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中國書法
近期在嘗試做一個課題,《古典音樂與中國書法》。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2013年,在蔣勛的《漢字文學之美》的書中,我有記錄當時的想法,記錄顯示是2013年。5年過去了,終於還是做了。
上上周花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蔣勛的《漢字文學之美》,收穫很大,初步覺得自己隱隱約約對書法有了些了解,就像想接觸一位美女,現在開始相互加了微信。
1.書法的字體的進程並不是我之前以為的篆體-隸體-楷體-行書-草書。
我把書法和音樂聯繫起來,就是想著按這個進程來對應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代音樂。
比如書聖王羲之,他是東晉時期的人,公元300年左右。那個時候的字體主要應該還是篆書、隸書。但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夠浪漫的了,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足以證明如此。
這是唐-馮承素的臨摹本。遺憾,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已不在人間,按何延之的說法,世人看不到真跡應該怪那唐太宗的」自私「。唐太宗雖然讓歐陽詢、褚遂良以及馮承素都有臨摹,但臨摹終究是臨摹,一定會流失原作線條流動的真實和美感。
有意思的是,這篇「天下第一行書」是一篇草稿!在日常生活中市場會聽到人在聽完音樂會後關注點永遠在錯音上,包括孩子們的正式演出時大家關注更多的似乎還是有沒有錯音,我想這篇「草稿」是最好的反駁。藝術最重要的是真,真實、真情。
蔣勛說,因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書寫的隨性、自在、心情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塗」「改」墨漬筆痕,也一併成為書寫節奏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美學。
關於「草稿」,唐代中期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也是一篇「草稿」,來祭祀安史之亂中喪生的侄子,血淚斑斑,塗改圈畫更多,筆畫顛倒錯亂,號稱「天下行書第二」。 還有北宋蘇軾的《寒食帖》也是草稿作品,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三」。
三件「草稿」作品,或許正好道出行草美學的精髓,筆隨心行。
2.和音樂家一樣,每個人的作品也是多樣化的。
在最初做功課時,我總是想著把字體和對應的音樂時期匹配起來,慢慢發現,其實一個書法大家是多樣化的,這一點似乎比音樂家還要多樣化。
還是比如王羲之,在公元300年左右就出現了書法的集大成者,他的篆書楷書行草都牛B的很。
從這點來看,中國文人的思想意境就那麼的高了。西方的思維還是一步一步打開的。當然,音樂家也是多樣化的,比如巴赫的音樂有太多太美的旋律了,絲毫不亞於肖邦、柴可夫斯基。還有在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中,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也是那麼的浪漫。
書法的學習還在繼續,暫時寫這麼多。明天上午大概可以搞定PPT。
最後想說,藝術這個東西不像科學,很難有迭代效應的。現在的任何一個物理學家的水平都會比牛頓厲害,但現在的書法家、音樂家不敢說比王羲之、貝多芬厲害吧。
TAG:多元思維模型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