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帶一路」能受國際社會廣泛響應?
「一帶一路」助推「全球化」前進
文/楊福昌
(中國前外交部副部長、中國中東學會名譽會長)
中國是在世界經濟低迷、本國經濟處於轉型期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自倡議提出以來,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響應和支持,中國已同4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協議。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指導原則。2017年9月11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決議」,要求「各方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加強聯合國作用」,同時重申「聯合國應本著合作共贏精神,繼續發揮核心作用,尋求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共同之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次將這組中國詞語納入聯合國文件。
為什麼「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樣短的時間就獲得如此多支持?
「一帶一路」適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國都謀求發展、不甘落後,否則會被時代甩在後席。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急於改變落後面貌,又苦於缺資金、少技術。有專家估計,僅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就需要1萬億美元,這樣大的投資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有困難的。「一帶一路」倡議主張「資金融通」,中國作為倡議國已設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資助有關項目建設。還提出了產能合作主張,願意向有關國家提供技術支持。2017年5月,中國成功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各國共同設計跨區域合作,提出一系列支持相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務實舉措。各方一致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方向,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也是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共同合作的必要條件。
2017年9月3日,金磚國家首腦會議在廈門召開,與會各國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合作治理觀念,支持通過相互對話、協商與和平的方式解決分歧;以宏觀經濟協調與結構性改革為基礎,推進合作治理方式創新,提出「金磚+」合作模式,以平等和靈活的方式同其他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開展對話與合作。中國推動金磚國家機制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互呼應,不僅強調絲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而且強調新興大國在全球治理方面要相互協調,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一帶一路」將提振低迷的世界經濟
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正處於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面臨消退,新一輪增長動能尚在孕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4%,新興市場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2016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4.1%,2017年的增長率預計達到4.5%,2018年的增長率將進一步提高到4.8%。2017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張濤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指出,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特別是中國、印度、印尼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會繼續引領全球經濟穩健前行。
面對當前世界經濟遇到的難題,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實施,標誌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角色的歷史性變化,即由參與者轉變為主要推動者。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倡議中計劃建設的基本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倡議中計劃建設的六大經濟走廊基本也是上述國家。走廊項目建成後受益者將不只是項目所在國家。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例,從喀什延伸到瓜達爾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光纜所構成的「四位一體」通道走廊,不僅整合走廊沿線的經濟資源優勢,而且經濟輻射能力強,可以延伸至伊朗、印度、阿富汗以及中亞國家。從喀什到瓜達爾港的管道有朝一日建成,西亞地區都將受益。2016年11月,一隊從喀什出發的大型貨運車隊跋涉千里,沿中巴經濟走廊一直南下,成功到達瓜達爾港,50多個集裝箱登上貨輪駛向中東和非洲。謝里夫稱,中國車隊的到達是「分水嶺事件」。2016年,中國從中東國家進口石油1.91億噸,佔中國石油進口總量(3.81億噸)的50.13%,傳統運輸途徑是經霍爾木茲、馬六甲海峽至中國東南港口,再運往內地。如果石油出霍爾木茲海峽後,行400公里即到達瓜達爾港,通過管道到喀什,省錢又節約時間。
「一帶一路」順應了中東國家轉型的需要
阿拉伯國家是西亞的主體,有4億人口,經濟總量超3萬億美元,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都佔有一定地位。歷史上這一地區就是絲綢之路的通達之地,「一帶一路」的匯合點正是在阿拉伯地區,相信它們在共建中定能做出積極貢獻。
作為中國第七大貿易夥伴的阿拉伯國家,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能源合作夥伴,也是目前中國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場和海外投資市場,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1956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阿拉伯國家人口眾多,國民生產總值巨大,再加上蘇伊士運河、石油、戰略通道、戰略物資的優勢,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重視。中國近幾年經濟飛速發展,中阿聯合在一起可謂一個很強大的經濟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最容易見成效的就是和阿拉伯國家開展多層次、全方位、機制長期有效的經貿合作,原因如下:
其一,中阿雙方經濟的產業結構不同,互補性強,互有需要。阿拉伯世界主要依靠石油,其他產業比重比較小。在產業結構有差距的情況下,雙方進一步增進經濟貿易往來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二,阿拉伯國家經過動蕩時期,經濟備受打擊,主要依靠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恢復經濟,內部主要依靠加稅、提價、捐獻;外部主要依靠援助,這也為中阿合作創造了有利機會。同樣,敘利亞戰爭、利比亞內戰以及當前極端恐怖勢力的發展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動蕩。中阿之間的貿易也不能擺脫動蕩帶來的影響,但是中阿之間擁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中東國家今天面臨兩個轉型,一是富產石油的國家在進行改變對單一經濟依賴的轉型;二是經過6年動蕩的國家由亂到治的轉型,如埃及、突尼西亞。海灣國家早就考慮到,如果石油枯竭,後代子孫怎麼生活,因此它們謀求轉型,擺脫只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狀況。阿聯酋的迪拜轉型,目標是把自己打造成中東的香港,已取得很大成就;一些海灣國家設立基金供後代使用,至今,阿聯酋(4500億美元)、沙特(3840億美元)、科威特(2300億美元)三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已超過了1萬億美元。由於油價持續下跌,它們的轉型更加急迫,沙特制定了「2020國家轉型規劃」。2017年3月沙特國王薩勒曼訪華,3月15日,雙方簽署了14份合作文件,包含35個項目,涉及經貿、能源、產能、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價值650億美元。沙特轉型的需要推動了中沙的合作。經歷了動蕩的埃及、突尼西亞都提出了經濟改革計劃,以振興經濟,它們歡迎「一帶一路」倡議,2016年習近平主席訪埃時,雙方簽署了共建協議。
本文選自
「改革開放研究叢書」徵稿中
戳圖片了解詳情
TAG: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