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朝流傳的十大戰將的綽號

大明朝流傳的十大戰將的綽號

明朝發生的諸多戰事中,對敵我雙方主要戰將,根據彼此戰法、驍勇程度及擅長使用之兵器,曾起過不同的綽號,並在軍中互相傳聞,影響甚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知彼知己,採取對策,揚長避短,克其制勝。在這些綽號中,有的以在家中的排行定名,有的以擅長使用的兵器定名,有的以臨戰的個性定名,還有的以兵力的數量定名。這些綽號在實戰中,成為一種告示對方的信號,從心理上影響與威脅著對方,起到了未戰先攝的作用,同時也會引起對方的重視與應對。《明史演義》作者對諸種綽號進行了經典描述:

(一)元璋戰將趙德勝生擒「張九六」(張士德)

朱元璋部將徐達、常遇春出師常熟,半途,遇向常熟增援的張士德,徐達邈視地說道:「士德么,他小字叫作九六,系張士誠(地方割據頭領)弟弟」。後來張士德中計,被元璋戰將趙德勝生擒,送應天府軟禁,絕粒而身亡(見第七回)。

資料顯示:張士誠父親三兄弟共生十個兒子,都是九字打頭:伯父張存璽,生三子:九一(士福),九二(士祿),九三(士禎);父親張存忠生四子:九四(士誠),九五(士義),九六(士德),九七(士信);叔父張存奎有三子:九八(士奇),九九(士舉),九十(士元)。至於為何從「九」打頭,不得而知,也許是「九」意寓「久」吧。

(二)陳友諒黨徒趙普勝「雙刀」對陣元璋軍

朱元璋部將俞通海、趙德勝等攻打池州,守將陳友諒黨徒趙普勝,執著雙刀出來對陣,趙普勝驍勇絕倫,俞通海挺矛來戰,兩人矛去刀迎,刀來矛抵,惡狠狠戰了幾個回合,俞通海幾度敗下陣來,趙德勝見勢不妙,撥馬來助戰,雙戰趙普勝,才殺得一個平手,最後老將徐達麾兵殺來,方將趙普勝擊退。徐達回營道:「普勝那廝,驍勇絕倫,怪不得稱他『雙刀』」,若再戰,我當用計勝他。《明史演義》第46頁。

《明史》記載道:「友諒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擊之,由是數相攻擊。趙普勝者,故驍將號『雙刀趙』」。可見,趙普勝的「雙刀」在朱元璋部將中早有名聲。

(三)善槊「潑張」(張必先)誤中常遇春『埋伏計』被捉

張必先,元末農民起義將領之一。朱元璋攻武昌,久圍不下,企圖先拿下城東有漢兵屯駐的高冠山,漢兵岳州守將張必先急忙率部來援,元璋令常遇春等中途設以埋伏計,必先中計被擒。原來張必先善槊,以驍捷相聞,綽號叫作潑張。槊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張必先善於使用(槊)用矛桿,用槊柄的圓錘、鐵釘和槊尾的鐏,劈、蓋、攔、截、撩、沖、帶、挑對方,素以驍勇快捷聞名,故以「潑張」綽號冠之。《明史演義》第67頁。

《明史》記載道:「德壽二年二月,太祖親征武昌,其丞相張必先自岳州來援,次洪山。常遇春擊擒之,徇於城下,必先,驍將也,軍中號『潑張』,倚為重。」

(四)元璋軍掩殺勇勝軍,「十條龍」溺死九條龍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張士誠又自立為 吳王,帶甲將士數十萬,號稱勇勝軍,縱橫兩千餘里,割據一方,與朱元璋分庭抗禮。在吳江,張士誠命勇勝軍加強防守抵抗元璋,勇勝軍都是劇盜出身,每遇戰鬥,慓悍異常,士誠格外寵遇,統賞他銀鎧錦衣,並賜他美號,叫作「十條龍」,吳江戰鬥中,朱元璋許與士誠議和,士誠不從,激戰中,元璋戰將俞通海身中數矢數日而亡,常遇春麾下楊國興戰死,最後,遇春著名猛將王弼軍著雙刀殺入敵陣,遇春乘勢掩殺,將士誠部從逼至沙盆潭,士誠連人帶馬墮入潭中,幾乎溺死,十條龍統下水相救士誠,亦死了九條龍。《明史演義》第71頁。

張士誠勇勝軍「十條龍」是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和女婿潘元紹,左丞相徐義,李伯升、呂珍,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元朝學士陳基、右丞饒介。

(五)能將十萬眾橫行全天下的「常十萬」(常遇春)

常遇春,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十大猛將之一,是明朝開國元勛之一,戰功僅次於徐達,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他沉鷙果敢,善撫士卒,陷陣摧鋒,未嘗少怯,用兵暗與古合,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所以軍中稱他為常十萬。明室功臣,首推徐、常,常遇春會合攻慶陽,途室柳河川病死軍中,朱元璋不勝悲悼,贈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明史演義》第93頁。

(六)被徐達斬首的張良臣「七條槍」(七個養子)

朱元璋麾下戰將李文忠,攻克大同後,繼攻慶陽。慶陽守將張良臣,悍鷙絕倫。且有養子七人,各善用槍,人呼為七條槍。當時,張良弼麾下,有一個驍將綽號金牌張,為軍中之冠。自有良臣七個養子,軍中又語道:「不怕金牌張,只怕七條槍」。良臣恃此七人,雖遭徐達軍緊緊圍困,但至死不肯屈服,屢次突圍不成,徐達圍攻數月,良臣計窮力竭,援絕食空,殺人為汁,和泥為食,充腹救死,良臣與七個養子,餓憊不堪,無力再戰,欲投井自盡,被徐達軍推出斬首,良臣父子八人伸頸就戳,七條槍變成了七條鬼。《明史演義》第94頁。

(七)面對燕軍死而不仆的「皂旗張」(叛將張能)

建文帝三年春月,燕王朱棣率燕軍出師南犯,至保定,遇盛庸叛軍紮營夾河,朱棣自率燕將朱能、張武、潭淵等三騎,步騎萬餘人,合戰庸軍,大敗敵兵,盛庸麾下敵將庄得身中數箭而亡,盛庸驍將張能拚命與燕軍相爭,兀自搴著皂旗,往來衝突,不到片刻,也集矢如蝟,滿身中箭,死於非命。死時,他仍手執皀旗,植立不仆,燕軍素畏張能,呼他為皂旗張。《明史演義》第143頁。

明史列傳卷三十記載:「皂旗張,逸其名。或曰張能力挽千斤,每戰輒麾皂旗先驅,軍中呼「皂旗張」。

。 (八)明軍蕩平的荊襄盜賊劉三千、石和尚

明成化元年,荊襄上游的鄖陽,遇到嚴重饑荒,流民日增,流冠齊聚,遂鬧出了一場案子,史稱「劉、石之亂」。內中的頭目叫劉通,力大無比,能舉千斤重的石獅子,綽號叫作「劉千斤」,劉千斤有個同伴,名叫石龍,綽號叫作「石和尚」。兩人糾集黨羽數萬,高揭黃旗,推劉千斤為漢王,建元德勝,偽署將元帥數十人,以石和尚為謀主,四齣劫掠。憲宗先後派撫寧伯朱永、兵部尚書白圭、湖廣總督李震、副都御史王恕等三路進剿,雖遭劉千斤、石和尚多次抵抗,最終仍將其消滅。劉千斤遭強弩四面數創而亡,石和尚被磔死,荊襄告平。《明史演義》第250頁。

(九)被明孝宗朱祐樘淘汰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明憲宗朱見深末年,所用三閣老(三位首輔),即萬安、劉翊、劉吉。六尚書,即尹旻、殷謙、周洪謨、張鵬、張菳、劉昭。這九個文官,旋進施退,尸位素餐,一天到晚混日子,不幹正事,毫無建白,萬安就是他們的領頭人,劉吉是萬安的下屬,也跟著領導混。所以時人用一幅「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對子,對他們作出庸官的評價。孝宗朱祐樘登基,勵精圖治,黜佞任賢,起用王恕為吏部尚書,進劉溥為禮部尚書,劉健為翰林學士,入閣辦事,喬新為刑部尚,馬文升為左都御史,邱濬為《大學衍議補》一書。而對所有紙糊泥塑的閣老尚書,淘汰殆盡。惟閣老劉吉雖尚存,當了孝宗皇帝五年之久的第一任首輔。他因屢彈屢起,被人呼他為「劉棉花」。意思是說,劉吉雖然屢彈,又能屢起,反而官職越升越高,像彈棉花似的,越彈越發。不過於弘治五年,孝宗想封張皇后的弟弟張鶴齡候爵,命劉吉撰寫誥券,吉非要勸孝宗盡封周、王二太后家的子弟,結果惹怒了皇帝,勒令致仕,謝病告歸老家。

(十)被明軍消滅的楊跨虎(義軍頭領楊虎妻崔氏)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月,劉六(劉寵)、劉七(劉宸)兄弟發動霸州農民起義,齊彥民、趙燧、楊虎等當地貧苦農民紛紛響應,發展為萬餘人,次年攻佔束鹿縣城,繼而兵分兩路東路軍轉戰山東、河南,西路軍轉戰河南、山西。劉六、劉七、齊彥名為一路,楊虎、趙鐩、劉三、邢老虎為一路。武明宗遺都御使彭澤、咸寧伯仇鉞,統帥軍為前往征討,在河南襄陽、棗陽,樊城、隨州等處,彭、仇先後趙燧、邢老虎、劉三,肅清河南義軍。明軍兵部侍郎陸完,在山東方面正與劉六、劉七兄弟往來激烈爭鬥,彭澤、仇鉞待明軍移師山東,劉六、劉七又得了一個女幫手,很是厲害。這女便是義軍頭領之一的楊虎妻崔氏,她本是盜女,馬戶出身,練得一身拳棒,兼帶三分嫵媚,平時騎著一匹黃驃馬,往返盜窟,盜眾見她勇過丈夫,送給她一個混號,叫作「楊跨虎」,時人戲說她:雌虎更凶於雄虎。楊虎戰死後,又稱她為「楊寡婦」。楊寡婦謀復夫仇,投入劉六、劉七壘中,當然受到歡迎。最後,劉六為官軍所迫,溺死水中,劉七身中流矢,赴水斃命,齊彥名中槍而亡,楊寡婦一人,落荒而逃,不知下落,很可能死於亂軍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貨季陽 的精彩文章:

小人物系列之十三-許穆夫人

TAG:吃貨季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