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縱隔脂肪平滑肌肉瘤CT表現一例

後縱隔脂肪平滑肌肉瘤CT表現一例

文章來源:中華放射學雜誌, 2018,52(1) : 62-63

作者:黃景峰 阮新忠

正文

患者男,41歲,因體檢發現右側胸腔佔位於2016年9月17日入院。患者劇烈運動後有胸悶感,無發熱、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否認吸煙史。體檢:雙側胸廓對稱,右下肺叩診濁音,聽診呼吸音稍增粗,未聞及乾濕性啰音。氣管鏡檢結果提示:右肺中葉及下葉背段支氣管外壓性狹窄,管腔通暢,黏膜光滑。

胸部CT增強掃描:右後縱隔巨大軟組織腫塊(圖1),大小約15 cm×20 cm×25 cm,其內密度不均,實性區域CT值呈軟組織樣密度,為25~32 HU,其內可見片狀脂肪樣低密度區,CT值約-65 HU,腫塊邊界清晰,右肺受壓前移,縱隔及氣管受壓左偏。右側胸腔見少許積液影。兩肺未見異常密度影,雙側肺門及縱隔區未見腫大淋巴結,骨質未見明顯破壞徵象。CT增強示腫塊實性區域呈輕度持續性強化(圖2),動脈期CT值36~42 HU,靜脈期CT值44~51 HU,延遲期CT值44~58 HU,其內並可見明顯強化的血管影,脂肪密度區未見明顯強化。CT診斷為惡性腫瘤性病變,傾向脂肪肉瘤。

圖1CT平掃示右後縱隔巨大軟組織腫塊,密度不均勻,邊界清晰

圖2CT增強掃描示腫塊輕度持續性強化,動脈期瘤內可見明顯強化的血管影,肺組織、氣管及縱隔受壓移位

圖3手術大體標本示腫瘤包膜完整,其內見黃色及灰紅色瘤組織

圖4病理圖片,顯微鏡下示腫瘤由梭形細胞及空泡脂肪樣細胞組成(HE×40)

手術及病理所見:術中見腫瘤位於右後下縱隔,質地偏軟、活動度差,未及搏動感,腫瘤包膜完整,包膜下血管豐富。腫瘤與後下縱隔有一寬蒂相連,腫瘤緊鄰肺膈面、食管、主動脈、心包、下腔靜脈及膈肌並局部粘連,右肺下葉受壓伴膨脹不全,並向對側胸腔生長,但無明顯外侵。右側胸腔積液約200 ml,色清。大體標本示腫瘤包膜完整,其內見黃色及灰紅樣瘤組織(圖3)。鏡下見腫瘤由梭形細胞及空泡脂肪樣細胞組成伴黏液變性。梭形細胞呈散在束狀或結節狀分布,部分區聚集成片狀,梭形細胞顯示輕度異型,局部血管上皮增生伴有異型。空泡脂肪樣細胞大小不等,部分區呈蜂窩狀排列,可見脂母細胞(圖4)。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動蛋白(SMA)、鈣結蛋白(Caldesmon)、S-100蛋白均為陽性,上皮樣平滑肌細胞(HMB45)及黑色素細胞(Melan-A)均為陰性,細胞增殖抗原(Ki-67)10%。病理診斷:脂肪平滑肌肉瘤(lipoleiomyosarcoma,L-LMS)。

術後患者拒絕進一步放化療治療,術後6個月後來我院複查胸部CT,未見明顯腫瘤複發徵象。

討論

L-LMS是一種罕見的低度惡性軟組織腫瘤,最早由Evans[1]於1990年首次報道。目前此病報道較少,外文文獻不足20例,國內報道2例[2,3]。Folpe和Weiss[4]於2002年報道了9例脂肪平滑肌肉瘤,認為其是雙重譜系肉瘤,好發於成年人,男性多見,腫瘤體積較大,最大者直徑大於40 cm,好發於後腹膜、縱隔等部位,與本例情況相符。由於L-LMS的組織結構比較複雜,臨床病例又較為罕見,因此易誤診[5]。本例脂肪平滑肌肉瘤表現為後縱隔實質性腫物,並含有大量脂肪成分,增強後實性部分呈輕度持續性強化,並可見粗大的血管影及完整的輕度強化的包膜。瘤體較為巨大,與胸壁夾角呈鈍角,並向對側胸腔生長,與周圍組織呈推擠受壓的改變而無明顯的侵犯。發生於後縱隔的L-LMS主要需與含脂肪成分的高分化型脂肪肉瘤相鑒別,脂肪肉瘤雖同樣含有脂肪組織,但增強掃描早期呈顯著不均勻強化,並有延遲強化。此外,本病還需與發生於後縱隔的畸胎瘤、髓性脂肪瘤及其他間葉組織腫瘤如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等相鑒別[6,7]。由於該病罕見,因此目前對於此病的影像表現缺乏研究,最終診斷靠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化的檢查結果,但CT掃描可以發現腫瘤並準確定位,了解腫瘤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為術前準備提供詳細的資料,並對術後的繼續治療及隨訪觀察提供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脂肪 的精彩文章:

林藝醫生讀文獻:減肥手術能消除脂肪肝,減少肝硬化
脂肪的「剋星」來了,每天飯後喝一杯,燃燒脂肪,祛濕又排毒

TAG:脂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