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中國風
課程背景
「中國風」即中國風格,是一種蘊含大量中國元素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將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可以讓學校特色更突出、內涵更豐富。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教育,因此學校開設了「中國風」系列課程,組建課程開發委員會,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
課程目標
拓展學生知識領域,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進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讓學生親近、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發揮教師的專長和愛好,培養具有科研能力和教材開發能力的高素質教師團隊。
課程內容
以「校園文化」為核心的思想課程。校園文化體現中國風,師生不僅可以放眼看世界,也可感受濃厚傳統文化氣息。
以「特色課」為核心的體藝類課程。包括中國話(經典誦讀)、中國鼓、中國畫、中國紙(剪紙)、中國筆(書法)、中國扇(太極扇)等。
以「活動課」為核心的活動類課程。以「多彩的中國節日」為切入點,挖掘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並以此為圓心開展教育活動。
課程實施
創建「中國風」校園文化。師生在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體現「中國風」,例如編寫「中國風」系列校園文化解說詞。
開設特色課程。為2-6年級學生開設中國鼓、中國畫、中國紙(剪紙)、中國筆(書法)等課程。此外,每天早上學生學習「中國話」(經典誦讀)課程,每天上午大課間學習「中國扇」(太極扇)課程。
開展專題活動。根據我國傳統節日時間順序,每學期安排1-2次中國節專題活動。
課程安排及授課對象見下表。
課程評價
評價內容多維化。對課程本身進行觀察評價,在實施過程中分析評價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便適時調整。對學生的評價,關注知識信息的獲取,更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不僅關注結果,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多種評價方式並行。
評價方式多樣化。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採用成長記錄袋的評價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資料,比如關於學生藝術測評等級評定,學生參加活動後的感悟、師生評價和家長反饋信息等。教師使用事實評價學生,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國奧小學)
本月點評嘉賓:洛陽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欣
課程設計兼顧宏觀與微觀
「綱舉目張」,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行動綱要,做好綱要,再對綱要進行系統的條目編撰,然後再將條目細化,最後才是實施。在課程研發和課程實施中,課程綱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國奧小學「中國風」系列課程的實施綱要旗幟鮮明、方向明確,主張課程特色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這種明確闡釋課程主張的做法值得學習。
從課程設計理念方面分析,「中國風」系列課程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有效落實了新課標要求,把握了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趨勢。
任何一門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都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做保障,有一個智庫做支撐,國奧小學「中國風」系列課程做到了這一點,學校組建了課程開發委員會,並對課程的設計和實施給予相應的支持。
「中國風」系列課程創意新穎,頂層設計也相對完備,但該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定位、課程本身的單元結構等方面指向不夠明確。特別是缺少時空要素的具體分配,缺少在學校課程體系中「中國風」系列課程的定位和所佔「比重」,也缺少對課程結構微觀而具體的建構。
此外,課程目標也應進一步細化。如果課程目標不具體、不系統,會導致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如果課程內容無法精準對接學生需求,課程實施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中國教師報》2018年03月28日第7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