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事不求人,是一種童年創傷

萬事不求人,是一種童年創傷

01

一個只想保持「曖昧關係」的男人

咪蒙有一篇文章很火,

叫《致賤人:我憑什麼幫你?》。

一個朋友小靜說,

我有個朋友很喜歡這篇文章,

居然轉發了三次。

小靜說,

這個朋友自己就有個原則——

萬事不求人。

小靜和這個人還有過一段「恩怨情仇」。

小靜大四實習,

認識了一個大她幾屆的男生。

這個男生知道小靜是自己學妹,

對她很照顧。

小靜覺得男生工作能力很強,

性格酷酷的,

對他很有好感。

這個男生常給她「傳授」工作經驗,

比如:

不要和公司里的人走得太近,其實大家都在勾心鬥角。

或者:

不要去麻煩別人,不然別人會看不起你。

甚至某次告訴她:

大家都怕領導,我就不怕,我又不求他什麼。

人不求人一般高。

相處久了,

他們就有了比普通朋友多的感情。

小靜一度覺得這個男生對自己也有好感,

一直等他捅破兩人之間這層關係,

但這個男生就只是和她保持曖昧距離。

小靜想,

是不是他不好意思?

要不我主動一點?

奇怪的是,

當她嘗試和男生進一步發展的時候,

男生突然就對她冷淡了。

一段時間後,

小靜痛苦地接受了自己的失戀。

直到大學畢業,

小靜再沒和他聯繫。

但就在小靜剛開始工作後不久,

這個男生又聯繫上她,

他解釋這麼長時間沒聯繫是因為自己太忙,

並且又開始噓寒問暖,

彷彿兩人之間完全沒有之前的隔閡。

小靜一開始還有點生氣,

不想再聯繫這個人。

可他每天都找她聊天,

小靜漸漸又心軟了……

兩人又越走越近,

很多人都以為他們在談戀愛,

連小靜自己都默認他們是在談戀愛。

然而有一次,

認識兩人的一個朋友告訴小靜,

有人在給這個男生介紹對象,

問他有沒有女朋友,

這個男生說「沒有」。

小靜氣壞了,

乾脆打電話質問這個男生,

和自己什麼關係。

男生說:

我就當你是個小師妹。

小靜不甘心,繼續追問:

那為什麼和我走這麼近?

男生回到:

我以後離你遠一點。

然後又補充道:

戀愛太麻煩,我們都還年輕,要把心思放在事業上。我的事業剛起步,不想被這些事情分心。人都要靠自己,女人也一樣,別總想著……

男生還沒說完,

小靜就掛了電話。

後來小靜去到別的城市工作,

男生找過她,

加她微信,

怪她離開也不告訴自己。

小靜呵呵一笑。

小靜偶爾能從兩人共同朋友口中聽到他的消息。

這個男生似乎也一直沒正式女友,

可又不斷有「紅顏知己「。

某天他突然告訴大家他要結婚了,

給大家發請帖。

但沒幾年,

這個男生又離婚了。

有人打聽原因,

他說是前妻太依賴他,

而且管得太多,

他一點自由都沒有,

覺得很煩。

他一開始就不想結婚,

但前妻死纏爛打……

02

反依賴者的性格特點

小靜說完問我,

這個人有些什麼問題嗎?

我覺得這位男生的行為,

很符合心理學上的一種行為——

反依賴。

反依賴的人常常表現出對人際關係的絕望感,

信仰厚黑學。

他們可能有很多「朋友「,

但幾乎沒有深交的人。

因為對任何人都缺乏信任,

他們很少向別人尋求幫助,

「萬事不求人」是他們的生活原則。

這類人對親密關係也若即若離,

每當覺得有人接近自己,

就會選擇遠離,

用冷漠的方式阻止別人再靠近。

即便他們走進婚姻,

在情感上也不會向對方敞開心扉。

既不要求對方給予情感支持,

也不給與對方情感支持。

如果對方抱怨,

他們還會指責對方軟弱,

過度依賴。

「我很忙」是他們常說的話。

有些人是工作狂,

有些人會投入到很多興趣愛好中,

但主要目的是為了逃避親密關係。

反依賴和獨立表面上容易被混淆,

但實際上差異很大。

獨立的人不反感、不恐懼親密,

他們對親密關係有正常的渴望,

即便在失去一段親密關係後,

也會積極建立下一段親密關係,

不會過度負面解讀人性。

但反依賴的人很迴避建立親密關係,

甚至有些深情的話語在他們看來

尷尬、噁心,令人害怕。

反依賴者常常會感覺到孤獨,

因孤獨引發抑鬱和焦慮。

所以他們會尋找親密關係,

但不去深入發展,

他們的很多「愛情」都止步於「曖昧階段」。

03

反依賴,

一種童年創傷

反依賴的形成,

往往和童年經歷有關。

我問小靜:

你知道這個人和父母感情如何?

小靜說:

他父母都是列車員,所以他出生沒多久,父母就把他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

爺爺奶奶不僅要照顧他,還要照顧另外兩個孫子。

他在奶奶家一直待到5歲,又去到一個姑媽家生活了幾年。

直到初中,才和父母生活到一起。

這些親戚對他倒沒有不好,

只是他和家人相處都非常「客氣」。

每當說起小時候的事情,

小靜都會感覺很同情他。

但是他卻「很得意」,

認為自己從小就不麻煩別人,

能自己做的事情全部自己做。

他說:

我不想欠別人什麼,包括我父母。

這顯然不是一個溫暖家庭養育出來的孩子,

會說出來的話。

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

他對撫養者的需求是很多的。

如果撫養者對他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置之不理,

或者常常無法回應,

這個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要,

不讓自己經歷失望的痛苦。

如果他的需要不僅不會被回應,

還因為某些需要被撫養者厭惡、責罵,

他會發現表達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這個男生小時候一直寄人籬下,

這樣的生存環境本來就缺乏安全感。

如果他在表達需求過程中還遭受過挫折,

他內心會很恐懼,

擔心被別人討厭。

雖然總是強調自己的獨立和堅強,

反依賴者內心深處是一種自卑——

我不敢讓你發現我軟弱的內心,

我不值得別人為我付出。

人和人最好的關係,

並不是兩不相欠,

而是持續不斷的相互付出與接受。

人際關係有「欠」才有「還」。

一欠一還,

兩人互動才會多,

情感才會更加親密。

兩不相欠又不想再給與和付出的時候,

也就是一段關係結束的時候。

當一段關係入深入發展,

付出和接受也會越來越多。

一個對「索取」有著恐懼的人,

他很難走到一段關係的深處。

和反依賴者發展出親密關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伴侶常會覺得走不進他們內心世界。

如果伴侶向他們索取,

他們會覺得伴侶需求太多,

依賴性太強——

因為自己沒需要,

也就會覺得別人的需要很不應該。

如果反依賴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有機會走進心理諮詢,

其實很建議可以走進。

因為改變觀念之後,

他們會發現人生並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灰冷,

人性也並非自己以為的那麼冷漠。

但有點遺憾,

很少有反依賴的人會意識到自己性格問題

而進行心理治療,

尤其是療愈自己童年的創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堂 的精彩文章:

《前任3》:兩個人生活久了,就會犯這種錯誤
如何讓大寶接受小寶?試試這3個方法

TAG:心理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