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是清劇中流放犯人的地方,但罪臣寧死也不去,到底有多可怕
我們經常可以在清宮戲中看到清朝皇帝處罰大臣時說的一句話「革職流放,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裡的披甲人指的就是寧古塔的駐守官兵,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時士兵們身披鎧甲,因而叫做披甲人。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會認為寧古塔是一座塔,其實並非如此。原來,寧古塔是一個地名,大約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寧古塔雖以塔名,其實無塔。寧古塔源自寧古台,意思是「六個」。據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曾在此地居住,因此該地最早曾經被叫做寧古塔貝勒,後簡稱為寧古塔。
寧古塔也稱流放之地。自清朝開始才有流放寧古塔。有些犯人的罪行沒有達到處以極刑或者殺頭的罪行怎麼辦,那就流放吧。寧古塔成為官員流放之地始於順治皇帝,順治十五年,朝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被流放的人聽到寧古塔常會昏厥,有的寧可自殺也不肯去,足以證明寧古塔是個多麼可怕的地方。
那個時候的黑龍江僅僅有一部分城市是開墾出來的,還有茫茫一片黑土地尚未開墾,現在很多田地都是毛主席時代上山下鄉開墾北大荒時一點點人工挖出來,那時候沒有那麼先進的機器,完全靠的是人工,一片片大荒地,那真是純天然碧綠的世界,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但是在古代清朝,寧古塔是苦寒之地,生活苦不說,最讓人受不了的是當地的寒冷。零下三四十度特別寒冷的冬季,在那個缺衣少食、缺乏禦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過冬天。
因科考案被流放的官員吳兆騫,在信中對母親說:「寧古塔的自然環境惡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比的,開春到四月中旬,風很大,很恐怖。雷鳴閃電就好像在身邊,時時刻刻都要被劈到,讓人害怕。在5月到7月份,又是陰雨連連。八月中旬,就開始下大雪,到了九月初,河面、江面都已經結冰了。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厚厚的雪異常堅固,變成了堅冰。」
被流放的人多數都是北京人或者南方人,還有很多發了福的達官貴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親國戚,平時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還沒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
這些流配要犯經過幾千里地的長途奔波,即便路上沒有倒下到了這裡後,煎熬才開始。要從事開荒種地、修橋築路、開山鑿石等重體力勞動。吃住的條件都很差,寧古塔地方沒有現成的房子可以居住,犯人只能想辦法自己用石頭和木頭搭建個窩棚湊合。多數人因為住在陰冷潮濕的窩棚里感染傷寒和瘟疫,流放到這裡往往不到一年就死掉了。
其實對於貧苦農民來說,農民們也吃得了苦、受得了凍。真正受不了的是那些個受了難的官老爺和文人們,平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急走兩步都喘。一望無際的荒野,令人生畏的林海雪原。被流放的人要干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話,走的路需要拿腳踩出來,吃的穿的需要跟狼蟲虎豹去搶過來,在人煙稀少的荒野中、在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琴瑟發抖。對於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達官貴人們來說,寧古塔流放無異於從天堂墜入地獄。
清朝初年被流放到此二十三年的吳兆騫遣返原籍後曾經記述過寧古塔的流放生涯:「官莊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頭,不是種田,既是打獵、燒石灰、燒炭,並無半刻空閑日子」。
※故宮的珍妃井井眼上置井口石還穿入鐵棍上鎖,是何原因
※歷史上第一位公主魯元公主,曾差點被劉邦逃亡時遺棄
TAG:輕羅小扇撲流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