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救援醫生魯軍體:對病人好才是合格的醫生
兩個月前,十堰市太和醫院醫生跨三大洲五國緊急救援的事迹在地方媒體報道後,迅速引起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國內外百餘家媒體的關注。一時間,太和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魯軍體變得全國矚目。之後,魯軍體先後受邀到媒體和大學進行多場事迹報告。日前,江蘇衛視也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走進 「美好時代」欄目。面對媒體接連不斷的邀約及同事、朋友間的讚譽,魯軍體的內心十分淡然。他像以往一樣忙碌在神經外科病房,坐診、查房、手術。不同的是,慕名而來的病人更多了,魯軍體更忙了。
「心懷善念,才能時刻把病人放在心裡」
2002年,魯軍體從河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入職太和醫院,順利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初為醫者,魯軍體既感期待又充滿忐忑。那時,年輕的魯軍體常被安排外出救援急診病人,常常半夜還身處救援一線。魯軍體說:「那時不覺苦、不覺累,每天都幹勁十足。當看到病人康復,自己非常有成就感。我們只有心懷善念,才能時刻把病人放在心裡。」
讓魯軍體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診,是十幾年前的一個雪夜。「當時,全城下著大雪,晚上10點多科室接到急救電話,說房縣大木廠鎮發生一起車禍,有人腦部受傷,急需治療。」正在值班的魯軍體立刻帶齊設備,和救護隊員們冒著風雪去接病人。「當時山路窄、彎道多,路上結起厚厚的冰層,車上即使裝著防滑鏈,還是能感到打滑,稍不留神,就有翻車的可能。」
這樣的危險狀況,魯軍體經歷過很多次,正是在一次次的急救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外出救援經驗。靠著肯吃苦、敢擔當的堅韌品質,魯軍體逐漸從一名住院醫師成為科室的骨幹。
「單位給醫生都分配了職工宿舍,但是他想著住在科室里,可以第一時間處理病人的突發情況。好幾次我們想跟他換值,都被他拒絕了。我們知道,他其實是想讓大家回家睡個好覺。」與魯軍體共事近10年的鄧愛平感嘆地說,那間小小值班室被魯軍體「霸佔」了好多年。
在神經外科工作的數年中,魯軍體在腦外傷、腦出血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嚴謹的臨床操作,使他迅速成為科室的中堅力量。但在魯軍體看來,醫學無邊無界,唯有不斷學習,緊跟科研前沿,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2009年碩士畢業後,魯軍體主攻腦腫瘤、腦血管等相關疾病。從最初的主任帶領到指導協作、再到獨立完成,短短几年時間,魯軍體已是本地區治療腦腫瘤及血管病的佼佼者。2015年,醫院派魯軍體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修,他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回院後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帶領大家一同成長。
「晚上到病房看看病人,回家後才睡得著」
「善待患者、敬畏生命」,是魯軍體十幾年來為醫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他收治了很多其他醫院不願意收或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特別是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他總會想辦法,讓患者少花錢,治好病。
至今,讓魯軍體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手術,持續了22個小時。當時患者入院檢查顯示,顱底腫瘤且涉及腦幹,腫瘤大、質地硬,包繞著神經和血管。患者家境困難,四處求醫,卻沒有醫院敢接收。科室主任張力了解情況後,不僅將該患者收治住院,還與魯軍體一起仔細琢磨、設計手術方案。「那次手術前,科室做了充分的準備,由張力主任主刀,我和另外兩位醫生做助手,4個人輪流手術。整整22個小時里,我們沒吃一口飯,僅喝些葡萄糖補充體力。實在太累時,就靠在牆上休息,等體力稍稍恢復後繼續手術。」魯軍體說,對於很多顱腦腫瘤患者來說,手術是他們存活的唯一機會。「只要病人把生命託付給我們,我們就會盡全力救治。」魯軍體認為,對病人好才是合格的醫生。
靠著絕不放棄的信念,魯軍體和同事們拯救了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在他看來,無論工作多辛苦,只要看到病人解除危險,家屬露出幸福又期待的眼神時,這份辛苦就會在一瞬間轉化成動力,提醒自己時刻不能鬆懈。
「將心比心,大義無形」。魯軍體對患者的真誠和用心,也深深感動了科室里不少年輕醫生。武高與魯軍體朝夕相處了9年,在他眼裡,魯老師平易近人、性格溫善,無論對同事、患者還是患者家屬,總是非常耐心。「有一次,魯老師剛做完一台手術,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就要去準備另外一場手術。途中遇到一位患者家屬心急地向他了解病人情況,魯老師只好和家屬一邊走一遍聊。家屬不由感嘆,魯醫生真是個好醫生,對病人總是那麼真誠。」
在病房內,無論白天黑夜,大家總能看見魯軍體忙碌的身影。匆匆的步伐、輕聲的叮囑、不厭其煩的解釋,在大家眼中,同事就是他的夥伴,病人就是他的家人。
2018年農曆新年剛過,科室收治了很多病人,不少患者等著手術完後外出打工,科室的醫護人員已經連軸轉了一個多月。神經外科病房爆滿,兩米寬的走廊里也擺滿了床位。最多時,科室收治了90多位患者,而醫生只有11位,魯軍體平均一天就要做兩台大型手術,常常是一大早進入手術室,結束時已是夜深人靜。
高強度的工作和嚴重透支的體力,並沒有使魯軍體放鬆對病人的照顧。無論多晚結束手術,他總是輕手輕腳地回到病區,把病人從頭到腳查看一遍才能安心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他依舊6點半起床,7點多來到科室,先看看前一天手術的病人,再查看危急重症病人和當日即將手術的病人,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並叮囑主治醫生需要注意的治療事項,隨後再開始一天的工作,循環往複。
醫生工作的性質很特殊,魯軍體不得不經常面對各種突髮狀況,這些不確定因素使他常常無法顧及家庭。
「我愛人也是一名醫生,平常我們都比較忙,沒有時間照看孩子,只好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上寄宿學校。」提起家人,魯軍體覺得十分愧疚。目前,他的愛人正在國外進修,魯軍體每天不僅要負責接送孩子,科室的事情同樣也不能懈怠。為此,他總是等到晚上孩子睡覺後再到科室轉轉。魯軍體說:「晚上來看看病人,回家後才睡得著。」
「雖遠必救,再難必援!不能辜負家屬信任和醫院重託」
2017年11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魯軍體接到電話,一家公司請求醫院能夠派醫生,把在國外受傷的工友熊富興接回國內治療。魯軍體臨危受命,面對救治路程長、病人病情危重等多重困難,他的心中也曾忐忑,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使命。但來自家屬的信任、醫院的重託,為救援海外重傷同胞,魯軍體毅然踏上跨國救援的征途。
一路上,熊富興被魯軍體精心護送。十幾天的救援里,魯軍體平均每天只睡3個小時。即使是簡陋的救治條件、遭遇航班延誤、突降風暴等重重困境,一個信念牢牢支撐著魯軍體,「一定要把病人安全送回太和醫院。」
1月21日,當阿姆斯特丹飛往上海浦東機場的航班剛剛落地,輾轉多國的魯軍體終於踏上祖國熱土。那一刻,一種強烈的安全感緊緊包圍著魯軍體的內心,這意味著他成功完成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救援。此次救援,魯軍體創造了奇蹟:跨越三大洲,歷經5個國家,行程5萬公里,連續奮戰200多個小時……
魯軍體在接受眾多媒體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雖遠必救,再難必援!我不能辜負家屬信任和醫院重託。」
對於外界的讚譽,魯軍體非常謙虛。他認為,他只是做了一名醫生該做的,讓他為之感動的是,在危難時刻,祖國、華僑、醫院在背後給予他的堅強後盾,讓他有了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力量。
16年風雨無阻、默默堅守,作為一名外科醫生,魯軍體沒有一刻忘記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如今,他仍兢兢業業地奉獻在臨床一線上,以醫者仁心矢志不渝守護著百姓健康。(通訊員鄭瑞 何利 王慧)
※你長得好看?有種你小時候也好看啊!
※眾多恩施人相聚恩施大劇院 不僅僅是因為見她
TAG:騰訊大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