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瀰漫:摘得 「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古魚類學家

張瀰漫:摘得 「女性諾貝爾科學獎」的古魚類學家

2018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今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名單。在這份名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張彌曼女士赫然在列,成為第六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女科學家。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立於1998年,是全世界唯一一項只針對女科學家的獎項,每年只有5個名額,被譽為「女性的諾貝爾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張瀰漫獲獎理由是「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張瀰漫,這位已經年過八旬老人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呢?

立志報效祖國的女漢子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父親在醫學院工作。生在那個年代,張彌曼的童年著實不幸,出生後的第二年就趕上了八一三事變,還不到2歲的她不得不跟著父母逃亡四川,隨後又輾轉江西。

在這樣的奔波中,張彌曼的小學自然上得很不連貫,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獲得了連續上學的機會。或許是小時候去醫學院找爸爸,經常看到那裡的學生做屍體解剖的緣故,張彌曼上高中時就很喜歡生物解剖課,並且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即便是一些難度很大的實驗,比如解剖細小的蚯蚓,也從來沒失敗過。

如果一切正常,喜歡生物解剖,又受父親的影響,張彌曼高中畢業後會去報考醫學院。然而,當時剛成立不久,正在努力實現工業化的新中國急需地質方面的人才。張彌曼在報紙上看到了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的講話:地質是工業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而工業首先需要礦產資源。

這對張彌曼的觸動很大,再加上任校內輔導員的師姐的勸說,出於報效祖國的考慮,同時也為滿足自己對野外考察的好奇心,年僅17歲的她毅然改變了初衷,決定報考地質學。

這可急壞了父母,特別是母親,她刻意找來自己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朋友,對女兒進行苦口婆心地勸說:「地質野外考考察多辛苦啊,風吹日晒的,你一個瘦弱的女孩子哪裡受得了?還是學醫吧。」

這話讓好強的張彌曼很是不悅,她當即反駁道:「野外考察算什麼?女孩子怎麼就不行了?我偏要去。」在好強心理的作用下,張彌曼於當年考進了北京地質學院。

張彌曼院士在野外考察(優秀範文網)

為祖國找到石油

入校後,張彌曼被分配到了古生物系,研究古生物自然離不開化石,除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授理論知識外,到荒無人煙的野外去尋找化石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到這個時候,張彌曼就會變身超級女漢子,獨自一個人用扁擔挑著各種野外挖掘和生活的必需品,在山路中穿行。有時白天負重35公斤的裝備在山裡徒步走20公里,晚上也只能睡在異常簡陋的小屋或祠堂里。回憶起這段經歷時,張彌曼自嘲地說:「有時一次考察下來40多天沒辦法洗澡,身上全都是虱子,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放在大鍋里用開水蒸煮。而且自己還被鍛煉成了一個大胃王,有時候就著霉豆腐,一頓飯能吃下一公斤乾糧或者十幾個大包子。」

艱苦的經歷讓張彌曼鍛鍊出了強健的體魄,更養成了勤懇的工作習慣,即便是年老以後,依然堅持親自挖掘化石。

年老後依然堅持野外考察(優秀範文網)

正在做科研的張彌曼(水印)

在艱苦的科研學習中,張彌曼掌握了豐富的化石和地質學知識,也很快得到了報效祖國的契機。上世紀60年代,恰逢大慶油田的開發之際,年輕的張彌曼根據相關地層中的魚類化石,結合自己對東亞地區古魚類演化規律的研究,準確判斷出最豐富的石油儲藏在距今1億年左右,白堊紀晚期的地層里,為大慶油田的成功開採指明了道路。

在隨後的勝利油田開採中,張彌曼又根據該油田所在地區曾經兩次被海水淹沒這一點,判斷出石油形成的地質年代。

顛覆四足動物的起源

對石油地層的準確判斷讓張彌曼名聲大振,但她卻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低調地從事古魚類研究。1981年,張彌曼鑒定出一種全新的肉鰭魚類化石,為紀念已故的中國古生物學家,同時也是自己老前輩的楊鍾健院士,她給這條魚起名叫「楊氏魚」。在隨後的研究中,張彌曼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情況,楊氏魚身上的很多特點都和肉鰭魚類中的總鰭魚類很像,但卻沒有內鼻孔。要知道,在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動物(陸地上所有脊椎動物、鳥類、海洋哺乳動物)都是從總鰭魚類演化來的,這類魚因為有和外鼻孔相連的內鼻孔,所以可以上岸呼吸。可眼前這條楊氏魚,明明屬於總鰭魚類,為何卻沒有內鼻孔呢?本著對科研負責的態度,張彌曼又對國內外發現的若干種總鰭魚類化石進行了仔細研究,最後發現這些魚全都沒有內鼻孔。

楊氏魚(水印)

張彌曼的發現,否定了總鰭魚類具有內鼻孔的說法,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四足動物的起源問題。隨後,她又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其他一些國內外的科學家提出另一種假說:一種接近古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共同祖先的魚類是四足動物的祖先。也正是憑藉這些研究,張彌曼獲得了今年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謙虛而嚴謹的學者

2011年,張彌曼成為第一位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人。但在談到自己獲得的榮譽時,平日里自信果敢的張彌曼卻顯得有些惶恐,謙虛的她反覆強調很多同行做得比她好,自己配不上這個榮譽,榮譽應該屬於整個中國古生物界。

正是這種謙虛而嚴謹的科學作風,讓張彌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好評。有國外學者表示,張彌曼不管說什麼,他都會相信,因為她從來不說沒有根據的話。現任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的周忠和的話則更能概括張彌曼的特點,他說:「她從不亂說話,但關鍵時候,她敢說話,因此她的話很有威信。」

和國外同行交流(優秀範文網)

人物小檔案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祖籍浙江嵊縣(今嵊州),中國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

1953年進入北京地質學院學習古生物;1960年前往莫斯科學習;回國後長期在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任職,1984—1990年間擔任所長;1965—1966,以及1980—1982年兩次在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並獲斯德哥爾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2—1996年擔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1995年當選倫敦林奈學院外籍會員;1997年當選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2011年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古脊椎動物學最高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獎。

領取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化石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量子粒子是如何給自己發信息的?
秒這個時間單位需要改改了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