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儋耳山文化旅遊景區落地建設!
晚霞中的松林嶺
儋耳山,又稱松林嶺、松林山、藤山,該山狀如斗笠,在儋州北部廣闊無垠的平原拔地而起,海拔193米,被稱為「儋州八景」之一的松林晚霞就出現於此山。
「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余。」當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儋耳山時,即興吟詠的一首五言絕句讓這座山詩意無限、為人所嚮往;而南宋道人「白衣公」白玉蟾到松林嶺修鍊的傳說故事,則為其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如今,儋耳山已被納入儋耳山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中,一個集文化朝覲、鄉村體驗、生態觀光等旅遊功能為一體的旅遊目的地將要呈現在世人面前。
文丨南國都市報 記者 劉俊
圖丨通訊員 洪應才
01
欲登松林嶺 先識白衣公
「上山之前,你如果沒有了解「白衣公」白玉蟾的故事,那你就算白上山了。」據儋州木棠鎮長老村支書洪石護介紹,傳說白玉蟾曾居松林嶺三年,煉丹修道、率民祈雨、為民治病。千百年來,木棠乃至整個儋州地區的人世代傳頌著他的傳說故事,松林嶺的許多建築、陳設和活動也圍繞其展開,如白衣公祠、白衣井、祈雨台等。
傳說白玉蟾16歲時出家,雲遊黎母山尋師,遇仙人授以洞元雷法後,了解到黎母仙姑曾坐鎮儋州的松林嶺,而蘇東坡貶儋時路過此山時,留有《儋耳山》一詩也讓其無限神往,於是,他決心到松林嶺修鍊。居松林嶺的三年里,白玉蟾潛心修道,遇百姓疾苦時便會施以援手。
儋州史學家謝有造回憶道,小時候他曾背誦過白玉蟾的「祈雨歌」:驅雷公,役電母,須臾天地間,風雲自吞吐,欻火老將擅神武。一滴天上金瓶水,滿空飛線若機抒。化作四天涼,掃卻天下暑。「雖然是傳說故事,但儋州民眾從心底里願意相信,是白衣公的法術靈驗,才會降雨緩解乾旱。」謝有造說,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白玉蟾對儋州人民的影響深遠。
據說當時一村民肚子疼得厲害,家人用牛車拉去松林嶺找白玉蟾。白玉蟾曰:「拉回家就好了。」問他原由,他說,因動作不慎,腸胃疊亂而發病,拉回家顫動就可復原,後果真靈驗。謝有造表示,在儋州歷史上,很多草醫生的不少驗方都來自白玉蟾。
除了百姓疾苦,白玉蟾給當地的文化同樣帶來影響。據傳,白衣公居松林嶺期間,把很多道經、法術、仙丹傳給儋州民眾,形成了許多道家團體。後人仰慕其功德,明朝萬曆年間,進士許子偉於公元1596年在松林嶺修建博望台(民間稱白衣祠)紀念白玉蟾。
02
突兀隘空虛 他山總不如
在洪石護的帶領下,記者從長老村行至儋耳山山腳,看到購買香燭的遊人三五成群,盼著爬到山頂祭拜白衣公,許下願望:考上理想的學府、求得貴子、家人平安抑或工作順利。
歷史記載,明代儋州新州鎮大屯村人許子偉入白衣公廟苦讀,三年後考中進士,授官行人司行人,這使得儋耳山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一座「福山」。
洪石護介紹說,每月初一、十五,儋耳山遊覽者眾,尤其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到儋耳山登高、拜謁、祈福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儋耳山海拔193米,算不得高山,但幾乎成90度角的路面和路面散落的怪石,使得不少遊客登高途中氣喘吁吁。「很多遊客都說,這山不高爬起來怎麼就這麼累呢?據我們當地的傳說,這是白衣公在考驗拜謁者是否心誠,心誠則靈。」洪石護說。
山上成片的松樹早已不見,好在取而代之的桉樹鬱鬱蔥蔥、風景依舊。約莫一個小時後,白衣公祠前的一副對聯映入眼帘:「身居北岸功名遠,志在南宗道義長。」此處的「南宗道義」,代表者便是白玉蟾。
站在山頂的博望台遠眺,浩瀚遼闊的北部灣和自然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山間清風拂面,回首來時路,蘇東坡的那首五言絕句又在腦海中響起:「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余。」
舊事新說
隱於林游於野
享於道樂於水
近幾年來,民間集資對白衣公祠進行了大規模翻修,新的白衣公祠更名為蟾公廟,新翻修的還有博望台、會仙門、文筆閣等建築物。
洪石護告訴記者,2014年7月儋州市文體局同意成立松林嶺白衣公祠管理小組,管理小組的成立結束了白衣公祠管理無序的狀態,以便更好地為前來拜謁的遊客服務。
從2015年起,儋州市規劃建設儋耳山文化旅遊景區,計劃投資5.93億元,打造一個集文化朝覲、鄉村體驗、生態觀光等旅遊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朝覲休閑生態旅遊目的地。
按照規劃,景區建設將利用當地特色資源,即儋耳山歷史文化資源和村莊四周農田、村落、林地和植被覆蓋的「綠色」生態資源,形成「景區」和「鄉村」相結合的兩大休閑區域,打造成為「文化旅遊區」和「美麗鄉村」融合的典範。
此外,還將按照「文化朝覲+濕地公園、文化朝覲+運動休閑、文化朝覲+生態農莊」的模式進行開發,打造隱於林、游於野、享於道、樂於水的多元文化休閑生活,並將周邊鄉村納入總體考量,提升鄉村的配套服務產業,使之成為海南西部文化休閑度假的明珠。
隨著儋耳山文化旅遊景區規劃的落地建設,已有一定影響力的「東坡文化體驗之旅」將更加深入人心。
來源:儋州市委宣傳部 編輯:小東坡
關注海南儋州旅遊 了解更多旅遊諮詢
TAG:海南儋州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