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粗解正念練習的關鍵:放下分別,覺知你的覺知

粗解正念練習的關鍵:放下分別,覺知你的覺知

極簡——歷經複雜的通透

文 | 一行禪師

本文選自《正念的奇蹟》

練習正念時,不要受制於好壞、善惡的分別,因而引發修行者內心的戰爭。

解讀:好壞、善惡是分別智後的認知,因為有了預先的認知所以就分別的對待情緒,然後快樂於好的而痛苦於坏的。然而,生活並不是全部由好的組成,所以那些首先認為不好的東西就會很容易產生情緒或認知掙扎。但是生活最重要的不是獲得好的,而是怎麼對待不好的,比如平等的看待情緒包括痛苦、抑鬱、快樂,這就需要智慧也是正念:真正的平等對待而不生起傷害。

不論何時,當善念生起,要認知:我心中生起了一個善念。當惡念生起,也要認知我心中生起了一個惡念。不論你有多麼不喜歡,都不要執著其中或者試圖消除它,認知到它就足夠了。如果你已經離開正念,你必須知道你已經離開了:如果你還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還在保持。一旦你有這樣的覺知,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了。

解讀:本質是來了的就來了,去了的就去了,不延展內涵,不添加後果,正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比較普遍的生活常識是,患者聽到檢測出癌症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死亡和不久於人世,然後就恐懼加劇病情。事實是檢測到的任何一種病情只是一種警示,而不是向死亡延伸的自我摧殘。

在我提到皇宮大門的守衛時,你也許會想像到這樣的畫面:一個有著兩扇門的前廊,一個入口,一個出口,而你的心就是那個守衛。不論什麼覺受或念頭進入,你都覺知它進入了,當它離去時,你也覺知到它離去了。

解讀:心清不亂。不要被附加的妄念、分別導致的焦慮影響自己,當下就是當下,如大多癌症患者就是死亡還未來臨卻強加了死亡的恐懼。保持淡定清醒,不要被妄念左右認知。

但是這意象有一個缺點:它讓人覺得進出走廊的人與守衛不是同一個人。事實上,我們的念頭和覺受就是我們自己。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有一種誘惑驅使人們把它們、或至少當中的一部分,當作一股敵對力量 ,一直試圖干擾你心中的定與慧。

實際上,當我們憤怒時,我們自己就是憤怒本身;當我們快樂時,我們自己就是快樂本身,產生某些念頭時,我們本身就是那些念頭。我們既是守衛,也是訪客。我們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觀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驅趕或執著於任何念頭,重要的是覺知這個念頭。這種觀察並非將心當成客體,並非要建立主客體之間的區別。心不強佔心,心也不會把心趕走。心能夠觀察它自己。這種觀察並不是對某種外在的獨立於觀察者的事物的觀察。

解讀:覺知而不執著,知道而不執著。我知道我有這個念頭,但是這個念頭我們不需去解讀而產生各種情緒,不用把自己超脫於情緒,我是情緒的生起者和承受者,建立強大的信心:我是可以調整視角或對待事物與情緒的態度。

記得白隱禪師有個公案,他曾問:「單手相擊會拍出什麼聲音?」或是以舌頭體驗味道為例:我們能分離味道和味蕾嗎?心直接在心裡體驗它自己,這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在《正念經》中,佛陀總會提到:「即受觀即受,即心觀心。」有人曾說,佛陀用這樣的句子來強調「受」和「心」這兩個字,但是我不認為這種說法完全領會了佛陀的真意。

即受觀受,就是體驗某種覺受時,直接觀照覺受,不要去思考覺受的意向。那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某種外在於覺受的,獨立存在的客體。

即受觀受就是心在體驗「即心觀心」,描述性語句讓它聽起來像個謎語謬論或是繞口令。以外在的觀察者的身份做客觀的觀察,這是科學的方法,不是禪修的方法。所以,守衛和訪客的意象都無法恰當地說明心如何觀察心。

解讀:文中講的是觀想的分別問題,事實只是我們自己而已,我們是自己內心的生起者和守護者。

人的正常心理就是趨利避害的,如手抓沙一樣,因為想抓的多了就習慣性用力,然後傻紛紛被擠出去了。如真正的愛情,一旦執著大多導致悲劇。如我們習慣性的問候:你好!假如執著於好,一般帶來的是痛苦,因為生活本來就不完美,因為執著「好」或「快樂」而檢視「好」或「快樂」往往得到的某些結果是「不好」或「不快樂」!

覺知而不執著,知道而不執著。我知道我有這個念頭,但是這個念頭我們不需去解讀而產生各種情緒,不用把自己超脫於情緒,我是情緒的生起者和承受者。

當然,這裡或許我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為事實上,我一直站在更高的層次觀想自己的情緒,從而實現旁觀者清的。

佛經說,心猶如一隻在森林中不停擺盪的猴子。為了不讓行蹤飄忽的猴子失去蹤跡,我們必須一直看著這隻猴子,甚至和它融為一體。「即心觀心」就像物體和影子,兩者其實是一體。不論心飄蕩到那裡,它仍被心拴著。

佛經有時會用綁住猴子的「比喻」來形容看好自心,但是猴子的意象只是一種比喻。一旦心能直接持續地覺知它自己,就不再像只猴子。並不是說有兩顆心,一顆從一根樹枝盪到另一根樹枝,另一顆緊跟其後、要用繩子綁住它。

解讀:還是談自己與認知之間的關係問題。

我覺得還是談複雜了,內心其實不是「跟」能夠融為一體的。最好的融為一體的方法就是不去攪動他,攪動他的方法一般就是比較、思考然後或者在意或者不在意,而不在意時就融為一體了。

禪修者通常都希望能洞見自性以證悟。但是如果你才剛開始禪修,別期待見到自性,甚至最好什麼也別期待。尤其不要在靜坐時,期待見到佛陀或任何形態的「至高神尊」。

解讀:真正修鍊的態度時不執著於修鍊,更不要把修鍊當作結果,那只是認識生命的一個過程而已。不求自清!

在禪修開始的前六個月,只要試著培養自己的定力,創造內在的平靜和安詳喜悅,你就會擺脫焦慮不安,享受徹底的休息,讓心安靜下來。你會感到煥然一新,對事物將會有更廣闊、更清醒明白的認識,你內心的愛也會更深、更強。你對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設性的回應。

解讀:這是一個過程,明心見性後的輕鬆會自然而然來。但是依然記住,不要因為這個感受就沾沾自喜或繼續努力追求這種效果,一追求就開始亂了。記住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當然,可能沒有產生這樣的效果,但是也別沮喪,你只需要做自己應該做的就可以了,與其他無關。

坐禪既是身體也是心靈的滋養劑。通過靜坐,我們的身體達到和諧,感覺更輕盈,更深入平和。從觀察自心直至見到自性,這條路其實不難走。一旦你平靜自心,一旦覺受和念頭都不再擾亂你,你的心就開始安住在自身。

解讀:平和的修鍊、平和的進入、平和的感受。生活在俗世,說明心見性很快做到時不容易的,但可以持續的修鍊達到,多做陽光的觀想。靜坐一般都會經歷比較多質疑和困惑,比如停不下思考、呼吸開始不怎麼順暢,那都是身體進入平靜前的沖關。

你的心會以一種直接、奇妙的方式看好它自己,不再區分主體和客體。喝茶時,飲茶者與茶之間的分別將消失。喝茶變成一種直接而奇妙的體驗,這其中,主客體的分別不復存在。

解讀:有些不一樣的感覺。不過萬千修鍊法,沒有定式。適合安住的都是好方法。不過這個過程我在辟穀時可以體悟,大概就是可以自己和身體的某一部分對話,主客體雖然在但卻沒了隔離。

散亂的心也是心,就像浪花也還是水一樣。當心看好自己,迷妄的心就變成真實的心。真的心就是真實的自我,也就是佛陀——完完整整「一」,不會被孤立個體的虛妄分別所分割,是概念和語言製造了虛妄的分別。這些我就不多談了。

解讀:原來高下在這。分別智不僅僅時好壞問題、思考問題,而是把概念都要消失了。我曾經做過一次比較直接的比喻:

修心第一層次:我知道快樂和痛苦,我發現我痛苦多於快樂。

修心第二層次:我知道快樂和痛苦,我的快樂多於痛苦。

修心第三層次:我知道快樂和痛苦,都是情緒而已,沒什麼對比。

修心第四層次:我不知道什麼叫快樂和痛苦。

所做解讀不求準確或正確,僅是自己的思考或經歷而已。紅色部分解讀內容,藍色文字為轉載文字。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等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虛無清秋齋 的精彩文章:

積極努力,但別為難自己

TAG:虛無清秋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