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龍文化與壯族、易經、堪輿學的關係,四海龍王全解

龍文化與壯族、易經、堪輿學的關係,四海龍王全解

廣西上林、武鳴自古是壯族聚居地。而藤縣、岑溪古代也是壯族聚居地,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進軍嶺南後才變成漢族聚居地。壯族地區是龍文化發源地,還有名著《封神榜》為依據。

《封神榜》中南海龍王叫「敖明」,「敖」在壯話中是「大」,「敖明」的壯話意思正是「大明」,而武鳴與上林交界處的大明山正是傳說中「龍」葬母之處。表明武鳴正是南海龍王的故鄉。《封神榜》中,東海龍王叫「敖廣」,「廣」在壯話中是「蛇」的意思,因為龍就像一條長有角與爪的大蛇。因此藤縣一帶很可能正是東海龍王的故鄉。

《封神榜》中北海龍王叫「敖吉」,而「吉」正是「特掘」的「掘」的近音,因此上林可能正是北海龍王的故鄉。敖明、敖廣、敖吉等四海龍王其實也是人,因原始社會前期還不會織布,所以他們用龍皮製作衣物。因為當時自然災害頻繁,而龍能預測自然災害,各地的人都迫切需要學習馴養龍的技術,這四個人便分別赴東、西、南、北方教人們馴養龍。就像現在我們稱養豬多的人為「豬王」,稱養蛇多的人為「蛇王」,人們分別稱這四個人為「四海龍王」,並以他們馴養的龍的名字來稱呼他們本人。

上面我們說過,龍是一種對地震、晴雨等自然變化極敏感的動物。五千年前自然災害頻繁,人們於是通過對龍的觀察來安排生產生活。因為毎次地震前,龍都會有預感並逃離震區,所以《易經》中有「潛龍勿用」的說法。

如果看到龍在田野里悠閑的活動或在天空中飛行,說明近期不會有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所以《易經》中有「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說法。(古人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意思是說龍有很多種類,各種龍的形狀也不一樣。其中會飛的僅是有翼恐龍,無翼恐龍應當是不會飛的,神話中無翼龍會飛的說法,應當是後人想像。)如果看見龍心煩意亂的亂動,肯定要下雨了,所以《易經》中有「亢龍有悔「(悔通晦,原始時代是下雨的意思。)的說法。

堪輿學(俗稱「看風水」)與龍也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在「龍、穴、砂、水、向」等地理五要素中,「龍」為最重要的要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墨史書 的精彩文章:

江西發現一座春秋古墓,專家用電鑽撬開,發現一幕至今無法解釋
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地球深處有另類人種!

TAG:筆墨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