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拿什麼拯救「你」,美醜混淆而又顛倒的社會!

拿什麼拯救「你」,美醜混淆而又顛倒的社會!

北京的劉悅笛教授近來舉起「生活美學」的大旗,開展系列討論。在現代及後現代的美學研究愈來愈遠離生活、蹈空騖虛,致使以研究後現代景觀著稱的大學者都感嘆不知所云的當下中國美學界,這種討論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美學理論如果不能有效地解釋生活、指導生活,這種理論無論怎樣時髦炫酷,其本身的合法性就應受到質疑。

爭鳴

原文:《拋棄價值底線讓美醜失范》

作者: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 祁志祥

美本質取消論助長以丑為美社會亂象

美是關於感覺、情感的範疇。美學是感覺學。伴隨著對曾經遭受嚴重壓抑甚至扼殺的人的感覺、情感的解放,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的感覺、情感權利的回歸。不過與此同時,一種要求完全「跟著感覺走」的偏向也悄然而生。從早先電視劇中「過把癮就死」、「愛就要愛他個死去活來」的主題歌,到後來相親節目中「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的愛情宣言,社會的審美取向逐漸發生蛻變。以無厘頭搞笑為特徵的小品、綜藝節目的走紅,和插科打諢、生拉硬扯的《港囧》《煎餅俠》等影片的熱賣,讓人痛感瓦釜雷鳴,黃鐘遇冷。為了投合人們感覺中低俗的喜好,網路語充斥著人們的日常交流。讚美一個人有成就,本來說「牛」就可以了,但偏要說「牛逼」;批評一個人愚蠢,不是說「傻」,而流行說「傻逼」;自嘲不夠高富帥,本來說「小人物」即可,卻「屌絲」不離口,即便姑娘也臉不紅心不跳。於是乎,漢語的典雅生態遭遇嚴重污染,國人現在似乎已不能優雅地說話。無法否認,美醜混淆甚至顛倒,已成為一種突出的社會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與美學研究領域本質論的逐步消解相同步的。依照流行一時的美本質取消論,既然美不可解,「美是什麼」是個偽問題,我們應當對它保持緘默,那麼,美、丑的邊界和區別也就被否定了,這在客觀上助長了審美實踐中的美醜不分。顯然,這種取消形上之維的反本質主義美學理論是值得人們重新反思的。

辨別美醜亟需重塑美的本質維度

只要我們承認生活中美與丑如同真與假、善與惡一樣,是有區別的,那就必須承認美、丑有自己的義界和標準,或者說,美、丑有自己的「本質」界限。今天,我們要在生活中樹立健康的審美趣味,正確辨別美與丑,將被顛倒的美醜重新顛倒過來,就必須理直氣壯地為「美的本質」正名,重塑美的形上之維,對「美是什麼」給出可操作的答案。

今天我們重提「美本質」,不是要回到過去那種封閉的、絕對的邏格斯中心主義時代,去追尋什麼並不存在的美的客觀本體、絕對實體,而是將「本質」理解為某類現象背後的統一性,追尋人們指稱「美」這類現象背後的共性依據。人們關於「美是什麼」的本質追尋,追究的未必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什麼「美」的實體,而是人們指稱對象世界的「美」這個語言符號的內涵。由於反本質主義美學對「美」本質的否定導致了對「美」的統一語義的遮蔽,因而把「美是什麼」從原來的哲學本體問題還原為語言學問題,認清人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美」這個詞來指稱對象,明確「美」的義界,在當前就顯得尤為重要。

美的義界: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

那麼,「美」的統一語義或義界是什麼呢?

首先,人們在對象引起愉快時稱對象為「美」,引起不快時稱對象為「丑」。美的最初產生與審美主體的樂感經驗密切相關,美應從樂處尋。托馬斯·阿奎那指出:「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做美的。」沃爾夫揭示:「產生快感的叫做美,產生不快感的叫做丑。」桑塔亞那提醒人們:「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給人以快感,它決不可能是美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態,風格各異,但只要它們被人判認為「美」,就都能統一地在審美者心中引起愉快的情感。正所謂「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說於目;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淮南子》)「妍姿媚貌,形色不齊,而悅情可鈞;絲竹金石,五聲詭韻,而快耳不異。」(《抱朴子》)

「美」產生於引人愉快的對象,但如果據此以為所有的樂感對象都是美,那就要出大錯。美不等於樂感對象,只是樂感對象的一部分。作為神聖的價值符號,美僅僅指有價值的那部分樂感對象。

什麼是「價值」?「價值」是客體對於主體顯示的積極意義。蘭德女士指出:「一個機體的生存就是它的價值標準。」「價值」包括促進主體生命存在的一切正能量。它包含「真」與「善」,又大於「真」與「善」。美存在於生命主體鳶飛魚躍、活色生香的健康生活中。美所帶來的快樂必須對主體的生命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價值是美作為樂感對象必須具備的內核。有了這個內核,樂感對象才被認可為「美」;失去了它,樂感對象就好比是飽含毒素的糖果,引發再強烈的快感,也只是「丑」。比如鴉片、大麻在給人帶來強烈快感的同時把人送上了一條不歸路,所以人們依然視之為「毒品」。亞里士多德早已揭示:「美是自身就具有價值並同時給人愉快的東西。」中國古代美學也一再強調,要在美的樂感對象中注入價值內涵。孔子論「美」,以「善」為「美之實」。孟子認為「充實之謂美」,這「充實」即指道德內涵的充盈。荀子繼而發揮說:道德修養「不全不粹」,就「不足以為美」。《尚書》批判「玩物喪志」,因為它沉溺於感官享樂,拋棄了價值底線,會因小失大。《易經》主張「美在其中」,告誡人們真正的美要從內在的道德入手修養。二十世紀初美學學科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時候,先驅人物呂澂、范壽康相繼強調「美是『價值』,丑是『非價值』」。五十年代末美學大討論中,繼先、楊黎夫等人反覆聲稱:美是一種價值。中外古今對美的價值屬性的肯定和強調是美學研究的一份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和發揚。價值對於美的決定作用是如此強大,縱然引發感覺不快的對象只要具有價值,也會被生命主體判認為美。比如人們對於苦口良藥、逆耳忠言的審美態度即然。

「娛樂至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以此返觀當前美醜失范、以丑為美的社會問題,其深層原因說到底,在於將「美」簡單等同於感官娛樂對象,丟棄了它的價值內核。「過把癮就死」、「愛就要愛他個死去活來」云云,感覺固然很快樂,但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某些影視娛樂節目為了吸引眼球,博得笑聲,不惜突破價值底線,不擇手段惡搞,號稱「娛樂至死」,不計後果,確實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拋棄價值內涵的娛樂作品,因為具有麻痹神經、令人亢奮的感官快感,能驅使人不由自主地飲鴆止渴,實際上是危害尤甚的情感鴉片,尤其值得引起警惕,倍加防範。美是以快樂為表象的價值形態,是具有正能量的樂感對象。面對美醜混淆、顛倒的社會亂象,重申美的價值尺度,堅守美的價值內核,無疑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如何美化生活呢?按照價值底線創造快樂,或者說給他人、給社會帶去有價值的快樂,就是美的切實可行的創造之道!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1期第6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數字化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靠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
中國電影VS美國電影,到底差距在哪裡?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