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堅決不同意「是枝裕和這次拍砸了」的說法!

我堅決不同意「是枝裕和這次拍砸了」的說法!

我喜歡是枝裕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輕描淡寫」與「挖坑不入」,這是他一以貫之的做法,在家庭題材的電影里尤為可貴。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所有題材的電影按照同一種思路來做,比如戲劇衝突,家庭題材的戲劇衝突往往是我們熟悉的事,一個暗示就能引導我們腦補出好幾種衝突,如果你把它拍出來,便會有電視劇的嫌疑。

是枝裕和的聰明之處是踩過無數的陷阱卻一個坑都不入,他能夠輕輕鬆鬆地把這些戲劇衝突化淡,不刻意,就那樣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著這些,其實是很高明的。

大而化之,也是我們的生活態度。

所以在當初聽到他要拍一個犯罪推理片的時候我很疑惑,因為本質上來說,他的習慣是與這類電影反著來的。

推理片要講求戲劇衝突,要步步為營,要緊張得讓人手心冒汗,這些恰恰是是枝裕和極力避免的做法。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每個中國導演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一樣,日本導演心中可能也有一個推理夢,於是《第三度嫌疑人》就那麼上架了。

老實說,我無法很肯定地評判它的優劣,就像侯孝賢拍《聶隱娘》一樣,我可以表達自己的不喜歡,但我無法說它拍的差。

而「是枝裕和這次拍砸了」卻已經是我們很大一部分觀眾的看法。

說他拍砸了,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不像我們習慣的推理片,節奏不緊湊,故事不緊張,到了結尾也是不了了之。

這些都是是枝裕和的特色,挖了坑,不去跳,輕描淡寫走一遭。

如果你看過電影你就會知道,這樣的故事其實是很容易拍成市面上那種「優秀」的推理片的,至少在我看來,是枝裕和捨棄了三個重要的戲劇衝突。

第一個就是最明顯的,羅生門式的迷局,嫌疑人有不止一套說辭,小女孩也有一套說辭,那麼沒有目擊者,究竟誰才是真相?

是枝裕和說,我就不告訴你真相了吧……

於是觀眾想罵娘。

第二個是嫌疑人的工作,因為是刑滿釋放的犯人,所以找不到工作,幸虧有老闆收留,然而老闆也抓住了這一弱點,剋扣他們的工資,於是這些工人只能被壓榨著給他賣命,甚至於去做假,這是否又是犯罪動機?

涉及到底層勞動者的層面,如果拍出來也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大戲,並且政治正確,揭示社會問題,然而是枝裕和又說,這條線不用再說下去了……

第三個是小女孩的,來自父親的性侵,揭示出這一點的時候電影已經發展到了尾聲,很難不讓人覺得導演是要拿這個大做文章了,性與倫理,道德與復仇,多好看啊,然而是枝裕和又是不了了之……

所以實際上是枝裕和是在用一個反推理片的方法來拍一部推理片,以上幾點任何人拍出來都不會是部糟糕的電影,而且能被廣泛接受,但是枝裕和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有人就覺得他拍砸了。

要我說,這種做法適不適合可以另說,畢竟是大眾審美範疇的問題,但是枝裕和才不是拍砸了,這樣的推理片,比市面上大多數的推理片都要高明得多,因為它注重的其實並不是故事或真相,而是兩個人之間存在的很難捕捉的曖昧性。

什麼是曖昧性?是指人與人相處過程中的試探與不明朗狀態,電影舉了個盲人摸象的例子,在此也正好合適,你面前站著一個人,你所能給了解的永遠只是某一面,我們根據這某一部分的了解來判斷發生在他身上的事,這早已成為人類社會了解「真相」的便捷手段。

重盛律師和嫌疑人三隅之間是曖昧的,源於一次關於女兒的談話,重盛由於忽然被三隅毫無預兆地侵入自己的內心,所以產生出了一種私有的「同情」與「投射」心理,這種類親密的關係導致他開始理解三隅,並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勾畫出「真相」來。

然而事實上真相如何重盛並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還是腿,一如,你其實並不會知道一個與你有幾面之交的「朋友」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所以說,是枝裕和還是把推理片當家庭片來拍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影本身也是曖昧的,在影片的一開始直接放出了三隅殺人的過程,中段又開始暗示也許兇手是那個小女孩,及至當你回憶起律師女兒的眼淚又開始覺得也許小女孩在撒謊,總之來來去去就是不告訴你事實。 我們看電影,習慣了用碎片拼湊出真相,然而這部不一樣,這部電影里有許多的碎片,甚至於它對每一種說辭都提出了明確的疑點,三隅單獨殺人沒決定性動機,被雇殺人被直接推翻,幫小女孩又被法庭否定,那麼,如此多的碎片之下,我們如此矛盾,真相究竟如何呢?

電影沒有說,請注意,這是故意不說,因為是枝裕和想保持著這種不透明性,由此,你才會把目光集中在三隅的反覆上面去。

但你也並不能說是枝裕和這次沒有改變,事實上我倒是覺得,這一次他有意地強調了電影性,也就是說,在技術層面,他做得比以往都要用心。

一個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監獄裡的幾次會面,你會發現,隨著兩人關係的變化,電影的機位一直在改變,從開始的正反打,到三隅進入重盛內心後的身處同一個鏡頭裡,及至後來爭執起來的隔著玻璃對吼,關係每發展一層,鏡頭就移位一點點。

而我最喜歡的是結尾那場探視,導演安排了一種疊影的效果,你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重盛自以為「成為」三隅並投射出自己人格的過程,而當他發現自己不過一廂情願,他便逐漸離開了三隅這個「容器」。

用影像來表達一些形而上的東西,這是高級的做法。

所以對於這部影片來說,把它當推理片來看是很容易就會「誤入歧途」的,它的根本著眼點在於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律師與嫌疑人的關係,律師與公檢方的關係,每個人的訴求不同,導致了真相在每個人眼裡都不同,甚至於,電影里一些簡單的立場問題,三隅在面對新人與父親時所持的立場都會有變化。

這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所謂力場的影響,每一種作用力不同,會導致人們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變化,這種模稜兩可的影響,就是前面說的曖昧性。

當然,這也是我自己的看法,也許我也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條尾巴,誰知道呢。

評分;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畫志 的精彩文章:

《英雄本色2018》為什麼那麼不合時宜?
深深太平洋底深深糟心

TAG:影畫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