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結構現狀的基本認識

中美貿易結構現狀的基本認識

中美貿易結構現狀的基本認識

最近Trump根據301調查(不太了解的可以左轉百度)簽了一份讓大部分人臉都綠了(特別是在市場的朋友們)的備忘錄,一時間貿易戰風聲四起,成為了最熱的全民話題,觀點各種各樣都有,在此也不作過多評論,但是有一些觀點確實比較落後了,與事實並不符合,所以我覺得有必要給各位展示一下當今中美到底在貿易什麼,主要解決的是一個「是什麼」的問題,至於「為什麼」和「怎麼做」,大家見仁見智。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結構,第二個是中國對美國進口的結構,第三是小結,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看結尾。本文數據全部來自聯合國的Comtrade資料庫,採用2016年份的進出口金額,均公開可查,各位感興趣的可自行去玩玩。

一、中國給美國賣了什麼

先做一個小總結:對於美國而言,目前的中國的定位基本屬於中端產品代工廠,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各類日常消費所用的各類電子用品,還有少許的服裝類和玩具類物品。接下來上個圖:

上圖中展示出的5類商品是我國出口美國金額最大的前五種,加起來佔比達到向美國出口金額的59.8%,集中度算比較高,而其中前兩類佔比又達到了40.75%,這兩類商品基本都是各類電子設備,但是電子設備有高端有低端,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這兩類商品具體出口了什麼,再看圖。

這一類是「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聲音圖像設備和零部件」商品的出口結構,可以看到,出口的基本都是常用的電子產品,其中通訊設備包括電話、手機、路由、基站、交換機等等,電熱家用電器包括熱水器、電飯鍋、電磁爐、電吹風等各種你能想到的東西。這些產品有一些共通特點,要麼就是做成成品的難度較低(難的晶元靠進口),要麼就是整個產品的技術含量都不是很高的,比如電飯鍋這種(當然也有很高科技的,我是和其他種類比較)。所以這些產品在中國很容易就被成規模地製造出來,給老美使用了。接下來到第二類的結構:

這一類商品主要出口辦公類的電器,最主要就是計算機,所以實際上這一類商品和上一類區別不大,換了一款而已,也不需要多說了。

看到這裡,也應該知道中國主要出口電器了,但為什麼我說是代工廠,還需要結合進口的結構一看。

二、中國買了美國什麼

一樣的套路,先來看大類商品的分布情況:

很明顯可以看出,再進口方面,我們進口最多的還是兩類機器和零部件,然後到農作物和植物類,再到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第五就到航天類設備,總體而言分布比較均勻,在9%~11%區間內,所以五類商品均需要深入觀察。

這是進口電氣設備和聲音圖像設備大類商品的結構圖,集成電路的進口佔據了該大類商品進口總額的54%,接下來是二極體、晶體管這類零件,都是製造手機、計算機等所必須的核心零件,就目前而言我國這方面技術可能還不算成熟,所以還是大量採用進口的(耳熟能詳的N卡、A卡、I7這類不都是老美產的)。

機械器具大類商品結構如上圖所示。在這類商品中,進口最多的是引擎及其零部件,我國引擎技術問題由來已久,看來現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立項10多年最近接近落地的C919項目還是用通用和賽峰合作的LEAP。其次到理化分析裝置,這個的話各位做實驗的大佬們應該比較了解,氣相沉積裝置、超聲波清洗都來自這類。然後就是閥門,這個比較意外,可能國產的質量不夠好吧,再然後就是工業用機器和凈化裝置(脫硫脫硝這些),不過比重都較小了。

這是農產品類進口金額前三的商品占整個農產品比例的圖。可以看到,大豆類佔了95%以上,可以說基本都是進大豆了,這個事情沒有辦法。大豆產量前三是美國、巴西、阿根廷,第四就到中國了,但我國消耗量大,就只能從前幾個國家進口(主要是巴西和美國)了,別的國家根本填不滿這個需求。

車輛類商品的結構比較簡單,不用過多敘述。主要還是載人車輛的進口,看來凱迪拉克、悍馬、別克、路虎、雪佛蘭之流在國內還是比較有市場的~

最後一類航天器類也非常簡單,主要就是進口飛機整機和相應的零件了,基本上各類航班不是波音(美國)就是空客(法國)了,中國自己在民用客機方面肯定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小結

最後還是小結一波吧,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大部分是常用的電器,但由於當前技術有限,相當程度上依賴美國的核心部件(晶元、引擎等),中國方面很可能主要承擔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所以我才說是中端產品代工廠,貿易量雖大,但賺不到核心的利潤。而我國從老美進口的多屬於高精尖產品,說明研發能力還有待加強,不過相比於幾十年前「衣服換計算機」的時代,現在「計算機換飛機」的時代已經好很多了。從動態的觀點看,以後也會做得更好。至於最近樓理事長說先打大豆的觀點,各位可以去文首提到的資料庫查查會有什麼直接影響,在此我就不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ountjump 的精彩文章:

TAG:Countj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