而是學生成長的突破。我們期待學生能儘早進入這樣的學習狀態,那是學生自主實施的、獨立的、有效能、講策略且具有創新意義的學習。這才是「自學」。當然,這離不開教師那從容而智慧的「教」「導」,以及隨年段而循序漸進的「學會學習」的要求與指導。

在學校教育中,要去細分、計較「無教之學」的「自學」與「有教之學」的「教學」是無稽的。學校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為學生「登高望遠」、克服困難提供形式多樣的幫助。這與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是不矛盾的。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以學為核心,並不排斥更不否定教師的教。這個「教」可能不是傳統意義的「教」,它更多地表現為基於學生立場的「導」。

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學校教育遠不是這個狀態,甚至於很多學校還沒有朝著這個方向而去。在常態教學活動中,「以學為主」「學為主體教為主導」都還未成為主流。郭教授制止少數學校膚淺地「以學代教」可以理解,但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形勢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克服「重教輕學」,倡導「學為中心」。

近年來,國際上正傾向用「Learning」來表達education的真諦,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20年出版的有關文獻看,已主要採用「Learning」一詞。這是從社會發展大視野的觀念變化,反映出對「教育活動的學習本質」的理解。從學校教育這一相對較小但依然複雜的生態環境看,以「Learning」取代「Teaching」,並不是倡導「無教之學」,而是強調「基於學習的教導」,強調教為學服務的理念,引導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行動模式。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8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一部深化漢代《尚書》學研究的力作
學校不可以「學」代「教」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