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的兩次「上山下鄉」

我的兩次「上山下鄉」

我的一生經歷了兩次上山下鄉。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我和廣大知青一起來到了千里之外的雲南東風農場,戰天鬥地了十年。第二次是在新世紀初,我從上海市區來到了南匯的蘆潮港的「上山下鄉」,參與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建設——臨港新城的開發建設。這兩次上山下鄉,在時間,地點,目的,任務,效果,感受上是完全不同的。

時間與地點

第一次上山下鄉是在動亂的年代。那時,我們在1966年讀完小學後就沒有再讀書了。「文革」的爆發,使我們小學畢業後無法上中學。到了1967年底,以就近的原則把我們分配的附近的中學。一直的1970年到雲南去,幾乎沒有上課學習。有的是學工和學農。到上山下鄉時,我們是「中學的牌子,小學的水平」。十七、八歲的人啥也不懂,就離開家庭和父母,千里迢迢地到雲南去了。那時,不去不行。我們69屆中學畢業生是「一片紅」。這確實是被「毀掉的一代」。在這一點上,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的千秋功罪,後人的評說是應當否定!第一次上山下鄉,我們是在特殊的年代來到遙遠的地方,是被動的,無奈的。儘管當時也有「革命的豪情」成分,但清醒之後更多的是反思。

第二次「上山下鄉」是要加上引號的。2002年隨著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啟動,作為深水港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上海臨港新城(開始叫海港新城)的開發建設拉開了序幕。我有幸再一次「上山下鄉」,從上海市區來到郊區,來到東海邊,為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做貢獻。人生難得有這樣的機遇。開始,我們租了一家旅館,把它作為我們的指揮部辦公。每天,打開窗戶,可以聞到大海氣息。雖然遠離市區,但心中充滿了激情。我們要在這一片灘涂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新城,歷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將無愧與歷史!第二次「上山下鄉」是在新世紀的新時代,進行著積極的,主動的,充滿著激情的工作。

目的與任務

第一次上山下鄉,我們到了雲南的農場,為了建設祖國第二個橡膠基地。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光榮的任務。我們在老同志的帶領下,開始了漫長的艱巨的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征塵。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竹笆床。在缺油缺菜和少醫少葯的艱苦環境中鍛煉自己。應當說,就我們所在東風農場來說,隨著一個個新的分場,新的連隊的建立,在那幾年發展還是快的。一片片橡膠林的誕生,凝聚著廣大老工人和知青的心血和汗水。可是,在那動亂的年代,邊疆的農場同樣遭到干擾。對知青的捆綁吊打,對女知青的摧殘,沒完沒了的階級鬥爭,窒息的精神生活,最關鍵的是對將來前途命運的迷茫。最終爆發了雲南知青的罷工和請願事件。全國的知青大返城是從雲南開始的,這不能不說是雲南農場的悲哀。1979年2月,我終於離開了生活了十年的東風農場,心裡充滿了酸楚和苦澀。一種莫名的悲哀一直纏繞在心中。畢竟,在這一片土地上留有我們的青春和熱血。

第二次「上山下鄉」,我們是在上海的東南海邊,為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我們面對的是潮起潮落的大海,要迎戰的驕陽,颱風,冰雪,大浪。條件要比當年的雲南農場更加艱苦。我們在大海上築起一道能抵禦200年一遇的港城大堤,開挖了世界上用於城市景觀的最大人工湖——滴水湖,吹填了一片城市用地,等於再造了一個上海市閘北區。從深水港的建設看,三年把一座小島變成了舉世矚目的深水大港;建起了長達32公里的東海大橋。2005年12月,我們勝利地實現了「港開,橋通,城用」。現在,我們的港城已經由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向功能開發的轉變,海事大學,水產大學,展示中心,觀海公園,行政中心等一大批項目開工建設,有的已投入使用。道路,橋樑,水,電,氣全面開工建設。一個城市的建設,不像一個單體工程建設,充滿這複雜性,矛盾性。方方面面錯綜。可謂真的不容易。用我們的董事長鮑鐵鳴(他曾是赴黑龍江的上海知青)的話說,設計師把滴水湖畫在圖紙上,我們把它畫在地球上!上海又創造了一個奇蹟。

效果與感受

第一次上山下鄉,起步於我的青春年華。是在理想與現實,希望與迷茫中艱難的走過來的。我不想去對上山下鄉的是非功過加以評說。我感到,雲南東風農場的近十年的生活鍛煉了我的意志,使我懂得了社會,了解了中國的現狀。增長了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辦法。在社會的最底層所學到的知識,可以終身得益。儘管自己也走過不少彎路,受到過不少挫折每當想起在農場的艱苦歲月,想起那些永遠安息於南疆的知青戰友,心態就很平穩,做事就很紮實。回上海以後,進廠從當工人開始,考大學,邊工作邊學習,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項工作。先後當過政校老師,宣傳幹事,黨委辦公室主任,車間主任,廠長。每當我在工作中碰到問題和困難時,我會想起在雲南東風農場的日子!一句話,再苦再難總比當年好一些吧。要有毅力,有辦法,有信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慶幸有知青的經歷和生活。

第二次「上山下鄉」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機遇和挑戰。已經五十歲了,要從事一項全新的工作,天天要跑七八十里路去「戰天鬥地」。記得第一次遇見董事長鮑鐵鳴時,他說:「這是事業,人的一生能碰到這樣的機遇,參加這樣的重大工程建設是十分難得的!」五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機遇,在新的崗位上去接受挑戰。作為知青,他是歷史。我們不能沉浸在感慨和回憶之中。我們需要的是向著未來去努力奮鬥。

人生的兩次上山下鄉,可以進行比較,也無法進行比較。唯有用心、用力、用功的去工作,去實現人生的價值。(2007-07-11)

【來源:華夏知青網 余傑文集(此文獲得上海市農村改革開放30年徵文優秀獎。)】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王朔:我看老舍
老照片∣美國人海嵐·里昂眼中原汁原味的中國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