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秦國歷史中的一段東周公案:岐山東關中地區被誰奪走
西安古城區
這似乎很少人注意到周平王對秦襄公所約定的這句盟約,雖然很多人都熟悉: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這是秦國合法佔據岐山西土地,並將聚居地從西犬丘(西陲宮)搬遷到汧渭之會的依據。
也就是說,岐山東的關中平原,還是周國的疆域。但我們對於周平王之後的東周疆域似乎就在洛陽附近。那麼問題就來了:東周是怎麼弄丟岐山東關中平原的?
從秦襄公封侯建國、和東周以岐山為分界的盟約,如何會演變到戰國初秦孝公認定整個關中就是秦國疆域?即「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
本文從秦、周、晉三國的發展去探討這個問題,看看明明約定是東周國土的關中為何變成了秦國祖產。
秦字寫法
《秦本紀》記載
秦和西戎的背景關係:
公元前840年,秦人被封在西犬丘(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九十里。)的大洛嫡子成一支被西戎族滅,僅剩下被封在秦邑的非子一支。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任命和西戎有世仇的秦仲為大夫,專力對抗西戎。由於大夫比原先非子被封的附庸地位低,因此可以推斷非子在秦邑的一支也被西戎所擊敗,秦邑很有可能也丟失。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的戰鬥中戰死。
公元前821年,剛即位的秦庄公藉助周宣王所給的7000精銳軍,擊敗西戎,收復西犬丘和秦邑等先人故地。周宣王封秦庄公封為西陲大夫,將西犬丘和秦邑都賜予秦仲。秦庄公以西犬丘為聚居地。
公元前777年,剛即位的秦襄公改變策略,和西戎部落和解。最明顯的是證據是:秦襄公將自己的妹妹穆嬴嫁給豐王。這算不算最早的和親呢?
不過和親效果還挺好的:公元前776年,西戎圍攻西犬丘,俘虜秦襄公主戰派世父,但一年後就被放回了。這就是秦襄公和豐王和親的結果。
秦陵
秦襄公救周的背後
《秦本紀》對秦襄公救周的記載是:
「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這一段話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秦襄公是和西戎、犬戎作戰而救周。但真是如此嗎?細思極恐。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和犬戎在驪山附近大戰而戰死。這場戰爭的引發因素是:申、繒等姜姓諸侯國要求周幽王廢除褒姒兒子伯服太子之位,而立具有姜姓血緣的申後兒子宜臼為太子。周幽王不肯,並發兵攻打申國。申國和繒國,聯合同是姜姓的犬戎、西戎共同攻打西周。雙方在驪山大戰,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戰死。
從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這個結果來看,秦襄公是站在周平王宜臼這邊的。即秦襄公不可能和支持宜臼的西戎、犬戎作戰,否則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因此,所謂秦襄公救周,其實是秦國和西戎、犬戎、申、繒等和周幽王雙方在驪山大戰。
「戰甚力,有功」,足以說明秦軍在驪山大戰的勇猛。大家可以腦補周幽王被秦襄公一箭射殺的情景。
兩點證據說明秦襄公是和犬戎對戰周幽王:
1、因功被封諸侯。周平王因秦襄公戰功和支持而封秦襄公為諸侯。犬戎是申、繒請來擊敗周幽王的幫手,目的是為了支持周平王宜臼。因而秦襄公不可能跟隨周幽王作戰。
2、與西戎和親。秦襄公在公元前777年即位,即實行和親政策,結束了自從公元前840年以來秦人和西戎的長達63年的戰爭關係。次年西戎圍攻西犬丘後秦和西戎再無大戰、世父被俘虜後放回,也證明了秦襄公和親政策的有效性。
在和親西戎下,秦襄公跟隨西戎和周幽王作戰,支持得到姜姓諸侯一致支持的宜臼為太子即位,從中獲取利益,這也算是另一種角度下的救周。
秦襄公用靈活的外交政策,一和西戎和解,二在西周末年的太子之爭中成功封侯建國。
好吧,我承認有一點離題了!周平王是在遷都洛陽後才封秦襄公為諸侯而建國。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攻打西戎到岐山,在戰爭中死去。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在郿縣營建城邑,秦國開始重心向東。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擊敗西戎,佔領岐山以西土地。「岐以東獻之周」。
公元前747年,秦文公佔據陳寶。
公元前739年,秦文公佔據陳倉。即「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公元前714年,秦憲公從西犬丘遷都到郿縣平陽(平陽位置:《括地誌:「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
公元前713年,秦憲公擊敗亳王,佔領其國盪社(盪社位置:《括地誌》:「雍州三原縣有湯陵。又有湯台,在始平縣西北八里。」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攻打彭系氏(同州彭衙故城)。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佔據並設立杜、鄭二縣(《括地誌》:「下杜故城在雍州長安縣東南九里,古杜伯國。華州鄭縣也。毛詩譜雲鄭國者,周畿內之地。宣王封其弟於咸林之地,是為鄭桓公。」)。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從平陽遷都雍城。
公元前672年,秦宣公和晉軍在河陽作戰獲勝。
自此,關中之地基本落入秦國手中。從《秦本紀》記載來看,東周的關中之地是被秦國奪走的。秦國東擴路線:西犬丘——岐山——陳倉——平陽——盪社——杜、鄭縣。見圖:
秦國東擴路線
但《周本紀》中對於岐山東關中之地被奪毫無記錄,也沒有關於對秦國侵佔岐山東關中土地的抗議或出兵記錄。那麼很有可能在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東周就無力控制關中地區,僅僅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繼位的周桓王、周莊王、周釐王、周惠王等,都將注意力放在東方,放棄經營關中地區。
東周放棄經營關中地區的原因:
一、山東諸侯國開始變強,成為東周關注的重點;
二、從周厲王到周平王時期的百年關中大旱,關中地區不利於農業種植,經營成本過高,因此在遷都洛陽後,被東周放棄;
三、秦人從成被封西犬丘、非子被封秦邑後,在習俗上已經西戎化,並非定居農耕者。從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國才開始漸漸成為農耕定居者,即「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周餘民即農業定居者。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可以輕鬆佔據關中而東周不聞不問的原因。
晉國的相關記錄
作為周平王最大的擁立者晉國,雖然在《史記晉世家》沒有對此有記載。但《今本竹書紀年 平王》中記載:
「二年,秦作西畤。魯孝公薨。賜秦、晉以邠、岐之田。」
周平王將汾水之地封賜給了晉國。這樣秦有岐山西,晉有汾水地,一西一北的形成了對東周關中之地的夾擊之勢。
晉國什麼時候奪取了河西之地,目前沒有清楚的記錄。《晉世家》在晉獻公二十三年時就寫到:
「當此時,晉彊,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晉國在晉文侯死後,就開始了曲沃和晉之間的內鬥模式。內鬥結束後,晉獻公五年攻打驪戎,是唯一一次和陝西有關的戰事。
史記
綜述,從《史記》、《今本竹書紀年》等來看,秦國從和西戎對戰到秦襄公時和西戎和解,更加入西戎大軍,和周幽王大戰,最後被封侯建國,以岐山為界。秦文公時佔據了岐山西。秦寧公遷都平陽,繼續東擴岐山東。秦武公時,繼續東擴,直到華山一帶地區,基本完成了秦國東擴過程。周國放棄經驗岐山以東地區、晉國陷入曲沃和晉內鬥模式這兩大原因,是秦國能夠輕鬆東擴的原因。
當然也存在一種可能,原本作為西周附庸的秦人,在經過63年和西戎的戰爭後,秦襄公決定加入西戎,共同對抗西周,趁西周陷入太子之爭時,不斷擴充實力。最後秦和西戎擊敗了周幽王。周攜王被晉文侯殺死後,又立宜臼為周平王后,秦襄公調轉支持宜臼,以擁立有功,逼迫周平王割讓岐山西土地給秦,並封秦為諸侯。秦在正式成為周的諸侯後,繼續向東擴展,基本佔據整個關中平原。
秦是周平王的盟友,還是敵手,這兩種說法都有可能。盟友的說法,,增加了秦國諸侯地位的合法性,也給了秦國一統天下的資格和正統性。
敵手的說法,似乎更符合事實。因為秦國幾代人都在西戎之中生活,加上秦人是以養馬聞名,因此秦人更應當是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更接近西戎。西周時期的乾旱,肯定會減少秦人的水草地,迫使秦人擴大自己的地盤:這估計是秦人和西戎長期作戰的主要原因——爭奪水草地。西周陷入太子爭鬥,秦人作為西戎一員,共同在驪山擊敗周幽王。自此之後,秦人不斷的向東擴大自己的地盤,以滿足自己對水草地的需要。只不過秦人在東擴過程中,慢慢的接受了周的定居農耕文化,更成為了周諸侯國,加速秦人從西戎文化轉向周文化。
秦國被山東六國鄙視為戎狄,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閱讀!
※白起對不起40萬趙軍,他卻對不起白起!
※我對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一些看法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