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掉戲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掉戲戒

《菩薩戒本經》(18)

四十一輕戒(10)

十、掉戲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十、掉戲戒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凈故。

第十掉戲戒。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若是這位菩薩,「掉動」,掉即動,心裡老是浮動,不喜歡寂靜。動以心為本,心要是動,身就動,心要是不動,身語也不會動的,所以掉動還是心的意思。心不喜樂靜,所以一定是多人一起住;高聲說話,歡喜遊戲,這是一種輕浮躁動,不能寂靜的情形。「嬉戲」常會說笑話,表現出來這種行為,叫別人看見了心裡歡喜,叫別人心情快樂,令他喜樂。

「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菩薩應該是要樂靜,要與聖道相應,這樣子才是合適。心裏面不與聖道相應,不向於聖道,說我們修四念處,初開始靜坐修四念處,也與聖道不相應,但是它傾向於聖道,向聖道的方向去了,那就是清凈的作用。現在這位菩薩「心不樂靜,高聲嬉戲」,這就是放逸了,所以說他是道心正念不現前了。眾多犯中是「犯染污起」。

若忘誤,犯非染污起。

「若忘誤,犯非染污起」,若是暫時的失掉正念,有這種掉動的情形,所犯的這條戒是非染污起,是屬於輕微的。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凈故。

「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為斷彼故」,菩薩還是有了慚愧心,就是時常的能反省自己,知道「心不樂靜,高聲嬉戲」,是個錯誤,應該把它消除。「若斷彼故,起欲方便」,那麼就修止觀來對治,這是如前面文說的:「煩惱增上,更數數起」。即是心想要斷除掉動嬉戲等,但因煩惱很強,時時生起,「更數數起」即常常生起掉動之習慣,一時斷不了,偶然起現行,亦不違犯。

「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是這位菩薩和別的人的關係有一點不大好,對方對菩薩有點嫌恨,為止息眾生的嫌恨心,而菩薩願意以掉動為方便,說說笑笑,使對方生歡喜心,如此則不違犯。

「若他愁憂欲令息故」,對方有什麼不快樂的事情,心裏面憂愁苦惱,菩薩能夠「高聲嬉戲」,對他說說笑笑,使令他生歡喜心,能解除他的愁憂,這樣子「高聲嬉戲」,不算犯戒。

「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若是對方「心不樂靜,高聲嬉戲」,這位菩薩本身與聖道相應,不「高聲嬉戲」,但是「為攝彼故」,但是為了攝化那個好「高聲嬉戲」的眾生,也就現出來「高聲嬉戲」的相貌,用這個來攝受他,來引導他。如果那個人歡喜嬉戲,歡喜說笑話,見面就說笑話,而菩薩和他是冷冰冰的,那就很難去攝化他。為攝化性好戲的眾生,而現出來「高聲嬉戲」,那不算犯戒,為什麼呢?「欲斷彼故」,菩薩本來不高聲嬉戲的,現在現出來高聲嬉戲,並不是和他同流合污,一時的方便,是想除滅他的高聲嬉戲。

「為將護故」,菩薩如果常是道貌岸然的樣子,也就無形中同人距離就遠了,教化眾生就會有些困難。所以菩薩見到眾生的時候,先是含笑,表示與他親近,就是有這樣的意思。「為將護眾生」,菩薩本身常是與聖道相應,當然外面是表示嚴肅一點的,但是「為將護眾生」,攝護引導眾生來到佛教裡面來,也就會溫和,能夠高聲嬉戲,說一些笑話,當然這就不算是犯戒了。

「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這又是另一種情形,若是另外的眾生,疑惑菩薩恨他,前面那個「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是那個眾生恨菩薩,現在這個是說,那個眾生疑惑菩薩恨他,「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他是不合的,菩薩「和顏戲笑」,同他很溫和的,也有些微笑的境界,和氣地對他說個笑話,這表示內心並不恨他,「現心凈故」,顯現出來內心的清凈,沒有恨,沒有陰謀的,這樣來解除對方的嫌恨違背,因為這樣而表現的和藹的掉戲,也不算犯戒。

看這一條戒,如果沒有這麼多的理由,常常說笑話,就是犯了這條戒了,所以常常說笑話也不太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法的框架
《瑜伽師地論》修行的障礙合集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