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經典詠流傳》說起

從《經典詠流傳》說起

作者: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王黎光

這些年來,電視媒體推出的綜藝節目非常多,但有些節目娛樂有餘而文化不足的現象仍然存在。所以,當收到《經典詠流傳》節目總導演田梅發來的資料時,我眼前一亮,覺得這檔節目既有詩詞歌賦的品位,又有文化品質。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始終認為,高等藝術教育不但承載著傳播文化和探究真理的社會使命,還包含著堅守精神高地、修養精神文明的歷史責任,要有不忘融入平常百姓家的文化意識。我們絕不能把我們的學子培養成僅僅掌握音樂技巧的工匠,要將「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的理念貫穿始終,給我們的後代留下具有中華民族血脈的天然印記。

大家都說古典詩詞不容易讀懂,殊不知這些作品都是先賢在偉大實踐中的所感所悟,來源於真實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觀眾所見,我們用心賦予了經典以全新生命之後,得到了男女老幼難得一致的好評。《經典詠流傳》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據,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作曲家為載體,以中國作品為體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輕盈而親和地走近大眾是這個節目的最大貢獻,也讓我認識到,語言和音符的完美結合,能讓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不知不覺被感染、浸潤。

我非常喜歡梁俊老師改編的《苔》,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小詩。經過現代音樂的演繹之後,如此動人心弦,「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無論多麼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美好綻放的那一刻。這首作品清新、本真,以寓教於樂的形式,使長在貴州山區的孩子們從小就感受到美的教育,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正是藝術的根本。我一直認為,教育者要具備石拱橋一樣的品質:彎下的是腰,鋪平的是路。梁俊無私奉獻地彎下了腰,搭建了一座從「小天地」通往「大世界」的橋樑,孩子們通過這座橋樑,不但獲取了新知還種下了夢想,看到了未來。希望《經典詠流傳》讓我們對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認識有所改變,音樂藝術絕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它凈化我們心靈,塑造我們平凡而卓越的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在我看來,《苔》所傳達的「白日不到處」「也學牡丹開」正是一種在艱苦奮鬥中磨礪意志、堅定信念的怒放。今天的音樂傳承人也必須擁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身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今年兩會,我的提案就是如何將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經典詠流傳》就是我提案的重要依據。我想,如果我們基層的廣大文化工作者都能像梁俊老師一樣,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就一定會流傳下去。(王黎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你的聽力還好嗎?天津專家教你如何科學用耳、保護聽力!
中國冰壺老將:享受冬奧 希望更多人有一線水平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