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另類閱讀觀——我喜歡,我閱讀;我閱讀,我喜歡

我的另類閱讀觀——我喜歡,我閱讀;我閱讀,我喜歡

泛閱讀|我的另類閱讀觀

張向宏

就在剛才,老師們討論,拿文言文來說,相對的,學生還是對歷史人物傳記感興趣,而對遊記、散文不太感興趣。一番話語,又引發了我的一些感想。

在我小的時候,村裡有一個人,他是跟我們一塊兒玩的小夥伴兒的家長,雖說已經三四十歲,但他就像個孩子頭兒,他喜歡跟孩子們待在一起,也喜歡給我們講故事。一到星期天或下午放學,我們就跑到他家。往往,他先是讓我們幫他拉一車土(清整羊圈用),然後,就坐在炕上給我們講故事。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十幾個小夥伴兒圍坐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聽他給我們講笤帚鬼、弔死鬼、木核鬼的鬼故事;聽他講牛郎織女、八仙過海;也聽他講愣女婿的故事。大家要麼就是哈哈大笑,要麼害怕得大氣兒也不敢出,最後還得讓大人領著回家。

還記得,我家搬到縣城後,在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個姓謝的老師教我們音樂,他是個老頭,會拉二胡,會彈手風琴。而最特別的是:教我們唱完歌之後,他就給我們講故事,他的講故事完全是說書。從四年級到五年級,他給我們說《劉羅鍋傳》,說《包拯傳》,聲音抑揚頓挫,手勢到位、嫻熟,把故事演繹得爐火純青。直說得我們一節課都瞪大眼睛,屏息凝神地聽他講故事。因為有好聽的故事,那時的音樂課成了我們最期待的,也是最愛上的課。一到音樂課的時候,同學們就興奮得手舞足蹈。

謝老師的說書,就是現在想起來,都回味無窮。而且,時間越長,我們越懷念。現在想想,這位謝老師如果教我們語文,應該也是不錯的語文老師呢!

那時,沒有少兒頻道,沒說《西遊記》是兒童看的,但男女老少都愛看、都在看,一遍又一遍地看。現在,少兒頻道不知播了幾次《西遊記》了,但也沒有幾個孩子在看。

上次,我7歲的兒子跟我說,還是成語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好聽,當時,我13歲的外甥也在一旁附和。

是啊!我在慨嘆:現在的家長和老師如此重視孩子閱讀,給孩子買了那麼多書,結果,到頭來,孩子不會閱讀,常常連句子都整不住。也許,這還是其次,關鍵是幾乎沒有孩子愛讀書!究竟什麼原因?就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而言,我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相比,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這著實是一個讓人燒腦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一到星期天,就被家長送到各種培訓班去學這學那,家長恨不得讓孩子掌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技能、才能,恨不得讓孩子擁有所有的藝術天賦與愛好!結果呢?

不說別的,就拿聽故事來說,「狼媽媽」「羊爸爸」的故事聽了不少,講了不少,書也買了不少,但正如我兒子和我外甥所言,他們似乎並不太喜歡那樣的故事。為何?

也許那樣的故事還是故事性不強?還是不夠吸引人?甚而有些奶聲奶氣?

人都喜歡聽故事,這大概也是與生俱來的吧?它符合人的天性,符合人的認知習慣,是人的興趣所在。何況,我們常常講藝術有審美的娛樂、教育、認識等功能,但藝術也許首先就得有娛樂功能。莫言不是也說過他的文學啟蒙就是聽故事、聽說書嗎?

不少人都在問什麼讀物適合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讀?這有時真的很難說。

拿我自己的閱讀成長史來說,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讀我三姨的高中歷史課本,特別是中國歷史,不論古代史,還是近現代史,我喜歡的反覆讀,不認識字就查字典。那時,只要是有關歷史的電視劇,我都能把它的歷史大背景給說出來。對此,我爸驚嘆不已。直到今天,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起來何止一套一套的,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可以自負地說:隨著對史實的較全面的了解,再加上讀了基本經典的歷史論著,一些科學的歷史觀已經存留於我的頭腦中。

那時,基本沒有什麼讀物,特別是在農村,所謂的兒童讀物,大概就是那時的連環畫了,我們叫它小人兒書。當時,我爸怕我不好好學習功課,禁止我看小人兒書,但我還是偷偷地借來同學的小人兒書,然後,貪婪地讀。可以這樣說,只要有機會,就狂讀不止。原因很簡單:對我來說,小人兒書裡面的故事太有誘惑力了,我對他們太感興趣了。

還有,我三姨和我五叔的高中《作文周刊》,我現在都記得那時這書是牛皮紙合訂本,比較厚,而且曾經一段時間,我不認識《作文周刊》中的「刊」字,而誤讀為「利」。但即使如此,我也大約在小學三年級時就開始讀它了,而且是津津有味地讀。沒什麼特別,還是那句話——只因我喜歡。要說客觀原因,大概正是那時讀物稀少的緣故吧!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三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的作文題目是《蠟燭》,當時我是一氣呵成寫完作文,而且很長。結果,在成績公布後,我的這篇作文竟然成了全校的範文,當時山陰一小的段益校長在周一的升旗集會上,在全校師生的面前,他親自給大家念了我的文章。

所以,你說什麼書適合什麼學段的孩子?這個問題也許真的很難說!

因此,我的觀點是泛閱讀,甚至是亂閱讀,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什麼都可以讀,所謂「隨心所欲不逾矩」。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關注他喜歡讀什麼。因為,一個人的興趣很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尊重並關注孩子的興趣,其實就是尊重了一個人的天性,也遵循了一個人的認知習慣,更是遵循了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應該沒錯。

像我現在正讀美國陶涵先生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和加繆的小說,我絕對不能說出這兩本書對我的語文教學具體會有什麼用,但我又敢說它們絕對對語文教學有用、有大用!為何讀它?喜歡!興趣!怎麼就有了興趣?這就是我在我的前幾篇文章中反覆提到的——首先敏感於生活。比如,截至目前,人們,特別是我們大陸人對蔣介石一般都是一種妖魔化的認知,而我對此特別感興趣,特別敏感。特別是當我了解了我國的抗戰史後,總覺得蔣不大可能是我們好多人描述的那樣。這樣,由興趣而引起,我就有了探求一個真實的蔣介石的衝動和渴望。而要想滿足我的探求,要想尋求答疑解惑,沒別的法子,斯人遠去,只能求助於書籍。而要求助於書籍,在目前來說,只能求助於一本相對客觀、公正、全面的書籍。而對於了解蔣中正而言,目前,最客觀、全面、公正的書籍,莫過於由美國人陶涵先生著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這本人物傳記。同樣,在生活中,我常常痛恨極權主義,而要揭開極權主義的面紗,不可不求助於書籍,而要看有關揭露極權主義的書籍,加繆不可錯過。

這就是說,當養成一定的讀書樂趣後,要引導孩子讀好書,讀經典書籍。在我的《小作文,大乾坤》一文中,我就說過,經典可以讓你驚嘆,讓你不由得思考,從而讓你據為己有。

就這樣,在閱讀中,你的思維會不知不覺得到訓練,你的人文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而愈來愈豐厚。

人文學科不同於自然學科的一點就是:在自然學科中學到的知識,也許可以立刻精準對應,從而去解決相關的問題。比如數學,你學了曲線方程後,你就可以做有關曲線方程的習題。而人文學科則不然,人文學科更講究厚積薄發。就是說,即便你讀了很多書,就拿教語文來說,你也很難精準對應這些東西對那些知識點有用。但讀書的量和質絕對會大大影響到你日常的語文教學!你可以引經據典,你可以信手拈來,你可以精準闡發。這一切都源於你慧眼獨具,你也因而神采飛揚,乃至風神瀟洒。

而更關鍵的一點在於:閱讀,閱讀經典,可以讓你越來越豐富,讓你變得越來越愛思考,從此,你就是一個獨立的你,你就是你,而再也不是一個人云亦云、盲信盲從而湮沒於烏合之眾中的世俗且平庸的你。

讀書吧,不要有太強的功利性,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帶著探索真知的渴望和衝動,泛閱讀,真閱讀,精閱讀。什麼時候,閱讀成了習慣,成了需要,成了「我喜歡」的渴望,那時,你就知道怎麼閱讀,也知道要閱讀什麼了。

我喜歡,我閱讀;我閱讀,我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宏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向宏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