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後兩次科舉,一人因名字好得狀元,另一人因籍貫好得狀元
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壽。人生七十古來稀,她決定要隆重慶祝一番。為了給她的萬壽增輝添彩、拉攏人心,她決定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加一次恩科。
所謂恩科,即蒙慈禧太后的恩惠而舉行的科舉,用以迎接她七十大壽的到來,並預先營造萬壽氣氛,同時把光緒三十年的正科也改為恩科。沒想到連續兩年舉行科舉的盛舉,卻成了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的迴光返照。次年(光緒三十一年)便在一片興學校廢科舉的強烈呼聲下,慈禧不得不迫於形勢停止了科舉。於是這兩次恩科就成為了歷史上最後的科舉考試。
每逢科舉之年,先要在各省舉行鄉試,考選舉人。主持各省鄉試的考官,每省二名,由朝廷欽派,貴州、雲南兩省路途最遠,照例要先行簡放。通常考官由主管大臣推薦名單,呈給慈禧,慈禧卻要親自挑選,她命把翰林院編修、檢討等有資格擔任考官的官員名單悉數呈上。
不過,慈禧選考官看中的並不是學問和德行,而是要看名字。她煞費苦心地從中挑選了李哲明、劉彭年為貴州考官,張星吉、吳慶坻為雲南考官,因為他們四個人的名字各取一字便組成了「明年吉慶」四字,作為明年慶祝她七十大壽的吉祥語,討個吉利。
鄉試結束後,各省舉人入京會試,考中貢士者均可取得進士資格,但要最後參加殿試以決定進士的甲第和名次。殿試後,閱卷大臣共同確定進士的名次,並從中選出最優秀的考卷十份呈給了慈禧審閱,由她欽定第一甲三名人選。那麼慈禧是怎樣欽定狀元的呢?
和選考官一樣,慈禧這次也不看卷子,還是看名字。當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考卷交到慈禧手上時,一個叫「王壽彭」的人吸引了慈禧的目光。心想這個恩科是為了迎接她的七十大壽而特意舉行的,古代傳說有一位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老壽星叫彭祖,活了767歲,她也想像彭祖那樣長壽,這個王壽彭的名字多吉利啊。點他為狀元,不正象徵著自己可以長命百歲嗎。
於是,慈禧大筆一揮就把王壽彭點為狀元,而把原來列在第一名的周蘊良降為第二名,點為榜眼。王壽彭就這樣沾了彭祖的光而當上了狀元。
光緒三十年的甲辰恩科,閱卷大臣原選中譚延闓為第一名,不過他們知道慈禧有許多忌諱,怕譚延闓姓譚,會引起慈禧想到戊戌變法中被殺的譚嗣同,使她不高興,於是便把他換掉,換上原列第二名的朱汝珍為第一名,不曾想這還是觸了霉頭。
但慈禧看到第一名朱汝珍,籍貫廣東時,馬上就皺起了眉頭,因「珍」字使她想到了三年前被她投入井中淹死的珍妃。何況又是廣東人,更不能當狀元。當時正在到處鼓吹反清革命的孫中山等人全都是廣東人,好像廣東人專和她的大清作對。
接著她看到了後面有一份考卷寫著「劉春霖,直隸肅寧人」,頓時眉開眼笑,連聲叫好。因為「春霖」乃「春風化雨,普降甘霖」之意,當年正趕上直隸、江浙等地旱災。加上八國聯軍入京,迫使她逃難西安,飽嘗奔波之苦,剛返京不久,她希望能過上長久安定的晚年,肅寧即肅靜安寧之意。
劉春霖不論人名還是籍貫都很吉祥,於是慈禧提起硃筆,在劉春霖的卷子上御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劉春霖就這樣被點為了末代狀元。
※此人是民國梟雄,人格氣節為人所稱道,可惜晚年遭人暗害還絕了後
※多数大臣主张放弃此地,此人坚决反对,并最终保住了中国第一大省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