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但我不敢愛你
實用心理學
每晚21點,用專業和溫暖伴你一起成長。
GIF
【蘑菇心理 第504天】
文 |實用菌
在你的朋友圈裡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很容易相處,但當你想真正靠近時卻發現很難。
比如他們對誰都很好,很少因為什麼事情而發火生氣,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從來不會拒絕。每當你看見他們就會在心裡感嘆:「天啊,怎麼會有脾氣這麼好、心態這麼好的人。」但是奇怪的是,不管你們相處多久,你們的關係就像被「凍住」一樣,和剛認識的時候並沒有多大區別。
這種情況就像電影《大話西遊》里的一段情節:紫霞鑽進至尊寶的肚子里後發現他的心長的很像一隻椰子。這裡的椰子就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一個人的內心被厚而堅硬的外殼包裹,讓別人難以走進。
不信的話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和這種類型的朋友聊天時的內容,你就會發現,不管你們表面上聊的多開心,多火熱,對方卻很少談到自己、也很少吐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
所謂距離感,就是這樣產生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位朋友曾這樣說:
「對別人友好,是因為想與別人交朋友,也願意相信別人。但不打開自己的心扉,是因為很難相信有人會真的對自己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內心外面那層堅硬的殼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人不同,自我保護的機制就會不同。
比如面對威脅,有的人會表現出強烈的攻擊性,通過憤怒的情緒,咄咄逼人的氣勢等方式主動去攻擊別人,來防範威脅,那怕是潛在的威脅。這樣的人獨立、自我、喜歡支配別人,不喜歡被動。
但是也有一種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更溫和的自我保護方式。他們對控制和佔有並沒有多大的慾望和企圖,很多時候也並不看重那些外在的東西。相反,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內心體驗,認為人與人之間最有價值的是心靈層面的交流和共鳴。
但是成長過程中的某些經歷又提醒他們,敞開心扉暴露自我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有可能會受到傷害。於是,他們通過與別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只要我不把別人輕易的劃分為自己人,他們就不會真正的傷害到我了。」
所以,儘管他們對周圍所有的人都很友善,總是面帶微笑,但這種微笑並不是為了吸引別人,更不是為了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在表達這樣的意思:我不願傷害你們,但也不願被你們打擾。
很多接觸過心理學的人可能都聽過依戀類型這個概念,我們都知道依戀類型來源於我們的童年經歷,我們和自己的養育者(主要是父母)的互動方式逐漸形成了我們獨特的依戀模式。
依戀類型有多種, 迴避型依戀 就是其中之一。
迴避型依戀主要表現為懼怕親密關係,他們難以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只要有人試圖在感情上親近他們,他們就開始緊張。
但他們的迴避並不是因為自卑,相反他們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只不過他們不相信別人會真正的認可和接受自己。基於這種心理,他們對別人不會有太高的期望,也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自己,只要不傷害自己就很滿足了。
所以,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如果是普通朋友,適度的距離感或許是一個優點,但如果是親密愛人的話,封閉自己的內心往往會對感情造成致命的傷害。就像小說《挪威的森林》里綠子對渡邊說的那句話:「你一直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雖然我咚咚咚的敲門叫渡邊,你只是抬抬眼,又回到自己的世界裡去了。」
所以在感情中,和迴避型的人相愛有時候是很一件孤獨的事。
假如你就是迴避型依戀的人,該怎樣調整自我,打碎束縛自己的殼呢?
首先,我們要記住:把自己要幸福的責任分一部分給自己的愛人。通過接受愛人對自己的付出,你才能在感受層面上真正的意識到,你是可以對另一個人抱有期待的。
比如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總想一個人獨自解決問題,和家人聊一聊,那怕只是說說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和寄託。
其次,對習慣了迴避的人來說,應該明白這樣一件事: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做到善良和無害就足夠了,但是在感情中這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感情需要一種創造的能力,比如創造快樂。
習慣了壓抑自己內心感受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快樂,進而也讓身邊的人感受到這種不快樂。所以,多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愛人高興的時候多做積極的回應,也有利於加深彼此美好的情感體驗。
最後,實用菌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此生都有追求愛與幸福的勇氣。
背景音樂-
趙海洋 - 那天的遇見 (鋼琴曲)
-片尾歌曲-
Lovestoned - Bye Bye Bye
心理大冒險:
敢不敢用一句話
對你想愛又不敢愛的人表白?
留言區見~
【好課推薦】
TAG:老燚閑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