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被蔣介石卸磨殺驢

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被蔣介石卸磨殺驢

作為民國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張君勱身上有著太多矛盾的地方。他曾經留學日德,卻拒絕使用白話文;他提倡女刁女解放,卻不允許和徐志摩離婚的妹妹張幼儀改嫁,自己倒好,和一字不識的髮妻離了婚,很快就重新娶了一位知識女性。他曾經因為不同政見被國民黨綁架軟禁,但是轉眼又成為了蔣介石的座上賓;在61歲生日的時候周恩來曾經送給他一塊匾,上面大書「民主之壽」,但是時隔不久,他就名列中共「頭等戰犯名單」。

但是,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一生致力憲政,罵國民黨,最後竟然率領民社党參加了1946年由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招致眾人唾棄,好友反目,被罵為「張君賣」,不得不在政治舞台上消失。其實,對這樣的結果張君勱本人早有預料,那麼,他為什麼還是一定要參加這次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會議呢?

書生張君勱的憲法情結

在做政治家張君勱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書生張君勱。

張君勱的書獃子氣很重,他從來不懂得玩機巧和幽默,連他自己的女兒後來在回憶中也抱怨他個人生活單調枯燥,別人看來哪十白滑稽的事,他也是一絲不苟。

「七七」事變前夕,國民政府在廬山開會,張君勵也應邀參加。按照慣例,在這樣的會議召開之前,都有個早請示晚彙報的過場:全體人員起立,聽讀「總理遺囑」。

但是,當胡適要求大家起立的時候,張君勱馬上站起來說:「如果一定要有這個儀式,那麼我就退出會議,」胡適做了他半天思想工作,他還是不答應。結果還是汪精衛和稀泥,直接宣布開會。從此以後,在國民參政會上再也沒有實行過這個儀式。

張君勱的硬氣和書生氣,由此可見一斑。當他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政治生活的時候,很多別人看來似乎不可理解的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

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以來中國自由主義者共同追求的政治目標。張君勱曾立志要做中國的漢密爾頓、伊藤博文,成為中國憲法的起草者,所以他對憲法的追求也比別的自由主義者要執著得多。在他看來,憲法一旦制定,中國面臨的一切問題就都會迎刃而解。

張君勱認為,一個國家要變不要亂,而近代中國的災難來自於戰亂,而革命則是戰亂之源,因此贊同用漸進改良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的改變。他一方面撰文大罵國民黨的腐敗低效,要求蔣介石放棄一黨專政,一面建議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暫擱一邊」,「以八路軍之訓練任命與指揮,完全托之蔣先生手中」。

當然,張君勱的建議兩邊都不討好,雙方也裝作沒看見。後來因為他罵得太狠了,國民黨乾脆派人打折了他的一條腿。

事實上,張君勱也參與過幾次制憲的嘗試。 1922年5月7日,八團體國是會議在上海總商會開幕,張君勱受「國憲草議委員會」的委託,草擬《國是會議憲法草案》,在草案中,他以維護人民的自由權利為指歸,希望改變軍閥割據的現狀,提出在中國實行單一制和聯邦制結合的政治體制,顯然,軍閥們不會看重這樣的建議。

在抗戰勝利後,張君勱再次參與憲法制定。當時憲法草案討論組裡有國民黨,有共產黨,還有其他黨派人士,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見,爭吵不休。但是,當張君勱的方案提出的時候,所有的爭吵都停止了,據親臨其會的梁漱溟回憶,當時「在野各方面莫不欣然色喜,一致贊成」,而令梁漱溟最佩服的,是張氏「用偷梁換柱的巧妙手段,保全五權憲法之名,運入英美憲政之實」。

他同意民社党參加「國大」也是出於推行憲政的考慮。

他並不是開始贊同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和腐敗,而是認為國民黨是國家權力的掌握者,要制憲行憲,就必須與國民黨合作。所以,在他的心裡,民社党參加「國大」,是自由主義者責任的體現,是對國家的負責。可是這樣苦心孤詣的打算,並沒有能夠得到多少人的理解。

蔣介石的拉攏

張君勱能夠最終決定加入,蔣介石也在背後花了不少力氣。

國民黨決定召開「國大」之後,由於遭到共產黨和民盟的抵制,蔣介石迫切需要得到一些小政黨的支持,以擺脫「一黨操縱」的指責。而蔣介石的首選,就是張君勱領導的民社黨。張君勱由於一直在罵國民黨,罵蔣介石,在社會上名聲很好。而且,張本人是著名的憲政專家,在民盟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勸說他參加的話,這次會議就成功了一半。

於是,從1946年初開始,蔣介石就主動對張君勱示好,設宴為剛從國外回來的張君勱接風,此後還多次召見,力勸張君勱入閣做官。但是張君勱一直都沒有接受。

蔣介石於是換了一種方式,通過孫科、雷震等人勸說張君勵。起了更重要作用的一顆棋子是張公權,張君勵的親弟弟。

張氏兄弟的感情非常好,張君勵也相當看重這個弟弟的意見。為了拉攏張君勵,張公權一次拿出兩萬美金作為民社黨機關刊物《再生》的經費。

根據張君勵學生楊永乾的回憶,在「國大」召開前的一個早上,他照例在8點鐘來到張君勵家,張家的傭人卻告訴他,說他的老師頭一天晚上和張公權談話談到三點鐘,現在才剛剛起床。楊永乾馬上就想到可能參加「國大」的決定已經作出。果不其然,第二天就在報上看到了民社党參加「國大」的新聞。

但是,聰明如張君勱肯定不會如此輕易就答應蔣介石。根據當時代表蔣介石與張氏接洽的雷震回憶,蔣介石答應了張君勱的好幾項交換條件,比如承諾以張氏起草的《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保證不推翻這個」憲草」的基本原則。

張君勱不是不知道,如果國民大會沒有中共這個第二大黨的參加,和平是難以保證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希望民主與和平二者均能實現,但在二者不能得兼時,只有先爭取民主的實現。得到一點,總比沒有好。」

為此,他寧可以多年的清譽作為代價也決定放手一搏。

張君勱的私心

張君勱做出這樣的選擇除了一心為憲政,是不是還有自己的私心呢?

答案是有的,但不是為了他自己。1933年,他和張東蓀等人組織了國家社會黨(後改組為民社黨),但是大多數黨員都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社會地位,日常生活很困窘。這些黨員當初加入的時候都是為了現實的利益打算,大多是一些缺乏政治人格的「騎牆派」,所以他們常常會要張君勱替他們謀求職業,解決生活問題,搞得張君勱焦頭爛額,,到最後都不敢見他們了。張君勱的朋友也感嘆地說:「黨魁怕見黨員,總不是辦黨的好辦法罷。」

因此,張君勱也感到有愧於他的部下,參加「國大」也就成了他解決部下們吃飯問題的方法。他曾經對勸他不要參加「國大」的羅隆基說:「這一伙人跟著我許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了今天,抗戰勝利了,國民大會要開了,聯合政權就要成立了,我還能夠要他們老餓著肚皮跟著我嗎?國民黨是國庫養黨,我有什麼法子養這些黨員。」

憲政夢醒,黯然去國

1946年11月,「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這成為國共兩大黨決裂的標誌,是否參力口這個國民大會,也成為檢驗第三方力量站在哪一邊的標尺。

張君勱個人沒有參加,但他組建的民社黨卻和青年黨一起參加了這次國民大會。之後,作為民盟重要領導人的張君勱及民社黨被勒令退盟。

「國大」討論通過的憲法,的確是政協期間由張君勱起草,經國民黨修改的憲法,但是已經被國民黨修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以政治協商會議決議中的很多詞句作為掩蓋,事實上卻是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蔣介石一人獨裁。張君勱最後的理想也破滅了。

此後不久,國共內戰爆發。隨著戰事日趨明朗,張君勱認為他」再造中國」的理想大勢已去,他眷戀的祖國已經沒有了他容身的地方,於是避居美國,終老異鄉。

就在離開大陸前夕,他在中國共產黨開列的首批43名戰犯名單上,名列第43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1985年為何決定裁軍百萬
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艱苦歲月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