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花生日,春天最美的日子

百花生日,春天最美的日子

一開始,春天是從凜凜寒風中的第一點梅花里漫出來的。然後從山茶,從水仙,從迎春,從桃李梨杏的花蕊中迫不及待地往外涌。當這春意完全佔領了九州的時候,花朝節就到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比起元宵和中秋,花朝節的名聲在今天並不那麼響亮。但它由來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 古人與花親厚,在他們心裡,這些默默無語的嬌嫩生靈,可相伴朝暮,可結為親友,自然也應有生辰歲慶。這樣孩童一樣純真的設想,讓花朝從一開始就裹著浪漫的氣息。

那時候,人們喜歡將「花朝月夕」並稱:「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兩個節日,一為春序正半,百花爭望,最堪游賞,一處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詩酒談歡,在一年中遙遙輝映,讓人對柴米油鹽的生活有了期待。這是古人對於自然恩賜最由衷的信奉。

正因為有所期待,有所信奉,這場春天的邂逅總是被格外珍惜著。

《 花神勝會》 潘振鏞(1852~1921)

珍惜的,是花正好

每到花朝節清早,女孩子們會綰簾出閣,游春野步,將五色紙箋懸系在花枝上,謂之「賞紅」。 「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裊東風。」寫的就是這一習俗。唐人還有一句「朔風如有意,容易莫摧殘」,道盡了護花人的憐惜。

這種惠及草木的溫柔早有記載。唐朝有個叫崔玄微的處士,家有名苑,花木繁盛。許是看他愛花之心赤誠,花精們化為少女來訪,還教他置備彩帛,繪日月星辰,懸於園中花枝。那年花朝節狂風大作,洛陽城折樹飛沙,只有崔家園子里的花木得了護持,安然不動。這個故事很得愛花人的喜歡,懸彩護花因以成俗。

唐人這種愛花成痴的性子有自上而下的成分。唐太宗、武皇、穆宗,個個都是「花痴」,不僅種花、護花、賞花,還要趁著花好,吃上一些。每年花朝節,武則天都會令宮女遍采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饗宴群臣。這樣製作出來的糕點兼具花的馥郁和谷的芬芳,很快也流傳開來,形成節俗。

《花神圖》沈燧(1891~1932)

宋人對花朝的熱情有增無減,連童叟百姓也參與進來。因此每到花朝,更加熱鬧,「國中罷市、紅翠出遊」。 除了踏青,賞花,雅集,還流行種花、挑菜、撲蝶等活動,更添了許多生活氣。此時無論男女,都樂於將大朵的鮮花簪在鬢側,招搖過市。他們已經不滿於只做一個旁觀者了,他們要參與這花開,要炫耀這盛景,要把春天揉進自己的存在里。

賞花、護花也好,食花、簪花也罷,體現的其實都是人們對匆匆花事的留戀和珍惜。因為曾經珍惜,也就無懼於時光流逝,花謝花飛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珍惜的,是春未盡

傳說中,花神掌管著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樂於過花朝節的不僅是愛花的風流客,更有花農和谷農。

因為正值芳菲醞釀之際,農家喜歡在這一天攤曬各類種子,最好是能湊齊「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也簡單得可愛:是日晴好,就是百物豐熟的吉兆了。

除此以外,花農們還會在花朝節集於花神廟內設供,演戲娛神,以祝神禧。東北一帶講究用素饌來供奉,蘇州則會宰殺牲畜,恭祝仙誕。不管以哪種方式,真摯的心愿是共通的:祈禱花神保佑,風調雨順,百花競放,五穀豐登。

這樣的活動會一直延續到夜裡,人們提著各色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熱鬧的場景恐怕不亞於上元節的夜市。

因為春耕時間寶貴,舊時的官府還會在花朝節出郊勸農。實際上哪用勸呢?這些對生活懷著無限希望的淳樸農民,每一年都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著未盡的好春光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珍惜的,是人常在

每到花朝節,就會忍不住幻想古時候的雅集:少女們在花魁樹下就地設席,甚至褪下紅裙以為宴幄, 圈出一方只屬於少女心的小天地。在這裡,她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談天歡笑,抽花簽、飛花令、鬥百草、起歌舞……一陣風來,落花滿天,拂了一身還滿,明媚的笑顏醉倒花下,這場景足以定格百年。

如今的壯族也過花朝,稱之為「百花仙子節」。節日里青年男女彙集在長有木棉樹的平壩,遙相對歌,在真摯的情歌聲中拋繡球、贈花為媒。所得繡球不帶回家,待日落分手時,掛到百花仙子所住的木棉樹上,祈求百花仙子保佑愛情永結,心地潔白。

無論是閨蜜間的暢談,還是情侶間的私語,「陪伴」讓這個節日變得像花蜜一樣甘甜,像花香一樣馥郁。有時候覺得,人的情感正像是春天的繁花一樣,讓人如沐春風,就像找到了心靈皈依的處所。

所以到今天,即使花朝節盛名不再,人們還是會趁著春光明媚,花事正好,出門尋春,那些花開花落還是會牽動著人們敏感的美學神經。

今年花朝節,願你也能不負花時,不負良辰,能與重要的人一起,備春酒,浴春風,醉一場花開漫天的春日宴。

《花神圖》 乙巳(1905)

今日花朝節,了解了節日的基本知識,我們再來看看古人與花的那些鴛鴦譜。

中國古代一直有「花神」之說,在諸多歷史人物中,為各式花朵尋找了「代言人」——其人或有與花相關的軼事、或有描繪此花的名句、或與此花的精神品性相通……傳說版本各異,一種春花,往往有數位花神。選人作為花的代表,也是古人對花的一種玩賞方式,可謂獨到的「花神文化」。

圖片|來源於網路

桃花男神崔護

一面結歡好,詩成覆死生

春日時節,獨自踏青的崔護叩開了小院的柴扉,討一碗水喝。應門的妙齡少女取了水來,便斜倚院中桃樹,夭桃灼灼,花下少女竟比它更多一分嬌媚。

次年,崔護憶起少女,循舊路前往探訪。卻只見院門緊閉,杳無人聲,唯餘桃花紛紛。他心中失落,留詩於門扉:「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數日後,崔護再訪山村,只聽小院中哭聲哀痛。一老者出來問道:「你就是那薄情的崔郎?你殺我女!」原來少女對他一見傾心,只盼他再度造訪,苦等一年卻因舉家外出,恰與崔護錯過。回來看到題詩,以為緣分已盡,竟抑鬱而亡。崔護見到少女遺容,悲呼道:「崔護在這了!」這一哭喊,少女竟悠悠轉醒,死而復生。天公作美,崔護與少女終成眷屬。

晚唐崔護確有其人,也的確留下了「人面桃花」的神來之筆。但他與桃花少女的糾葛,出自筆記小說《本事詩》,這更像由桃花詩而展開的文藝聯想,未必是真事。不過,因為這段傳奇,崔護還是被後人選作了桃花之神。

圖片|來源於網路

桃花男神劉晨、阮肇

桃源神仙界,沉醉忽忘歸

東漢年間,浙江天台山藏著種種珍貴藥草,還藏著通往仙界的隱秘道路。相傳有村民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途糧盡,幸而在絕壁上發現一棵大桃樹,便采桃子充饑。而後沿著桃樹下的溪水溯流而上,竟遇到兩位絕色美女,邀他們歸至家中,以身相許,結為夫妻。劉阮二人沉醉溫柔鄉,恍惚十餘日,才想起應當回家報聲平安。美女苦留不得,遂指點了下山路徑。

出得山來,世間竟滄海桑田,早已不是東漢,而是晉朝。劉阮這才醒悟,所遇乃仙女,桃花深處,實為仙境。何去何從?劉晨心想,無論漢晉,安穩度日就好,於是在人世間娶妻生子去也。阮肇卻看破紅塵,修仙入道,飄然不知所蹤。因為這段「仙緣」,劉阮二人成了桃花神,但那通往仙境的桃樹、溪水,一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不為後世所見。

圖片|來源於網路

桃花女神息夫人

身葬桃林恨紅顏

還有一位公認的桃花女神,是春秋時的息夫人。她本是陳國公主,嫁往息國時,途經蔡國,蔡侯對她輕薄無禮。息侯聞訊大怒,說服楚王興兵滅蔡,俘虜蔡侯。蔡侯懷恨,又知楚王好色,就故意盛讚息夫人貌美。楚王果然動心,又滅了息國,搶走美人。

息夫人想盡節自殺,楚王卻以息侯性命為要挾,迫使她委曲求全。在楚宮中,息夫人雖受盛寵,卻從不對楚王稍露笑容。民間相傳,她入楚三載,終於趁楚王外出,逃出宮去見息侯,二人殉情於桃林中。於是息夫人被後世稱為「桃花夫人」,人們還設「桃花廟」祭拜她。

然而,息夫人畢竟是「紅顏禍水」,直接導致了蔡、息兩國覆滅,雖然性情剛烈,委身仇敵卻也是事實。這使後人對她褒貶不一,評價隨時代風向而不斷變化。

而古人對桃花的看法,在不同時代也有天壤之別:先秦時,以桃花喻紅顏純屬讚美,還有祝福多子之意;唐宋後桃花格調漸低;至明清,粉紅的桃花已被歸入「艷俗」之流,甚至用來暗喻娼妓。因此,在對女子品行要求嚴苛的明清,人們奉息夫人為桃花女神,其中情感頗為複雜,既有憐惜,又暗含諷喻。

圖片|再見麵包樹-攝

白碧桃花神楊六郎

素裝幹練武行人

花神不僅可以是才子佳人,也能是刀口舔血的武將。北宋「楊家將」的代表——六郎楊延昭,就是白碧桃的花神。

明清時,楊家將故事廣為傳唱。小說、戲曲里的楊六郎,都是「銀盔銀甲素羅袍,胯下白龍馬,掌中亮銀槍」,英姿凜凜,有勇有謀。更可貴的是,縱使小人中傷、敵國反間,他也不改報國誠志。這股正氣,便讓人聯想到當時盛行的「桃木祛穢」之說。

恰在彼時,桃花也由花匠培育出了諸多新品種。其中白碧桃與粉色桃花迥異,白花重瓣,既像武生的白袍,又有一種潔凈正直的氣質。因此,儘管桃花神已然不少,楊六郎還是被特別提出,獨掌了白碧桃這一支。

圖片|曾經樓蘭-攝

杏花神董奉

妙手回春尊杏林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江東吳國出了一位名醫董奉。彼時正有名滿天下的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為曹操隔空診脈。董奉從未給大人物看病,卻能與華佗並稱「建安神醫」。他所醫治的大多是尋常百姓,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常懷仁心。

董奉隱居在福建山區的家中,找他看病,不用花錢、送禮,只需種樹權當診金。重病治癒者,須在後山栽植五株杏樹;輕病治癒者栽杏一株。如此十年,董奉居所周遭,成了一片蔚為壯觀的杏林,有杏十萬餘株,春日繁花,夏日碩果。杏子成熟時,人們可以用穀子交換,董奉再拿所收的穀子去賑濟貧民。坐擁杏林、懸壺濟世,董奉被尊為杏花神再恰當不過。而世人對醫者的尊稱「杏林中人」,也正是由他的事迹衍生出的。

杏的風評,也有與桃相似的演變過程。春秋時孔子杏壇講學,「杏」曾是十分雅正的意象。宋朝葉紹翁寫下「一枝紅杏出牆來」純屬描繪春景,斷然想不到後人會用「紅杏出牆」指代女子不貞。然而人們欣賞杏花「輕紅」、嬌柔之態,宋朝後漸漸流行用它比擬美女。到明清時,杏花已成了風流女子的代稱。

因此,除了董奉,杏花神也有女性人選。例如阮文姬,此女名不見經傳,僅有艷情筆記《釵小志》中提到她「插鬢喜用杏花」。如此杏花神,不但牽強,格調也差遠了。

圖片|_weilan-攝

梨花神謝道韞

梨花冰雪質,輕絮寄才思

梨花、瑞雪、柳絮,皆是潔白輕盈之物,古人常用它們相互比擬。正是這種聯繫,讓後人選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梨花女神:謝道韞。

這位東晉才女最出名的,就是「謝家輕絮」的典故:名士謝安為本家子女講解詩文,天降驟雪,謝安欣然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用「撒鹽」來形容,侄女謝道韞卻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激賞不已。

後來謝道韞嫁入門當戶對的豪族王家,東晉末期時世動蕩,她的夫婿子女都被亂軍殺死。謝道韞懷抱3歲的外孫,親持兵器,帶領家中女眷奮起反抗,終因寡不敵眾被俘。亂軍首領久慕其才,更敬佩她的骨氣,當即釋放她並派人保護。謝道韞便隱居起來,平靜度過餘生。

謝道韞既有「詠絮」名句,又有如雪高潔的品性,所以與輕絮、白雪相通的梨花,便請她做花神。

圖片|來源於網路

李花神韓愈

連天雪花當長歌

李花潔白,理應為喜愛高潔品性的士大夫們所讚頌,無奈它總與桃花同時開放,人們往往將桃李並稱,久而久之,單獨觀賞、讚頌李花之人也少了—都是桃花惹的禍,搶了李花的風頭!

然而總算還有人懂得李花之妙。「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不惜辭藻,力贊李花。他有數首詠李花的長詩廣為傳誦,最知名的《李花贈張十一署》開頭便道:「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只看李花,不看桃花,可謂不同俗流。另一首詩中則說:「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素雅壯闊,頗得李花神韻。於是後人評選花神,都認為韓愈配稱李花的知己。

南宋詩人楊萬里還專門思度過:何以只見李、不見桃呢?一天他偶然夜觀桃李,只見紅艷的桃花晦暗不清,雪白的李花格外醒目。原來韓愈都是夜賞李花啊!

圖片|李白鹿-攝

海棠花神孫道絢

誤傳春花信,何必醉春風

海棠花趣談,有著名的「海棠春睡」——唐玄宗召見楊玉環,她宿醉未醒,到天子面前時,雙頰暈紅、釵橫鬢亂,別具美態。玄宗便笑道:「這是海棠花沒睡醒啊!」

還有蘇東坡的一樁軼事。說是歌妓李宜(一說李琦),屢向他求墨寶而不得,一次酒宴上又敬酒求詩,蘇子先賣關子:「東坡居士文名久,何事無言及李宜?」然後在眾人詫異中續道:「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蜀地海棠有盛名,久住西川的杜甫卻沒寫過海棠詩,我對著你這樣海棠花般的美女,也只能讚歎,寫不出文字來誇你啊!

楊玉環、李宜、杜甫、蘇東坡,都與海棠頗有淵源。然而明朝人評出的海棠花神,卻是一位不太出名的女子:孫道絢。

孫道絢是宋代才女,三十喪夫,終生守節。宋代又恰有一首「孫氏女」追憶亡夫的海棠花詞《憶秦娥》,便有人誤傳為她所作,繼而推她做花神。海棠嬌艷易落,寓意或為紅妝、或為傷春,怎麼看都與孫道絢無關。她大約是眾花神中,最稀里糊塗當選的了。

本文綜合自「物道」與「中國國家地理」(文章選刊於《博物》2015年3月刊),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張齊賢:吃出來的名相
知識丨關於京劇的生、旦、凈、末、丑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