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從兩會看熱詞「傳統文化」的關鍵脈絡 真的是大勢所趨
為期19天的兩會即將勝利閉幕,有關「傳統文化」的聲音卻仍舊不絕於耳。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優秀傳統文化裡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來,學生的人生可能會發生方向的偏離。
因此,他還表示傳統文化進校園必須做好三件事: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們開口就是「白日依山盡」,而不能僅僅是「柴米醬醋茶」;在教材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別是經典名篇要佔一定的比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一個學生願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願意體驗優秀傳統文化,願意交流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要使文化遺產既保護好,又活起來。要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利用好文化遺產;要讓人民群眾零門檻、無障礙地接觸到文化遺產;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覽,滿足人民群眾的鑒賞需求。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建議,隨著技術發展以及動漫、文學、影視、音樂等崛起共生,應推進「科技+文化」融合創新,打造中國特色文化IP,促進文化產業內部、產業與社會各領域之間生態化協同化發展,建設產業發達、文化繁榮、價值廣泛的「數字文化中國」。
「我們講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很多作家同行討論時都在問,我們的文化自信從哪裡來?」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賈平凹則提出,我們的文化自信主要來自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自文學經典和無處不在的歷史古迹。
從教育部長到文化部部長,從知名互聯網企業家到著名作家……他們基於自己的思考,紛紛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為傳統文化建言獻策。而這些言策所指向的關鍵詞「傳統文化」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1
文化進校——編入教材只是開始,體驗是認同的基礎
傳統文化進校園早已不是新鮮事。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下發專門通知,決定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並確定《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接過紅旗肩上扛》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級。
2017年秋天,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並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其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
少年強則國強。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承尤其重要。用作家馮驥才的話說,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注意體驗。因此,將傳統文化編入教材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在體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用心感受、用力體會,從情感上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2
文化遺產——保護過後,應當「活」起來
文化遺產的現代發展史,就是一部包括政策、資金等全方位的保護史。
2005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
200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
2014年,文化部發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一項措施;
2015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文化遺產保護補助資金81.1億元;
2016年,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年文化遺產日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為主題,促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很顯然,「年事已高」的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想要被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關注,就需要想辦法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成為日常生活里活生生的一部分,而非束之高閣、止於保護。例如,推出眾多文化創意產品、創造魔性表情包的近600歲的故宮,以國寶、古詩詞為題材且備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他們之所以和人們打成一片,關鍵在於——接地氣、有創意,用現代化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心裡。
3
文化IP——藉助產業化+科技化的力量,實現文化騰飛
源頭是中國《水滸傳》的日本《八犬傳》,孵化出《七龍珠》,火了;
好萊塢拿走國寶熊貓,配合太極文化,也火了。
……
一段時間內,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的傳統文化IP之路走得實在是慢。
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齊天大聖》、《大魚海棠》等古典文化氣息濃厚的電影很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也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與此同時,2017年,國家出台意見指出,用傳統文化滋養文藝創作, 要「善於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色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
GIF
我在故宮修文物·書畫
我在故宮修文物·陶瓷
GIF
當經過千萬年來歷史沉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政策支持下,遇見日漸智能化的網路技術和新媒體,其間存在的物質精神勢能順利被激活,被引爆只是時間問題。一如馬化騰所言,「IP的價值,我覺得過去被低估了,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特別重視IP的發掘和培養,甚至會去購買一些好的IP。我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去搜索、開發好的IP,中國在這方面越來越有優勢。」
4
文化自信——在前進中自信,在學習中自信
論及火遍全民的「文化自信」一詞,便不得不回顧它的「出現頻率」。
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2016年,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
中國當代作家、學者王蒙先生對文化自信有著獨特的理解,他認為,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前進中的自信,學習中的自信,從善如流的自信。例如「一帶一路」戰略,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落實,也是我們對中外大事大課題的中華命題和中華說法。
全國政協委員、國際知名影星成龍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做出好的作品,自然就會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自自己。當你作品好了,作品本身把你帶出去,就是說好了中國故事,就會有自信。」
簡單來說,文化自信就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同和自豪,更是我們對母體文化的一種信仰和堅定。「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上至國家,下至個人,若每個人都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血液中、行為里,文化何愁不自信?
5
文化傳承——這些默默無聞的堅守者
熱播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除了收穫了超高的收視率和潮水般的好評之外,更讓我們看到了眾多默默無聞地在文化傳承方面做著工作的平凡人:到大山支教,自己譜曲教孩子詩詞的梁俊、醉心於民間音樂矢志不渝的歌手譚維維、專心於古典詩詞創作的台灣音樂人胡德夫等等。
文化來自於民間,自然成長於民間,其傳承更要靠普羅大眾的力量。中國少兒國學風采展演活動總策劃李廣斌先生認為,應該給中國的孩子們提供更多學習、傳播傳統文化的展現和應用平台,讓他們學有所展,學有所用。
同時,展示的過程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傳承的過程,四年來,一年一屆的活動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參與其中,孩子們以創新的方式演繹、升華傳統文化。
積極在200多個城市普及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真正落地,在西式教育盛行的現狀中,大力推動新的中式教育新風氣。
「傳統文化」成為兩會當仁不讓的熱詞,是民族文化自信崛起的重要標誌 ,近年來,「文化進校園」「文化大IP」等持續增溫,是對包括國學教育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們最大的肯定、激勵和鼓舞。
期望未來有更多「智慧之星」這樣的實踐者行動起來,有更多《經典詠流傳》這樣的電視節目火爆起來,有更多的政府政策導向推動起來,為更多的孩子送去「好玩」「鮮活」「生動」「溫熱」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啟蒙。
GIF
整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TAG:智慧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