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照片:辛亥革命三年後,首義之地武漢是這樣的面貌

老照片:辛亥革命三年後,首義之地武漢是這樣的面貌

圖為1914年武昌大東門。1914年,美國地質工作者菲德克·克拉普(1879-1944年)來到江城武漢,拍攝了一組老照片,今天看來彌足珍貴,是研究武漢城市史的重要資料。

一場火災過後,災民臨時搭建的茅草屋。菲德克此次來華的主要任務是到陝西為美孚石油公司進行石油勘探,他到武漢的目的已經不得而知。作為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菲德克側重於拍攝武漢的城市面貌,對人物似乎不感興趣。

這是在武昌東嶽廟前,菲德克坐在一輛人力車上,可惜,拍照時他閉眼了。那時候武昌東嶽廟香火很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誕辰,人們往往在此祭神後再前往洪山遊玩。

武漢水岸一景。菲德克在此拍攝時,整個城市的生活秩序井然。三年前,這裡剛剛發生過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槍聲,最終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武昌洪山腳下,挑夫經過一個孝節牌坊。牌坊後面,隱約可見位於洪山南坡的寶塔。該塔通高44.1米,始建於元代,站立其上可將武漢三鎮英姿盡收眼底。

長江漢江交匯處,將武漢分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實際上,武昌、漢口、漢陽在近代都是獨立的行政單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才將三鎮合併為武漢市。

這個煙囪高聳、煙霧繚繞的地方,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陽鐵廠。1890年,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它是中國近代最早、最大的官辦鋼鐵企業,民國期間繼續生產,直到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時,國民政府決定將漢陽鐵廠整體搬遷至重慶,不能搬走的廠房全都炸掉了。

漢口火車站,一輛即將開往北京的火車。北京至漢口的京漢鐵路,在歷史上是很著名的。1898年底開工建設,1906年4月竣工通車,干支線里程共計1311.4公里。

武漢商業街景象,電線杆上掛著仁丹的廣告牌。清末民初的街景照片中,常見對仁丹的宣傳,商家吹噓稱這是「常備神葯」,不僅包治百病,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其實它只是一種普通的保健品罷了。

站在蛇山上遠望武昌城區和和長江。蛇山綿亘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山上名勝古迹甚多。照片中遠遠近近的有不少煙囪,說明武漢工業在民國初年有一定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末被遺忘的王公 20多歲就已掌握朝廷大權
晚清軍隊戰鬥力有多差?太平軍7人大敗清軍千人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