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記》人物分析:鋒芒畢露的悲哀

《史記》人物分析:鋒芒畢露的悲哀

鋒芒畢露的悲哀

符金薇

《史記》中人物萬千,他們的形象各不相同卻又不乏相似之處。因鋒芒畢露而引來禍患的不佔少數,晁錯就是其中之一。

晁錯是潁川人,憑藉著通曉典籍,擔任了太常掌故。在天下只有濟南伏生研究過《尚書》時,他前往向伏先生學習,雖是被派遣,但他卻仍滿懷熱血,潛心修學,由此可見其好學之精神。這種精神在他學習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學說中亦有體現。

並且,他為人還嚴峻剛正。研究《尚書》學成歸來時,他便趁著向皇上報告利國利民的事,稱引解說《尚書》。學成之後不自己藏著掖著,而是想將自己之所學運用到國家治理上,和「竹林七賢」比起來,晁錯這種精神已值得很多人學習。而且他多次修正法令,為的只是樹立君主權威,維持國家安定,絲毫沒有自我偏私。一句「固矣,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將其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智慧是晁錯的特點之一。他雖多次向皇帝上書被駁回,但皇帝認為其有才能,將其升為中大夫,連太子也稱其為「智囊」。

然而,這麼一個好學、剛正、智慧的人為什麼會落得一個被君主賜死的下場呢?這大概是三點使然。

一是他雖嚴峻剛正,卻又太苛刻嚴酷。晁錯所修改的法令共有三十章,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不滿。在當時諸侯國力強大的情況下,晁錯這觸動了諸侯利益的改革無疑使他引禍上身。

二是他不大懂得分其他官員和睦相處。丞相申屠嘉曾想抓住晁錯鑿太上廟圍牆的事治其以死罪,未果,怒而曰:「吾當以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丞相申屠嘉對晁錯的厭惡可見一斑。「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更是點明了晁錯在朝堂上不受歡迎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晁錯被處死卻無人替他求情的原因。

三是晁錯不懂得靈活變通。俗話說:「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意思就是:改變古法,擾亂常規,不是身死,就是逃亡。晁錯在改動法令時,企圖一下子把風氣糾正過來,這不免有點急功近利,在要保全自己的前提下,這無疑是行不通的。商鞅被五馬分屍的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而且,在諸侯叛亂之際,他不急於匡正挽救這個危機,而是想報個人私仇,這從一定程度上也註定了他的悲慘結局——如此沒有遠見,不懂得變通的人怎能在官場待得長久?

晁錯一生有過及其風光之時,他與皇帝單獨討論政事的請求每每被皇上同意,皇上對他的寵愛甚至超過了九卿。然而,或許也因如此,他不太懂得收斂自己的才華,反而使其化作一把利劍,雖刺進了國家法令,卻也刺痛了諸侯國,更是刺死了自己。

鋒芒畢露使晁錯風光一時,卻也害了他自己。倘若他能稍微收斂一下他的鋒芒,他最終的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東語文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史記》人物分析:戰功顯赫的曹相國

TAG:魯東語文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