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佳作賞析——第一期

佳作賞析——第一期

看到光輝未及的暗處

蘇梓楠

自寒假開始,我便開始閱讀東野圭吾的一些小說了。母親似乎對此很是在乎,不斷向我傳遞各種信號,希望我多讀一些「不見血」的書,例如《解憂雜貨店》。誠然,《解憂雜貨店》終歸是一本暖心而又擁有美好結局的書,與東野圭吾的其他著作相比幾乎可以說是「異類」了。它雖不是一本偵探小說,但其中亦有推理、時間線、犯罪的成分,如是因喜愛推理過程而看偵探小說的讀者的確應當投身其間。

然而讀過更多偵探小說後,我愈來愈清楚我並非只關注嚴密的推理情節,而願更多關注事件中多方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與其中體現出的不同人格。一名嫌犯,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比被害者、警察、目擊者和證人更為脆弱的人。正因自己內心扭曲到無法修復的程度,使之成為了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無法了解自己內心的人,而這,或許是許多罪犯行兇的根本動機。因為恐懼主導了人體,使得其身心中的「惡」被單獨分裂出來,操縱人體,實施暴行。人心本向善。在我看來,即使是最慘無人道的殺人魔,其在行兇時,內心世界中也一定或大或小地存在著被囚於牢籠中的一個「善」的人格,在無助地呼喊,在徒勞地掙扎。人的主動行為均由意識所決定,因此主動行兇者,必有內在原因的驅使。在這些理應被地獄之火焚燒的惡人們心中、記憶中,亦或是起身經歷中,必有導致其揮刀殺戮的對外人難以啟齒的秘密。

當然,我並未有同情這類人,也沒有為其開脫之意。人所擁有的最為寶貴的財富莫過於生命。生命,是時間給予生物最慷慨的饋贈。一個人在擁有生命之時所做的行為不僅會決定有生之年自己的路,更決定了自己生命為自然所收回後自身靈魂的歸宿。珍惜生命,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對他人的尊重、對死者的尊重,更是對大自然的尊重。

那麼,以「善」的人格,去湮滅,背負「惡」,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坦誠而論,我認為這種想法本身是正確的,但可惜,它是難以在這個世界中存在的。

世間的人們無一例外地都會具有多重人格,因此沒有人能始終以「善」為先。而人格分裂者,則可能短時間內完全向善,但相應地,也會有非善,甚至完全從惡的情況出現。

「逢善即存,逢惡必誅之。」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是罕有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所踐行的「善」或「惡」被片面化、狹義化了。例如北宋的主戰派與主和派。世人均以為主戰派是在為對抗「惡」而戰,殊不知戰死沙場的將士親眷究竟何感。而主和派的求全雖使戰士們免於一死,卻割去了邊民們的幸福。或許有些人認為主戰派是在以少數人的生命延長國命,以保更多人的性命,是「善」的體現。但在我看來,一個人的被害與千萬人的被害所包含的「惡」是相同的。人的生命無價,更不能以數字計算。

在古老的「亞瑟王傳說」中,亞瑟王實屬一個徹頭徹尾的善良的人。他的完美是全方位的:仁愛、正義、純潔、神聖……他憑藉一己之力團結了圓桌騎士,為了不列顛尼亞的人民而戰,成為了「永恆之王」。他將臣民的疾苦放在肩上,同時又肩負了騎士的榮耀,不列顛的昌盛。他希望憑藉一己之力滅絕邪惡,為達此目的,他甘願獨自承擔「惡」而以「善」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他可謂「善」到了極點,但反觀他的一生又是多麼不幸,令多少人為之唏噓……最終,他已然迷失在「善」之間,看不到世間的「惡」,連他的妻子與蘭斯洛特偷情都不願擺正,而將自己的沉默視作「善」。最後的最後,他不得不痛苦地看著自己的善舉被毀滅,無數戰士、平民死於非命,而歸根到底,帶來這些惡果的,偏偏又是這位「善」到極致的亞瑟王自己。

亞瑟王是個傳說,但也正因如此,他的失敗才更能昭示「全善者」罕有的第二個原因:以一個人類的力量是無法將不屬於自己的「善」與「惡」強加給自己的。這樣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拯救他人於危難,但卻無法引導、引領他人,讓他們擁有自我救贖的能力與意識。這樣的拯救不但盲目、片面、個體的,而且在重壓之下,施行者本身也總有徹底崩壞的一天。

由此觀之,「善」與「惡」的人格本就共存於人的心底,因此,容不得生活中的陰暗面是萬萬不可的。當然,可容不代表放縱。正如每個人幼年誕生的最初的夢想一樣,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並以善舉感化世界、美化世界,理應成為每個人一生的終極追求。與「大愛無疆」的思想類似,當「善」成為世界的主流,痕量的「惡」實無大害。不但如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少數的「惡」反映了當下主流的「善」中的瑕疵,進而能使「善」更加完美,「惡」更加無地自容。

「善」的力量並非來源於呵護,而在於播撒。未經歷過「惡」的「善」,終究只是虛無的幻象。不以達成多少善舉為目標,而以追求善念為信條,在向善之路上,能夠看清、分辨出「惡」,就如在晴日中看到陰影,在黑夜中追尋光明一樣。以上便是我通過閱讀和思考得出的些許結果。

我的我要爆了——參觀郭沫若故居有感

趙躍

繼恭王府和宋慶齡故居後,我再次來到北海以深入了解這位寫出《天狗》這樣令人激昂澎湃文字的作家—郭沫若

恭王府南邊一點就是郭沫若故居,剛一進門,眼前便是有兩個一人多高的小土丘,因為正值冬天的緣故還光禿禿的。右手邊的小路旁有一棵銀杏樹,在這裡被叫做「媽媽樹」。此樹是郭先生為讓生病的妻子儘快康復而親手栽培的,同時也寓意著家人對她的關心和思念。再順路往前走就能看見郭沫若先生的坐像,他雙手放在微微翹起的右腿上,抬著頭,目光遠望前方,神情怡然卻又若有所思。走進住所才發現是大型的四合院,二門內五間北房是他工作室和會客廳,作為卧室的東耳房裡的傢具還按照原狀陳列。原本還期待著能創作出《天狗》,《屈原》等大量大型舞台劇或詩篇的作家的工作室一定很獨特,但映入眼帘的卻還是用純白色布料包裹著的傢具,藍白條紋的被褥和放在床頭的《二十四史》。如此樸素的陳設如同我之前拜訪過同時期作家一致,這不禁令我感嘆當時全身心為大局獻身的人依然保留著那份淳樸的內心,過著艱辛而又簡單的生活。

郭沫若的經歷與魯迅非常相似,起初去日本留學學醫,五四運動爆發後組織救國團體夏社,其後,參加南昌起義的同時撰寫各式研究文章,創作文學作品。晚年的他還涉及考古領域,在甲骨文和金文等方面有原創性貢獻。他這一生都投入到使人民精神覺醒的鬥爭中了。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擔任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主席,雖然年歲已老可他心中的熱血還流淌,始終與人民站在同一戰線上,用文字和行動詮釋他心中對和平的渴望。展廳的最後是一幅郭先生坐在月季花間的照片,白髮蒼蒼可依舊精神矍鑠,可謂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當年的他像此刻院中含苞待放的嫩黃色的梅花,堅強勇毅,用他的「香暈」獨立人間。這時門前的山丘上彷彿長滿了堅韌的植物,相競生長。書桌前的也坐著那個激動的郭先生,揮筆寫下「我是全宇宙Energy的總量,我的我要爆了!」他再也無法抑制來自心底的吶喊,留下這篇富有創新追求解放願望的詩作,充滿豪情。

「百花齊放百鳥鳴,貴在推陳善出新。看罷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氣永如春。」—郭沫若

適式、適度、適時

金子諾

這周五,學校下發的某外地校長嚴禁使用智能手機的文章被同學們廣為吐槽,引起一陣熱議,許多人稱其把極其個別的案例擴大為普遍現象,有人認為手機並不像他說的這麼絕對沒有任何好處。使用手機的問題連續不斷的成為不同年齡的人們之間爭議的話題,或是有益、或是無益,或是浪費時間、又或是提高效率。

手機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逐漸被人們發明並廣泛使用的,它象徵著快捷、便利的使用和與外界緊密有效的聯繫。但正如雨果說的「丑就在美的身邊,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後」,一些為打遊戲荒廢學業,為使用手機欺騙父母,為買手機打罵父母親情離散的例子頻頻發生。所以我認為使用手機應適式、適度、適時。

從表層上看,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拍照上網查詢不會的題目,仔細研究解析從而收穫更多的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網路了解國內外時事的新聞,通過新聞報道中的評論拓寬自己對於不同事物的了解和分析問題的深度。通過手機軟體學習英語單詞、聽英語新聞,閱讀英語文章提高成績的學生同樣大有人在。所以選擇正確的方式使用手機是十分可取的。

從深層來看,適度使用手機對於現代人同樣存在益處。手機里充滿著對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誘惑,而這正是所有人對於眼前事物的一種思考和選擇,他們需要從中選擇正確的,對自己有益的,而廢棄會使自己虛度時光,毫無營養的事物,這將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學會選擇的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適時、適度使用手機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手機中包含著有趣、新穎的畫面和聲音。正因如此,這就成為了鍛煉所有人自制力的一個良好機會。如果一個人可以面對手機的誘惑而無動於衷,那麼他一定是一個優秀並且將會有所成功的人。

然而,有人使用手機提升自己的修養,就有人只貪圖享樂,甚至淡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現在車站旁,公交車上,餐廳里,家庭聚會時,都是一人一部手機,低頭自顧自的干著自己的事情。就連除夕晚上,正應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有說有笑的時候,許多人卻低頭搶著自己手機里的紅包。可能他們這一時內心得到了愉悅,但是可曾想過,一年復一年的沉默將成為老人心中的悲傷和思念。所以,適時使用手機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有感情、有認知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家人和朋友,所以我們應多一點時間提升自己的修養,少一點時間關注消極的事物,多一點時間享受陪伴家人和朋友收穫的閑逸,少一點時間浪費在指尖敲擊鍵盤的忙碌。以自身的成就和收穫的情感來愉悅自己,而不要將手機這樣一個只是我們通往成功路上的工具成為生活的全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