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孟春燕:辦孩子喜歡的幼兒園

孟春燕:辦孩子喜歡的幼兒園

孟春燕 回族,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回民幼兒園園長,北京市特級教師。立足於幼兒園多元文化融合、民族團結進步與發展的需要,她以「愛與包容」為辦園理念,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發展為教育目標,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修德,民族體育活動健體,民族藝術教育益美,科學遊戲活動啟智」的教育特色。主持的課題《在幼兒園中開展民族傳統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的研究》獲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幾年前,一個自閉症孩子進入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回民幼兒園。家長擔心幼兒園拒收,留了個心眼,入園前並未明說。

但沒過多久,班主任就發現了這一特殊情況。園長孟春燕聽說後很不放心,決定親自跟家長談談。

得知園長要找談話,家長整宿未眠,園裡是要怪罪家長嗎?會不會讓孩子退園?那以後怎麼辦?他們翻來覆去想著這些問題。

第二天一見孟春燕,聽明白園裡的意圖,家長如釋重負,既驚喜又感動。原來,孟春燕找家長來,是商討怎麼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她首先請家長放心,教師們肯定會對孩子關愛有加。但她認為,對於自閉症孩子,僅靠關愛是不夠的,必須有專業人士介入,越早矯治越好。

家長聽從了孟春燕的建議,制訂了一份特別方案,在園裡配合下,請專業人士入園進行一對一援助。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孩子有了顯著變化。孩子畢業前,家長感激地給幼兒園寫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

這樣一個特殊個案,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一所幼兒園的教育品質。人們聽說後,紛紛為幼兒園點贊。

而在孟春燕看來,在這個孩子的教育中,幼兒園和教師其實也是受益者。「因為這個孩子的存在,教師學會了如何科學地對待特殊孩子,如何以一顆充滿愛與包容的心面對每一個孩子。」

「愛與包容」是孟春燕提出的辦園理念。如今在回幼,這一理念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瀰漫著,浸潤著。

課程因孩子而創生

孟春燕說,她小時候特別怕上幼兒園,至今回想起來,留下的都是不愉快的記憶。也因此,她的童年更多是在姥姥溫暖的懷抱里度過的。

彷彿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長大以後,孟春燕成了一名幼兒園教師,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成了一輩子的事業。

「當我成為幼兒園的管理者、設計者,我就想,一定要辦一所孩子喜歡、感覺溫暖的幼兒園,就像姥姥家一樣。」孟春燕說。

孩子喜歡的幼兒園,一個有親和力、吸引力的環境必不可少。回幼坐落在北京牛街回民集中居住區,周邊有千年大清真寺,有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和清真餐館、茶莊、各色店鋪。

2006年幼兒園重建時,在孟春燕主張下,設計、建造了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主教學樓,穹頂造型、建築細部、圖案紋飾、色彩搭配無不洋溢著民族特色,被人稱讚是牛街一帶的新「地標建築」。

幼兒園裡另一個得天獨厚的資源,是這裡有北京城最古老的佛教建築之一、始建於金代的聖安寺。原本已損毀嚴重,經孟春燕多方呼籲,如今修舊如舊,與幼兒園自然銜接,錯落有致地種上花木,既讓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利用,又成為美不勝收的教育所在。

多民族、多文化的和諧共融,人與環境、自然的相映成趣,都給了孟春燕教育的靈感,成為「愛與包容」理念的一個源頭。

同時,幼兒園是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地方,一切環境皆因孩子而設。在這裡,從空間利用到細節布置,都注重兒童視角。走進教學樓,圖書的擺放、玩具的陳列、洗手池的設計,都考慮到孩子的身高,讓他們觸手可及。走廊的文化欄、樓梯上的圖標、牆面上隨處可見的提示,都成為適宜孩子生活的友好「操作界面」。

如果說環境是隱性的課程,那麼課程則是顯性的文化。這裡的課程開發與環境建設一脈相承,是「愛與包容」理念的生動呈現。

在孟春燕引領下,教師們傳承民族文化,尊重幼兒發展規律,歷經十多年時間,進行多民族文化課程開發研究,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修德,民族體育活動健體,民族藝術教育益美,科學遊戲活動啟智」的園本課程體系,包括開齋節主題實踐、端午節主題實踐、民族體育、民族美術、民族舞蹈、幼兒戲劇表演、幼兒科普遊戲等主題活動課程。

生動有趣的活動課程,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在民族體育活動課程中,他們學會了滾鐵環、抖空竹、跳皮筋、踢毽子,向傳統藝人學習舞龍、舞獅、賽龍舟,還有教師自創的武術操、花棒操、京劇體能操……

讓孩子們翹首期盼的還有一年一度的戲劇節。戲劇節歷時一個多月,教師們帶孩子參觀梅蘭芳大劇院,走進台前幕後仔細觀察,請戲劇演員到園裡開講座,教孩子們畫臉譜。然後,孩子們自定演齣劇目,自創劇本,自製道具,自主分配角色。

「在課程建設中,我們特別注重孩子的自主創造、生成。」副園長米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課程就在哪裡。」

就在去年,北京市新一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揭曉,回幼的民族文化特色園本課程獲得二等獎。

這是一個讓教師特別自豪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在充滿童趣的活動課程中,孩子們培養了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也懂得了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相互接納。

當孩子遇到足球

5年前,回幼在北京市率先開展了幼兒足球活動的新嘗試。

不過,當初孟春燕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聽到的是一片反對聲,使她陷入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

原因明擺著,幼兒園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她們天生與足球「絕緣」。「我算是比較喜歡運動的女生,但唯獨不喜歡足球。踢得渾身髒兮兮的,有什麼好玩的?」年輕教師薛冬偉曾很不理解。

園裡為數不多的幾個男教師,對這件事也不看好。「這麼小的孩子玩啥足球啊,磕了碰了的怎麼辦?」男教師汪旭峰私下嘀咕著。

是孟春燕突發奇想嗎?當然不是。多年來,面對因女教師偏多、教育「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的社會批評聲音,孟春燕一直在思索解決之道。

「我本身算是個資深球迷,深感足球運動對於團隊精神培育、堅韌品質塑造和民族性格養成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孟春燕笑道。機緣巧合的是,同在牛街的回民小學是北京市足球傳統校。觀摩了回民小學的少兒足球活動,孟春燕欣喜地覺得,足球就是她苦苦尋覓的彌補教育缺失的理想載體。

因此,雖然大家都不看好,但孟春燕沒有放棄。她拉上汪旭峰做「同盟軍」,請來少兒足球的專業教練,先在大班把幼兒足球活動開展起來。

足球活動初入幼兒園,難免「水土不服」。針對中小學生的足球訓練並不適合幼兒,專業教練也從未教過幼兒,經常束手無策。

問題沒有難倒孟春燕。「要讓足球適合孩子,而不是讓孩子適應足球。」她認為。首先要讓幼兒親近足球,汪旭峰和專業教練一起琢磨,降低難度要求,增強趣味性,把足球技能訓練改編成足球遊戲:運土豆、狼外婆、足球炮彈……經過改造,足球活動變得好玩了,孩子們在快樂的遊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足球技能。

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孟春燕不動聲色,一步一步把教師「拉下水」。園裡成立足球教研小組,業務副園長、體育教師、大班教師都參加,一起解決足球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以足球為主題開展活動展示,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了解足球文化。在教室、牆面布置足球文化牆,讓大家在耳濡目染中走近足球。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一個學期以後。第二年春天,幼兒園組織大班孩子到工人體育場觀看北京國安隊比賽,給球員當球童。

當孩子們拉著球員的手踏上綠蔭場,現場的吶喊聲撲面而來,他們都震撼了,不禁隨著觀眾一起歡騰,一起呼喊。比賽一結束,孩子們圍著汪旭峰說:「老師,我們也要踢比賽。」

這個想法得到孟春燕的支持,說干就干,很快在園裡開展了大班足球聯賽。考慮到孩子們的身體條件,比賽場地、規則都因地制宜地做了改造。

儘管比賽並不正規,卻絲毫不影響孩子們享受足球的快樂,他們在足球場上盡情奔跑。在場邊,教師和家長投入地為他們加油、喝彩。

就這樣,大班足球聯賽過後,教師、家長和孩子們都迷上了足球。從足球場上,教師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變化,變得堅強了、會合作了,身體強健了,更開朗自信了。

幾年來,幼兒園的少兒足球活動越來越豐富,從足球遊戲到足球聯賽、足球操、足球主題活動……教師們寫作足球故事,在足球中重新認識兒童、認識教育,有一批女教師成了鐵杆兒球迷。家長們高興地說,孩子因為喜歡上足球,天天盼著上幼兒園。

去年,作為北京市教委委託課題,回幼主持的「幼兒足球遊戲活動研究與實踐」順利結題。對參與足球實驗的孩子進行體質監測的結果顯示,他們的各項身體指標都優於同齡孩子。評審專家讚歎說,中小學「足球進校園」,要多向宣武回民幼兒園取取經。

既愛「紅花」也愛「綠葉」

教師,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他人。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幼兒園的教育品質。

「我們希望老師怎樣愛幼兒,我們就要怎樣愛老師;我們希望老師怎樣培育幼兒,我們就要怎樣培育老師。」孟春燕常說。

在許多教師眼裡,回幼就像家一樣,是一個被無數既瑣碎平凡又幸福溫馨的日子填滿的幸福家園。

正如青年教師王文平所言:「在這裡,孟園長像媽媽一樣關心著我們。記得有一次我家裡出事,孟媽媽及時給予我關心,安慰我不要傷心。還有『米爸爸』,她是我剛到回幼認識的第一位教師,特別溫柔,在工作上指導我,給我建議。『蕊姐姐』是我在回幼的第一個班長,處處為我示範,引領我成長……」

經常聽人說,年輕教師太難管,毛病多。孟春燕認為,不同年代的教師有不同的特點,彼此在價值觀上肯定有差異,這很正常,不能一味抱怨,對待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多發現他們的長處,多提供專業支持和貼心服務。

為此,從服務教師專業成長出發,回幼建立了園本培訓和園本教研體系,實施課程培訓一體化,開展體驗式培訓。新的園本課程實施前,每一件遊戲材料該怎樣玩,都要通過教研活動讓教師先體驗,然後再去支持、引導幼兒遊戲。

「只要發自內心地喜歡他們,賞識他們,多肯定,多支持,他們慢慢就會長成你期待的樣子。」孟春燕說。她常和老教師座談,一起分析青年教師的問題是技能問題、態度問題、情緒問題,還是特殊情況,查找原因,對症下藥。

也因此,在回幼,無論年輕教師還是中老年教師都工作舒心,幹勁十足,沐浴著「愛與包容」的陽光幸福成長。

青年教師汪旭峰畢業於北京市唯一的一屆男幼師班,是回幼招來的第一位男教師。「當年幼師班的男同學因為沒有太好的發展,大部分都轉行了。」汪旭峰說。

幸運的是,汪旭峰來到了回幼。在這裡他很受重用,幼兒園為他量身定製工作內容,讓他承擔幼兒體育活動,還兼任團支部書記、工會委員等管理工作。在這些創造性的工作中,汪旭峰幹得有聲有色,找到了職業歸屬感。

特別是自從回幼開展幼兒足球活動以來,汪旭峰先行先試,很快成了幼兒足球教育的骨幹,被聘為區體育兼職教研員。為此,區里專門為他召開發展研討會,還讓他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精品課展示。

「每個人都渴望成長,都渴望得到機會。在回幼,每一天都是成長的機會,讓我在工作中找到職業的尊嚴與價值。」汪旭峰說。

尊重每個教師的獨特價值,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是孟春燕一直倡導的管理理念。她曾形象地說:「在幼兒園裡,不可能人人都當紅花,也要有人甘做綠葉。如果你適合做一片綠葉,用心做好綠葉,一樣能得到尊重。」

老教師馬慧雲,原來是園裡的工勤人員。她剛到回幼時,正好與剛畢業的孟春燕搭班,孟春燕做班主任,馬慧雲是保育員。平時,孟春燕耐心地教她如何配課,如何跟孩子交流,如何參與班級活動。在孟春燕的鼓勵下,馬慧雲非常上進,工作中不惜力,業餘時間自修專業知識,憑藉努力走上了教師崗位。

如今,年屆退休的馬慧雲仍然工作在一線,擔任足球實驗班班主任,每天和孩子們快樂地奔跑在足球場上。

「我就好比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回幼找到了適合生根發芽的土壤,圓了我做一個幼兒教師的夢。」馬慧雲滿懷感恩地說。

好幼兒園要有「三色」

什麼是高品質的幼兒教育?怎樣才算是一所好的幼兒園?多年來,這是孟春燕一直思考的職業命題。

18歲那年,幼師畢業的孟春燕第一天走進幼兒園。當天回家,她悄悄地哭了。「幼兒園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一切都是冰冷的。」這種感覺,她至今記憶猶新。

這樣的職業初體驗,深深影響著孟春燕。做了幼兒園園長後,從自己對幼兒教育的直覺理解出發,她認為,一所好的幼兒園一定要有「三色」。

「首先是顏色,環境能打動你,讓你喜歡。其次是臉色,教師是和善的,讓你很舒服。最後是成色,有好的教育質量。」孟春燕說。

為此,微笑是回幼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都知道,要用微笑面對孩子,不能給孩子冷暴力。

孟春燕首先要求幼兒園的幹部要做好「愛的傳遞」,管理者不能整天板著臉,要微笑面對每一位教師。

對這一點,每年的新教師感觸最深。教師們來應聘,迎接他們的不是板著面孔、不苟言笑的考官,孟春燕總是微笑著和每個應聘者聊天、話家常。

「她們的專業技能我不擔心,我最關心的是她們的成長環境、教育經歷、性格、心性,從中判斷她們是否適合幼兒教育,同時也傳遞一種理念,要做一個微笑的、令人溫暖的教師。」孟春燕解釋說。

青年教師王蕊還記得,剛到回幼時,自己的班級教室正好與孟春燕的辦公室相對。初來乍到,園長辦公室近在咫尺,她不由得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每天都小心翼翼。

讓王蕊意外的是,因為工作中的一些細節,她總能不經意地得到孟春燕的讚許。早晨仔細擦拭地面的水漬,午休時認真翻看保教細則,孩子們離園後修補教室環境……這些細節,孟春燕都看在眼裡,微笑著給予表揚。

「第一年的回幼生活,因為孟園長的誇獎而變得如此美麗。」王蕊說,「被這樣的愛包圍著,讓我們怎能不用笑容去回報世界呢!」

在「愛的傳遞」中,從回幼的管理者到每一位教職工,都能感受到孟春燕那顆善良、仁愛、謙卑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春燕常說,在幼兒園裡,不管學歷水平和知識水平高低,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哪怕是保安、保潔、食堂人員,在管理中也要平等對待,尊重他們的勞動。在管理中既要有剛性的制度,有嚴格、細緻的標準,更要講求「柔性管理」。

幼兒園提倡「三個一」「六個不」。「三個一」包括一學期給教師一天公休假,讓家庭負擔重或家人生病需照顧的教師自主安排;歷年考核成績優良或為幼兒園作出特殊貢獻的教職工,作為褒獎可申請提前一年享受離崗待退待遇;教職工子女不滿3歲,家中沒人看管,可提前一年入托。「六個不」是不設打卡機,不提倡加班,不一刀切評價,不讓承擔重任的教師孤單無助,不強迫教師做沒準備好或不願做的事,不走形式。

這樣不會造成管理鬆懈嗎?有人很擔心。實際情況是,越是這樣,教師們越自律,工作中更加不計得失,更加敬業,更加團結。

看得出來,「愛與包容」的理念已經深入回幼教師心裡,成為一種自覺的文化,感染著這裡的每一個人。

回顧教育生涯,孟春燕說:「讓我由衷自豪的不是榮譽,而是身邊這些人,是教師的可愛與善良,是孩子們的活潑與自信,是家長的信任與理解,是幼兒園的口碑。他們讓我懂得,做人要感恩,要用一顆充滿愛與包容的心,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教育者。」

《中國教師報》2018年03月28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師的幸福是什麼
思政「客棧」的楊「掌柜」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