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渡邊淳一:「遲鈍」是充滿焦慮的我們最需要的大智慧

渡邊淳一:「遲鈍」是充滿焦慮的我們最需要的大智慧

渡邊淳一

(1933年10月24日~ 2014年4月30日)

日本小說家,被譽為「日本情愛大師」;

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

在做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

轉而從事專業文學創作;

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

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

書名:《鈍感力》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作者:渡邊淳一

譯者:李迎躍

我們喪失了某種才能

在各行各業中取得成功的人們,當然擁有才能,但在他們的才能背後,一定隱藏著有益的鈍感力。

一般來說,提起「遲鈍」這個詞,人們頭腦中聯想到的都不是好事。實際上,「那個人好遲鈍」和「那個人很敏銳」這兩種評價可謂是天差地別,如果聽到別人議論自己反應遲鈍,一定會氣得火冒三丈。同時,人們口中有關鈍感一類的詞,也都帶有明顯的貶義和否定的成分。

然而,如果把遲鈍這個詞的理解範圍稍稍擴大一些,擴展到對人體的各個部位進行考慮,那麼反應遲鈍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譬如,大家都在外面乘涼,露在外面的胳膊被蟻子叮了。此時小A慌忙進行拍打,趕走了蚊子。由於被叮的地方非常癢,於是他開始抓撓,那裡很快就變得紅腫起來,但是他還不停手,所以接著皮膚就會變得潰爛,轉成濕疹。與之相反,小B只是輕輕地拍打一下,把蚊子趕走也就算了,被叮的地方好像並不怎麼癢,他一臉毫不在乎的表情。

如此情況下,很明顯敏感的是小A,鈍感的是小B。不用說,從被蚊子叮咬皮膚瘙癢的程度上,就能得知小B的皮膚相對健康一些。而小A皮膚的過於敏感脆弱、容易受傷,也是一目了然。

由此看來,敏感和遲鈍相比,有時反應遲鈍的皮膚為佳,我們自然就明白了鈍感的優越之處。

敏感的O先生

下面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情,距今約有四十年了,那時我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作家,加入了已故的有馬賴義先生創辦的一個名為「石之會」的文藝沙龍。

這個文學沙龍聚集了一批年齡在三十歲到四十歲,曾經獲得過主流文學新人獎,或曾為直木文學獎或芥川文學獎候選人,但最終落選的尚未功成名就的作家。若是依照相撲級別來算,則屬於剛剛上榜的一級力士的那一檔。

該沙龍有近三十名成員,每月一次的聚會通常在二十人左右,大家聚在有馬先生的府邸,一邊品嘗著有馬夫人親自烹制的料理喝酒,一邊隨心所欲地交流彼此的創作心得,之後大家都作鳥獸散,所以這是一個十分輕鬆的沙龍。

後來,這個沙龍之中產生了五六位獲得直木文學獎或芥川文學獎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此外,還有一位我認為最有才華的名叫O的男作家也是沙龍的成員之一。他那時就已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小說了,只要讀了他的作品,其才華便一目了然。

然而,因為當時大家都是剛剛入行的作家,所以不可能有多少約稿。多數人都是按照編輯們「寫出好的作品來了,請拿給我們」的吩咐,一創作完,就送往出版社。對於這些「毛遂自薦的稿件」,編輯每次幾乎都是「那麼,我讀一下」這句話,然後就杳無音信了。我們等得不耐煩了,就主動打電話問編輯,得到的回答還是老一套,不是「這篇稿子還不能馬上刊登」,就是「這裡、那裡需要修改」。

尤其是當自己嘔心瀝血創作的作品遭遇退稿的時候那種打擊之大,常會令人變得非常消沉。

說起來,那位天賦不錯的O先生,也有過被退稿的經歷。我那時以為他也會如此裝模作樣地抱怨一番:「那個對小說一竅不通的臭編輯………」,然後借酒消愁一陣子,但是不久之後,又能重新燃起創作的慾望。

然而,O先生高於他人的才華,以及極強的自尊心,使他受到的傷害更深,反而便沒有那麼容易振作起來。

我和他曾有一些交往,可就算我打電話招呼他「你在忙什麼呢?」,他也只是無精打采地回答,根本不知道他想說些什麼。

「你不用在意那些」,我勸解道。

「嗯……」他仍然只是有氣無力地應了一聲。我這才明白了他所受的打擊之大。

新人作家的遭遇,我想現在依然一樣,當時像我們這種無名作家,幾乎沒有編輯會主動打電話過來。因此偶爾接到編輯打電話來的時候,我們多少都會有些誇大其詞:

「眼下,我正在著手寫一部全新的作品,這次的作品我覺得相當有賣點啊」。

試圖以此顯示我們的積極進取,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是,O先生卻從不這樣,他的回答肯定是翻來覆去、死氣沉沉的幾句。說實話,我去他的住處看他,他不是撓頭就是嘆氣,一副陰鬱暗淡的神情,根本沒有創作新作品的慾望和鬥志。

那時我深深體會到沒有比那種多少有些才華,但自尊心過強的傢伙,更令人擔憂的了。

正是由於以上情況,就算編輯打電話過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由於創作沒有進展,編輯便難以再打電話詢問,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如此一來,O作家慢慢失去了發表作品的機會,幾年後,在文壇的主流雜誌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壇上消失了。

鈍感的力量

後來我常常回想起O先生的事來。像他那樣有才華的作家,為什麼會在文壇上消失呢?

每當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各種思緒就會湧入我的腦海,不過最後都會歸結到「鈍感力」這個詞上。

說句心裡話,O先生性格天真、敏感,容易受傷,又因才華出眾,故十分自信,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其所受傷害也很大,會因消沉而難以東山再起。也就是說,他恐怕是一個「文學路上的少爺」。

的確,像他那種性格的男人,如果一切進展順利,處於周圍掌聲不斷的環境下,他的才華也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相反,風向一旦發生變化,O先生恐怕就難以及時調整好心態,從打擊中恢復過來的時間太過漫長,結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機會。

在此,我重新認識到的是,人們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於才能。也就是說有才能的人並不一定就能成功。

在文壇上,非要舉出什麼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就是有益的鈍感力。無需贅言,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才華,而能讓才華經過磨鍊熠熠生輝的,正是堅韌的鈍感力。

假如O先生那時富有鈍感力的話,不知他能成為一名多麼優秀的作家。

其實,這種事情不僅僅限於文學的世界,在演藝界、體育界,還有在各種各樣的企業和公司工作的白領也同樣如此。

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若君不知自己是否有「鈍感」力量,

切勿懊惱感傷,參與此念本期話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嗎?

你最近在苦惱什麼呢?

評論區留下諸君對苦惱的「新解」

或許訴說後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哦。

------END-----

觀看訪談合集

文章摘自《鈍感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此念 的精彩文章:

《哈佛商業評論》史上最佳文章:你事業的上限究竟在哪裡?

TAG:此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