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佛教名山 山西五台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的道場。
五台山,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三千餘平方公里,海拔三千餘米,由五座山峰環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頂平坦寬闊,其狀如石壘之台,是故,稱「五台山」!漢唐以來,五台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後歷朝發展,歷代興建,經過精心裝修,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截止公元2014,五台山上大部分寺院都已合併擴建,現今余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五台山又是國家級重點,世界知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各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新,愈加顯得富麗堂皇,雄偉莊嚴,盡呈佛教:「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大家者、世界文化之主要流派」的崇高地位!宗教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是著稱世界的「文化大戶」。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龍虎寺。
五台分別為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降雪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降雪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清涼山志》中記:「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凌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護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盡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岭。巋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故別名「清涼山」。
主要寺廟
顯通寺
顯通寺建在台懷鎮的靈鷲峰下,是佛教五台山宗歷史相當悠久的佛教寺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改稱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上,有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7座大殿。中軸線後部高處有一座銅殿,面闊三間,高不足五米,小巧精緻,鑄於明萬曆年間,殿內有銅鑄小佛像萬尊,中間台上有大銅佛。門前鐘樓上有一口重達萬斤的銅鐘,敲擊時聲音可以遍傳全山。
塔院寺
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以舍利塔作為主要建築,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國共有珍藏釋迦舍利子的鐵塔19座,五台山的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內。此塔居於台懷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標誌。
菩薩頂
菩薩頂在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傳說文殊就住在菩薩頂,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稱大文殊寺,它初建於北魏時期,歷代重修。明永樂時,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蔣全曲而計到五台山傳揚黃教,這是黃教傳入五台山的開始。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薩頂,這裡就成為黃廟之首。
靈應寺
靈應寺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台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記載了歷代對靈應寺的興建等情況。靈應寺位於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南,坐落在陡峻的梵仙山頂端。梵仙山南側和東側,是饞岩石壁,西側與中台山脈連結,北側是陡坡,有一小道通向山頂寺廟。《清涼山志》稱,昔有五百仙人在此山餌菊成道,並轉引詩曰:「山頭紫氣日長浮,上有仙人汗漫遊。餌菊換教風骨異,白雲影里去悠悠。」站在台懷腹地南望梵仙山,但見尖尖的山頂伸入雲空,尖頂上座落的寺廟建築在藍天背襯下顯出剪影,真象有幾分仙山靈氣似的。
殊像寺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始建於唐代,元朝時期重建,又毀於火,明代成化年間再建,其中佛龕的背麵塑三世像,即藥師、釋迦、彌陀三佛。三佛居於文殊背面的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慣例,頗為特殊,兩側有五百羅漢。
龍虎寺
龍虎寺在顯通寺東,是一座喇嘛廟,唐時初創。明弘治年重修。龍虎寺還有一種奇觀,後殿中心有一座活動蓮台,是一木製圓形佛壇,壇上周圍雕有波濤和十八羅漢渡江,當中荷蒂上有木製大型花瓣,內雕方形佛龕,四方佛分坐在佛龕中,蓮台設有中軸和輪盤,操縱機關時蓮台旋轉,蓮花一開一合,四方佛時隱時現,這叫做「花開見佛」。
五台山上降雪峰
降雪峰上龍虎寺
龍虎寺內駐文殊
文殊師利妙法王
碧山寺
五台山除五大禪處外,名寺還有金閣寺與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十方禪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來作主持的禪院,又叫十方剎。
五台山在隋唐時已經名聲遠播,宋代以後,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的僧侶與五台山都有往來。從五台山源遠流長的興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佔據的特殊地位。它不僅生動翔實地記錄著中國佛教文化的更新發展過程,同時還展現著佛教文化的光明與進步。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千百年來吸引著十方世界與中國各地的佛教僧侶、教尼、信眾、居士以及教外的友好、親朋、佳賓、貴客等去往五台山遊覽、參拜、學習。但是,去往五台山路途遙遠,交通需要多些時日方可到達,因此每年去往五台山遊覽、參拜、學習者有緣得見足可觀數。
此處因應印光法師之原句賦詩一首:
文殊菩薩德宏量,
久成智種妙法王。
因憐眾生迷自性,
故輔釋迦振佛綱。
為諸聖師體莫測,
做大賢母用無方。
常住寂光映碧水,
萬川一月影咸彰。
TAG:弘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