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最後的綿河水磨 村民:傳了千年的手藝斷送在我們手裡不甘心
「現在我們這裡的水磨全部廢棄了,有的被大水沖毀,有的因為掙不到錢全部停了,真不看到傳了幾千年的手藝斷送在我們這些人手裡!」石家莊市井陘縣元西村的老趙傷感地說。
在太行山東麓,井陘縣境內的綿河沿岸分布著一種古老的生活生產工具——水磨。綿河水磨是一種衍傳多年的民間生活生產工藝,它以急促流水衝動木輪旋轉的機械原理,替代畜力、人力推動磨扇運轉,碾磨糧食供人食用。由於磨面機械的普及,現在主要碾磨木柴樹枝為粉,製作香用。2009年,井陘縣的綿河水磨被列入我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綿河水磨主要座落在綿河沿岸的地都、南峪、北峪、蔡庄、荊蒲蘭、城關、河東、庄旺、西河、橫口、南河頭、羅庄、岩峰、固底、河西、冶里等村莊。水磨結構簡單,主要由磨扇、磨盤、輪柱、水輪、鐵蒺藜(錐股)、木篩、連桿、糧斗、立柱等零部件組成,並輔以磨濠、磨房、引渠等基礎設施。
綿河水磨歷史悠久,史無記載,難以考究,據老工匠們介紹,約在漢代就有人開始使用水力磨面。舊時,當地就有「家有連軸轉,賽過做知縣」的俗語。石家莊井陘縣當地人俗稱的「林狼條」,是一種在附近山上自然生長的灌木植物,他們用攪碎機,把「林狼條」粉碎成小木塊,一般在水池裡浸泡三四天後,撈出來放在水磨房裡。
在井陘縣西元村,每台水磨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伴隨著不停地「吱吱呀呀」的聲音,乳白色粉狀的香面終於磨成了,然後會裝袋堆在磨房附近。村民趙文全家水磨房的門口就堆放著二十多袋的香面,「隔段時間就有人來收一回,大多是周邊其他縣做香的人。」趙文全說。
趙文全、趙五全兄弟倆經營著的一個祖傳的磨香面的水磨房。「我們兩家都靠這個水磨吃飯,現在日子不好過啊!」趙文全說,二十多年來,他家的磨房每年除了春節和定期檢修水磨之外,從來不停工,兩家人分成四班,白天黑夜的連軸轉。
「我們白天黑夜的干一整天,也就磨出來不到三百斤的香面。」趙文全說,小塊的「林狼條」在水磨中要反覆磨五遍才能變為成品香面。
「林狼條」由於浸泡過水,一開始磨時還好,越往後隨著水汽的蒸發,磨房裡粉塵漸漸的多了起來,還有一股「酸腐」的味道,到了最後一遍,磨房裡幾乎什麼都看不清了,「呼吸也很費勁,我們一般都會帶上面罩。」趙文全說。
河水流過水磨底部轉盤,帶動水磨運轉。
磨好的香面成品。
用香面製成的香,主要用於當地逢年過節是上供、拜佛時使用。
受現代科技的衝擊、綿河水量的減少、原料危機、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綿河水磨」不斷的經受著發展中的危機,艱難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著。
在井陘縣南峪鎮張家灣村,一個廢棄的水磨房,門鎖生了銹,費了半天勁兒才打開,屋裡沒有磨盤,只剩一個支架,由於長時間停工,地面乾涸,碎裂成一個個小塊。磨房外的引渠里沒了水,泥土上長起了綠苔。
受2016年洪水的影響,如今在井陘縣境內水磨幾乎絕跡。老趙說:面對目前遇到的這些境遇,真不知道綿河水磨這項古老的技藝和產業到底還能否延存?但願這項人類文明的珍貴記憶不要只存在於博物館和書籍之中……投稿爆料請關注企鵝號「銳視」或添加公眾號「指點圖說」(cui66010)並留言。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實拍大山深處的婚房 老人每天打掃盼孩子回來多住幾天
※上下兩層高近一米,喜鵲夫妻歷時多年建「豪華鳥巢」被贊鳥類土豪
TAG:銳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