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背鍋專業戶
手機正在全方位改造我們擁有的關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我們和「機」的關係。
上:自以為是
春節假期後,一對夫妻來訪,為了孩子的事情。第一次談話快結束,媽媽終於忍不住,抱怨了爸爸回家後,總是抱著「手機」……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並未特別想過此事。特別驕傲地說:手機對我來說,一直不是什麼問題 - 因為只有16G內存,幹不了什麼,所以就什麼都沒幹。
這麼團體化、大眾化、普遍形成的社會現象,不可能沒有共性的理由。於是開始探索,發現很多大人物都對此發表過觀點。於是我想:「看,早就有答案了!」
答案一:喝農藥的大腦
手機中,大量存在的「刺激」,遊戲、視頻……我們的多巴胺汩汩分泌,獎賞著我們的「玩手機」的行為:玩 - 獎賞 - 再玩 - 再獎賞……
讓我想到了小狗:表演 - 食物 - 再表演 - 再食物……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做個一個實驗叫「經典條件反射」。我在想:遊戲商們……他們是不是也在做個「宏觀實驗」。他們扮演實驗中的「巴甫洛夫」,孩子們就是實驗中的那條「狗」呢?
巴普洛夫因為偉大的貢獻而得了諾貝爾獎,遊戲商們至少也應該跨界得個小金人:1,農藥界;2,摧毀大腦界。
是的,摧毀大腦!前額葉皮層,即前額後面那塊大腦:喝著農藥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前額葉皮層明顯小,並功能弱。這是大腦的CEO,負責整合情緒與理性、反思、批准衝動行為、計劃未來……最高級的腦力活動。
科學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的大腦,天然就特別需要「瞬時獎勵」,農藥正正好能提供。
趨樂避苦,是我們的本能。
順應本能,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個計劃:家庭現實中的樂趣 >> 農藥界的樂趣,從而奪回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能做的是不等式的左邊,可不等式的右邊都是專業團隊,而且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家長們的計劃如何能成功呢?
答案二:安全感
我們對信息獲取是饑渴的,歷來如此,與手機無關。
沒有手機的時候,人們靠烽火、鳴金、旗幟、紅袖章……
錯過信息是恐慌的!屏幕上各種各樣的小紅點點,像紅色小地雷,必須要掃掉,錯過了重要通知、重要折扣……意味著我們被排除在了某些圈子之外。
答案三:孤獨地在一起
下圖中的兩位,他們是因為孤獨而在一起?還是即使在一起,依然覺得孤獨?
我投票後者。
我們如痴如醉地沉迷於「手機社交」 -
- 難道是:精心編輯、修飾過的文字,加上表情包,比「面對面」能更好地交流情感、建立情誼?
- 難道是:人們已經不需要「獨處」了?感受自己的情緒、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反思過去……?
驕陽似火,「冰鎮可樂」看著解渴,實則越喝越想喝。
渴望連接,「手機社交」看著熱絡,實則越來越孤獨。
Connected, but alone?
下:當頭棒喝
當我和朋友大S解釋完以上三點,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少數人」了,因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直到他和我說了下面一段話。
「如果不在做事,會覺得虛度光陰!我通常會在手機上閱讀,這樣我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了」 - 我為之一振,醍醐灌頂!
手機竟然還是「柵欄」!
1,覺得虛度光陰,那就是「不安」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及「恐懼」,那樣的鋒利、尖銳!這更像是一把小刀。但總在皮膚上空划過,恐怕無人能忍。
2,無意識中,「手機閱讀」成為一道厚實的隔離欄,把「不安」阻隔在了意識之外、心門之外 -切膚之痛隨即消失,方便、有效、低成本!
以上兩點就是「柵欄」的邏輯,也是「眼不見、心不煩」背後的邏輯。
我嘗試著讓大S往後退一步:
一個感覺著「不安」,感染著情緒的S
一個站在兩米開外,觀察者的S
那時那刻,S告訴我他的感覺:糟糕的不安、平靜的觀察,同時發生了。
他的左腦終於可以獲得機會:理性思考、審視真實的不安,思考這背後究竟是什麼 - 在觀察者的視角。
手機,可以成為「不安」的隔離欄;
忙起來,也可以成為「失控感」的隔離欄;
瘋狂購物,也許可以成為「憤怒」的隔離欄;
大吃一頓,也許可以成為「受傷」的隔離欄;
……
「隔離欄」的本質是:隔離真實,掩蓋痛苦,失去反思,放棄成長。
棒喝醒來後,突然發現:如喬布斯所願,手機儼然已經成為第五肢,即使是假肢!問題是:這個科技的小精靈,究竟是我們連接世界的工具,還是改造我們的神器?
※達爾文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是用來適應環境的
※吃飯飯、喝奶奶、撒尿尿,為什麼我們是疊字專家?
TAG:自由心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