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馮驥才《樂神的搖籃:薩爾茨堡手記》-一千年的手工

馮驥才《樂神的搖籃:薩爾茨堡手記》-一千年的手工

遊記,是馮驥才先生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遊記不下10本。繼《西歐思想遊記》和《傾聽俄羅斯》之後,我們的「有聲文學」欄目繼續連載馮驥才先生的另一部經典遊記《樂神的搖籃:薩爾茨堡手記》,仍由李靜朗誦。

《樂神的搖籃:薩爾茨堡手記》

作者:馮驥才

朗誦:李 靜

一千年的手工

人間的手藝,不管多麼精絕,無人傳承就會中斷消失。在西方,比如那種用純金的線與箔片編織的教堂飾物——那些聖龕、供品、裝飾,精緻絕倫,金光爍爍,高貴典雅。如今在歐洲各大博物館都可以看到這種手工製作的極其華美的宗教用品,在節日的盛典中還可以看到一些老年婦女頭戴著這種手工編織的非常昂貴的金帽子——據說在過去一頂金帽子值十頭牛。古代手工藝的精巧令人驚嘆不已。但這一切是否只屬於歷史?

逢到民俗和宗教的節日,婦女們依然把昂貴的金帽子戴在頭上。

這種金線編織的手工藝術,至少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在奧地利,它是從薩爾茨堡修女山修道院開始的。

公元8世紀,義大利的法蘭克主教盧佩特來到薩爾茨堡傳教。他在修女山上建造了一座修女教堂,任命他的侄女愛倫茹迪絲為嬤嬤,這就吸引了周圍地區很多女子來做修女。在那個時代,修女中不少人都是富家女或寡婦。她們有錢,也有大把大把空閑的時間。這種材料昂貴、十分耗時的手工藝就非常適合她們。她們的製作題材都是宗教內容。她們把這種手工藝當做一種行動上的祈禱,自然而然要在其中傾盡自己的虔誠。這便促使這門手工藝術精益求精,走向極致。一種帶著中世紀意味的純金材料的手工藝術就漸漸形成,代代相傳,並遠播到歐洲各地,且在各國各地得到發揚光大。

燭台

漫長的歲月像河水一樣流著,誰也沒有注意到這種手工藝正在悄悄地衰落。在電視與手機佔據我們每天大量時光的時代,修道院里上了年紀的老修女們已經做不了這種必須眼尖和手靈的工藝了,新修女更難把這耗時又耗資的傳統進行下去。歷史的退潮往往悄無聲息。

最早敏感於這種古老藝術的瀕危,是一些在博物館工作的人員。他們知道面對著一種美好的傳統行將消亡,只有去搶救。他們的辦法是把這種修道院的藝術推向民間。因為薩爾茨堡的婦女向來心靈手巧,喜歡手工,她們編製的各種各樣的花環和香料花,很討外地遊客的喜愛。博物館決定做這件事。他們舉辦學習班,推行這種傳統藝術。但在薩爾茨堡的修道院里已經找不到擅長這種手藝的修女,他們聽說德國巴伐利亞州有一位名叫羅瑪的女子,編織金線的技藝十分高超,就聘來作為教師,傳授這種在薩爾茨堡幾近滅絕的手工藝。

小天使

在薩爾茨堡新城區的鐵路工人的住宅區,我拜訪到一位中年婦女。她名叫希爾特·伯爾特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在羅瑪的學習班裡不過學習兩年,但她拿出的作品已經令人稱奇。當她為我們表演將一根亮晶晶的金線編織成一朵極細小和繁複的花朵時,她手指的靈巧不可思議,而且完全像一位高手那樣老練和純熟。

她拿出一份德國老師發給她的講義,上邊單是編製花葉一項,就有數十種方法,而且將這些編製方法畫得清清楚楚。從中一方面可以看出這門在修道院寂寞的生活中磨練出的手藝真是複雜與講究,另一方面,則表現出今天薩爾茨堡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的認真。

從德國人羅瑪的教材中,可以了解到這門手藝的繁複與講究。

希爾特指著桌上一棵用金線、金箔、珍珠與寶石製作的聖樹說,單是材料就要五百歐元。她是一名退休人員的保育員,並不富有。她的住房很小,人和傢具擠在一起。她這些用心血完成的「寶貝」,也只是放在座椅下窄小的箱櫃里。但自己做的精品還是不捨得賣掉。因為她學習這門手藝,主要不是為了贏利,而是崇拜這種傳統,還有一種對宗教的虔敬。只有心懷這種虔敬和愛心,才會像古代的修女那樣,用至少四十五分鐘來做一片葉子——這葉子才能和博物館裡的藏品一樣優美與精湛。

她桌上這棵純金的聖樹之繁複,之精細,之絕妙,只有親眼看到,才會發出這樣的驚嘆——不可思議!

希爾特·伯爾特納和她精製的聖樹

我問她,將來想不想把這門手藝傳給下一代。她說,只要有孩子像她這樣喜歡這門手藝,她一定教。

我說,讓這門一千年的手工變成一千一百年。

她說,不止一千一百年。一直傳下去。

我感到桌上那棵華麗的金樹在燦然發光。歷史正在她們手中起死回生。

- END -

該書有以下兩個版本:

《樂神的搖籃》

副標題:薩爾茨堡手記

作者:馮驥才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2003-10

頁數:193

ISBN:97870200433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驥才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春運是一種文化現象
馮驥才《傾聽俄羅斯》:文學大師們的另一支筆(4)

TAG:馮驥才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