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淋漓運以神——品連環畫《南宋風雲錄》
在網上訂購的連環畫套書《南宋風雲錄》(全10冊)到貨了,我放下手頭的其它工作,一睹為快。
這套書是傅伯星、來汶陽編繪的。裝書的函,用的是南宋杭州官窯瓷器的紋路,題籤也是徽宗趙佶的「瘦金體」——端的是宣和遺韻,吳越流風。
再看其中帝王后妃、文臣武將的儀容服飾,也基本符合宋代的原貌:
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之作。
從宮牆內的亭台樓閣:
到亂世中的人間百態:
疆場上的金戈鐵馬:
殿墀間的波詭雲譎:
尋常百姓的悲歡浮沉:
仁人志士的捨生取義:
忠臣勇將的無力回天:
國破家亡之際,普通女性柔弱卑微的生命和不屈不渝的堅守:
屈節求生者的矛盾、感慨與無奈:
無不刻畫得形神兼備,躍然紙上,既有寫實的嚴謹細膩:
又有寫意的鮮明揮灑,餘韻悠長:
編繪者傅伯星、來汶陽先生(其中來先生已故),都是在杭州工作的浙江籍的著名國畫家、連環畫家。南宋定都杭州(號為「行在」,以示不忘舊都汴京),因此編繪這套書,對他們來說既是記錄歷史的風雲,也是敘說家鄉的風物。
我們且來看看這兩位畫家的功力。
這是傅伯星先生創作的南宋風俗畫——《宮樂圖》:
傅伯星《天街暮雪圖》——南宋臨安冬景:
傅伯星《貨郎戲耍圖》——南宋風俗畫:
傅伯星歷史畫《岳家軍將佐圖》:
傅伯星歷史畫《郾城大捷圖》:
來汶陽國畫《溪語》:
來汶陽《南宋京城西湖全圖》:
傅伯星、來汶陽《說岳全傳》連環畫:
傅伯星、來汶陽等 《興唐傳》連環畫:
在網上訂購《南宋風雲錄》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傅、來二位先生是這麼有名的畫家,只是看了淘寶網的幾幅選頁,感到圖文並茂,耐讀耐看,可以買來給孩子普及一點歷史知識。及至真的到貨,自己先忍不住看了一遍,我雖然對繪畫完全是外行,但是對古代歷史還是有一定涉獵,知道能把連環畫畫得如此接近宋代原貌的,絕對不是泛泛之輩,編繪者的美術和史學造詣一定非同凡響。
現在一看果然如此,浙江網路廣播電視台的記者兩年前曾經這樣報道過正在創作《圖說南宋杭州地名故事》的傅伯星先生:
「我有很多很多書。」傅老堪稱愛書如命。在他的家中,滿櫃的圖書甚為引人注目,這些書籍有關於畫畫的,有關於歷史的,每天堅持閱讀,這對於這位老人家來說是一種習慣。
不過,如此愛書的他同時也是個「送書狂人」。「光是送,就送掉一萬多本。」傅老說,「書就是要大家一起看,一起分享。」
在藏書中,傅老最喜歡的是歷史類書籍。從小時候起,他就對歷史特別痴迷,平時沒事就會研究史書,尋找歷史中那些有趣的故事。「歷史典籍對於很多人來說確實是枯燥乏味的,不少人都沒法堅持閱讀下去,別說深究了。」但在傅老看來,讀史書有屬於自己的無窮樂趣。
「我是畫畫的,知道要畫好一幅畫,細節特別重要。在紙上呈現的每一樣東西,都需要有細節支撐。對於歷史,道理也是一樣的。」傅老說,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根據,那才是進入研讀歷史的環節。如果看書達到了這個層面,感受到的絕不會是枯燥,而是滿滿的成就感。
隨著研讀歷史的不斷深入,傅老的讀書方式也變得不一樣了。有時看完一些歷史類節目或是聽完歷史講座後,他會去翻閱大量書籍,校正在節目或講座中聽到的一些錯誤。每次從書中找到答案,他都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樂趣,這種樂趣旁人是無法體會的。
——常言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也許可以叫作「畫上幾條線,畫外十年功」。
小時候我就愛看連環畫(那時叫「小人書」)。我的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感性認識,乃至對中國傳統敘事文學(特別是戰爭、軍事類文學)的感性認識,最早就是來自這些風格各異,或精美細膩,或粗獷傳神的連環畫。
更加令我驚訝的是,等到我能夠閱讀史料進行鑒別的時候,我發現小時候從連環畫里得到的那些歷史形象和歷史風貌,竟然大體上是相當準確的——比如我現在買到了一套非常精美、專業的《中國歷代甲胄》和《中國歷代軍戎服飾》,書中根據古代實物和繪畫所還原出的唐宋兩代軍人的鎧甲服飾,與《南宋風雲錄》和《興唐傳》里的形象基本是相符的。
正是傅伯星、來汶陽這樣的老一輩連環畫家的默默積累和耕耘,才造就了中國優秀連環畫如此深厚的底蘊。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新中國建國初期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了向廣大青少年和工農兵群眾宣傳革命傳統、普及歷史文化知識,文學界、美術界掀起過連環畫創作的高潮。很多優秀的畫家、作家、編輯都曾經以極大的精力從事過連環畫的創作編繪,碩果累累。那時的《三國演義》等優秀連環畫,讓毛主席、周總理都愛不釋手,連連稱讚:「連環畫不簡單!」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自己,很多人小時候都特別愛到那些家裡藏有很多連環畫的同學、鄰居家裡玩——因為那是一整個風雲激蕩、令人神往的世界。可見,連環畫在當時真是寓教於樂,雅俗共賞,起到了巨大的文化和道德啟蒙的作用。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隨著影視藝術、網路藝術的崛起,我國連環畫的創作受到了嚴峻挑戰,數量和質量都明顯下滑,傳統的白描風格的連環畫甚至在一段時間裡幾乎銷聲匿跡了。我幾年前買的一套四川版的《薛仁貴徵東》,算是一部新創作的傳統的工筆白描連環畫的精品,但這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據作者說他們還準備創作一套《五代史演義》的連環畫,但是我望穿秋水也沒有見到下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市場前景黯淡而放棄了,還是出了幾本就絕版了。
(新版《薛仁貴徵東》選頁)
廣大少年兒童現在愛看的是日本風格的漫畫。這種漫畫我也看過幾本,覺得表現都市題材或是科幻神魔之類題材的話,還行,但是這種「芭比娃娃」式的流水線作品,論起畫工的韻味和歷史文化的積累來,其實是完全無法與中國傳統連環畫相媲美的。特別是表現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題材,日本式動漫根本無法做到形似,更別說傳神——一個證據就是,當年日本東映公司攝製大型動漫片《三國演義》時,基本上都是採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大陸連環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版,就是被毛主席周總理稱讚過的那一套)《三國演義》的人物造型。
像我今天發的《南宋風雲錄》和傅先生、來先生的那些歷史畫作,日式的漫畫家會把它們畫成什麼樣呢?那樣一畫,我們的孩子看了之後,會對自己祖國這種「卡哇伊」化的「傳統文化」,留下一個什麼印象呢?
我國的連環畫或故事漫畫創作,當然可以吸收歐美日本的技法,但始終應該保持自己的根脈。我們的人物、故事繪畫之根,應該還是在中國式的白描、工筆、寫意,不應該完全作成日式的大眼長腿細腰的誇張「唯美」或是美式的「芭比娃娃」,而應該多吸收吳道子、張擇端、李公麟、敦煌壁畫、民間年畫,以及十九世紀的歐洲木刻、版畫、插畫等的精華,包括向老一輩的連環畫家認真學習,這才能形成適應新的時代,適應新的讀者的中國風範,中國氣派。
作為一位資深的「連迷」,我衷心期待中國連環畫的復興。
至少,四川的那幾位畫家,把你們的《五代史演義》畫完——我是多麼期望在你們筆下看到「鐵槍王彥章」、「太保李存孝」、「藝祖趙匡胤」這些喑嗚叱吒,瑰偉動人的形象,和那一段「橫刀立馬英雄膽,血雨澆開帝王花。鐵蹄一統山河在,青史明月照誰家」的蕩氣迴腸的風雲際會啊!
TAG:驅逐艦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