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遵循千年古法的非遺建盞、龍窯柴燒才是正本清源

遵循千年古法的非遺建盞、龍窯柴燒才是正本清源

水吉鎮居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建陽區範圍,福建省的北大門!閩江之源!宋代建州府所在。

這個千年古鎮因宋代建窯所在,燒制的上好黑釉茶盞而得名於天下!

水吉鎮因出產特殊富含鐵元素的紅壤土為燒制建盞所需的上乘原料,同時周邊山脈特有的特殊風化鐵礦石為建盞釉料的來源。

建窯與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定窯、饒州窯(景德鎮)、龍泉窯、吉州窯齊名為宋代八大名窯。其獨特的傳統燒制技藝被列為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核心的12平方公里範圍內,為建窯建盞燒制原料的核心產區。北宋趙佶即文人皇帝宋徽宗喜愛兔毫盞,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說的就是出自這裡的建盞兔毫盞。建盞燒制藝人們熟知這片土地上每個位置的土壤特性,通過土壤的配比,形成了燒制建盞所需的獨特原料。

古法十二道工序,要燒制出仿宋建窯建盞,光有產地獨特的原料可不行,從原料到最終的建盞作品要經歷大體十二道複雜的工序過程。

泥料採制後,先要經過第一道粉碎過程,讓建盞坯體泥料粉碎均勻,顆粒大小一致,為接下來的製作做準備。宋代泥料的粉碎採用的是傳統的水碓工藝,利用水力代替人工對泥料進行充分的粉碎。

第二道的淘洗過程,讓建盞泥料充分攪拌均勻,去除粗大的顆粒物及一些泥土裡雜質,淘洗過程就是泥料的雜質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精細直接決定了建盞坯體的成敗。

第三道工序為泥料的陳腐過程,泥料通過前期的粉碎淘洗壓濾步驟,基礎的泥料已經準備好,但是建盞泥料的特殊性,需要對泥料進行一段時間的陳腐,讓泥料中的細菌等微生物對泥料的結構進行改變,陳腐的過程加大了泥料的粘性和可塑性,使得製作好的坯體在燒制過程中更不易開裂變形。

第四道泥料的壓濾過程,通過反覆的擠壓揉捏過程,去除坯體泥料內的空氣和水分,讓泥料充分攪拌均勻充滿韌性,同時去除泥料多餘的水分。

第五道工序就是拉坯成型了,陳腐好的泥料通過師傅的靈巧的手拉坯形成一個個建盞器型,手工拉坯的器型一氣呵成,考究的是師傅多年的功力和對藝術的領悟。手工拉坯的器型個個線條靈動,薄厚有致,靈巧大方、渾然天成。

第六道工序就是手工修坯,建盞的修坯主要是把圈足腳線修平規整,而不畫蛇添足的修動坯體的其他部位。一刀完成,乾淨利落,一個個完美漂亮的建盞圈足就形成。

第七道工序為陰乾,通過拉坯修坯後的坯體含水量大,需要通過陰乾過程去除多餘水份,以便於後續的施釉工序的順利進行。通過一定時間自然陰乾過程,使得坯體內水份達到10%以下。當然,現在天然陰乾的過程很多被烘乾機所取代,加快天然陰乾的過程,精確的控制坯體內水份,更好的使釉更好的吸附於坯體表面。

第八道工序為施釉工序,建盞的施釉採用的是蘸釉盪釉法,施以厚釉於建盞坯體表面。施釉過程極具考究施釉師傅的功力,根據坯體的乾濕,蘸釉盪釉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了一個建盞作品的好與壞。釉水的調配也是燒製成敗的關鍵,傳統建盞的釉水採用的是天然的鐵礦石粉碎後配以天然草木灰加水調配而成。這就是我們傳統建盞燒制過程中所採用的礦物結晶釉。草木灰的來源與調配比例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燒制建盞作品的結晶紋理和斑紋。是每位建盞師傅的獨門秘方。

第九道工序為入窯,建盞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入窯就是這步,入窯前所有的建盞作品全部都是統一的泥料和釉料,呈現出一種顏色。通過器型和種類分別裝入柴窯中各個部位,師傅通過幾十年的經驗累計,各個大小不一的建盞進入建盞燒制的專用匣缽裝入柴窯內各自所屬的位置,柴窯內各部位的溫度、氣氛師傅都熟記於心。入窯辛苦且關鍵。一萬多隻經歷多道工序製成的建盞每隻都要經過師傅的手親自裝入柴窯中。

第十道工序為燒窯,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燒制了,和其他瓷器不同,其他瓷器重要的是製作,坯體器型的製作,紫砂壺的製作,重製作、輕燒制。建窯建盞恰恰相反,輕製作、重燒制。建盞的特色斑紋關鍵就是燒制工序所產生。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某某建盞是什麼師傅燒的。而不是某某建盞是什麼師傅做的就是這個原因。傳統龍窯柴燒難度之大、成品率之低,創了很多瓷器之最了。從點火到結束,光燒制這道工序就要經歷了72小時的不眠不休。其中作為燃料的松木更是要消耗無數。在燒制過程中,投柴師傅的行動需要大師傅的統一指揮,這裡的大師傅就是我們所說的熟練掌握燒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了。大師傅一聲令下,九個人同時投柴攻火,場面煞是壯觀。達到一定溫度後,大師傅的指揮更顯得尤其重要。大師傅全憑肉眼觀察柴窯窯爐內火焰的顏色來判斷溫度。同時輔助以裝入窯爐內各個部位的火照(火標)控制燒成過程,過程艱難而辛苦。整個燒制過程的72小時內,10名師傅不停不歇,就是為了窯內1w多隻建盞作品的成敗而努力。

第十一道工序就是保溫降溫,經歷了72小時火的洗禮,師傅們必須密封好柴窯窯爐,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讓窯爐經歷一個自然降溫過程。一般這個時間為5天左右,讓窯爐內從1400攝氏度的溫度自然降溫至常溫。這是一個極其難熬的漫長過程,窯爐內的建盞究竟燒制如何,斑紋形成如何,一切都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必須要經歷這個煎熬過程才能出現完美的建盞作品,很多師傅往往因為迫切想了解窯爐內建盞而等待不住急切打開窯爐,所有作品因為窯內外溫差而全部爆裂,所有心血努力往往就功虧一簣。

第十二道工序就是開窯了,經歷了數天的等待,大師傅判斷窯爐內溫度已經合適開窯了,就會打開窯門進行開窯工序,傳統龍窯柴燒建盞從古至今,成品率就是極低,10%的成品率造就了建盞難得可貴的身價,每次的開窯,師傅就是不斷的經歷著悲喜交加的過程。釉面結晶效果好的,往往因為底部粘接了報廢;底部工整的,又因為釉色斑紋形成不自然而報廢。同時伴有大量的變形、開裂的次品出現。對於師傅來說,就是一次次的傷心與難過。經歷這麼多道工序燒制的建盞,只有少數才能在窯火涅槃中重生,展示它無窮的藝術價值。

2007年前後,因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藝術審美的追求,建窯建盞備受藝術市場的追捧,深受大家的喜歡。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也不斷出現了非建陽當地原料同時施以顏色釉的仿製建盞產品充斥市場。其典型特徵就是非建陽當地傳統原料所制的坯體,釉也採用顏色釉料非礦物結晶釉,仿製的作品其非鐵胎、非結晶釉等鮮明的特徵和傳統建盞作品有本質的區別。

堅持傳統

詹桂溪從事建盞創作已經二十多個年頭,從一名宋代建盞的收藏者轉換到一項傳統建盞工藝的傳承人,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2013年被評為建陽首批建窯建盞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到2015年被評為南平市級建窯建盞製作技藝傳承人,再到2017年的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最為明白。

在詹桂溪看來,每一件建盞作品都有他獨特的一份靈性,只有堅持最傳統的所有工藝燒制出的建盞才是最為完美的藝術品,這也是他畢生的追求。從原料到選擇到最後的燒制工藝,每到工序他都盡善盡美的追求最傳統的方式,也就造就了他獨特的傳統龍窯柴燒建盞作品的唯一性風格。特別是燒制過程,詹桂溪從一個收藏者轉換到傳承人。他也經歷了電窯、氣窯燒制的過程。但是他始終和宋代建盞有很大的區別。追求傳統龍窯柴燒建盞才是他所追求的,雖然成本高,成品率低,特別辛苦。但是傳統龍窯柴燒建盞還是最為符合他心目中建盞的靈性特點,通過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終於修建了心目中完美龍窯燒制建盞作品。經過他不斷研究、不斷努力,所燒制的傳統龍窯柴燒建盞作品也被國家選中作為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唯一建盞禮品。讓建窯建盞最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送到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了解到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讓更多的人喜歡建盞,了解建盞,也是詹桂溪身為一個傳承人的責任和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稀堂建盞 的精彩文章:

TAG:貴稀堂建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