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的達斡爾人
祖國北方的嫩江流域和長江、黃河流域一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孕育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同時也創造了輝煌的流域文明。據史料記載,嫩江是南北朝時的難水,亦稱難河,元代為孛苦江,清代稱諾尼水。「諾尼」、「嫩」都是滿語「碧綠」的意思,因此稱為嫩江。早在新石器時期,嫩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帝舜時期,嫩江流域的肅慎先民就已經「朝貢弓矢」,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古渤海、鮮卑、契丹、遼、金、蒙古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雖然古迹渺茫、史籍闕如,人事荒昧而多不可考,但據《黑龍江志稿》、《柳邊紀略》、《龍沙紀略》、《墨爾根志》、《布特哈志略》等文獻記載,達斡爾族人繁衍生息在嫩江流域,曾在這裡留下了寥廓蒼莽的氣象,書寫了恢宏燦爛的篇章。
嫩江流域達斡爾人
達斡爾是達斡爾族的自稱,由於譯音不同,曾有過「達胡兒」、「大呼兒」、「達古爾」、「打虎兒」等稱呼。清代詩人烏裡布曾寫《秋獵》詩讚美達斡爾人:
朔漠達呼爾,原來打虎兒。
弓刀風雪裡,左右射熊羆。
達斡爾族的族源普遍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隋唐期間的黑水國的後代;二說是遼統治北方時候的契丹後裔大賀氏;三說是唐代室韋人或室韋部中的「達韋部」的後人。根據有關文獻記載以及達斡爾的民族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慣等方面研究,達斡爾族可能是遼代契丹的後人。17世紀中葉以前,達斡爾族居住在黑龍江中游一帶,當時這一地區被稱為索倫部,包含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1634年(天聰八年),達斡爾族頭人巴爾達齊向滿族統治者進貢貂皮,後來成為清室的額駙,也就是駙馬,隸屬當時的滿州。1644年 (崇德八年),以波雅科夫為首的沙俄侵略者入侵黑龍江流域。1650年 (順治七年),以哈巴羅夫為首的沙俄侵略者再次入侵黑龍江,1651年,沙俄侵略者偷襲了達斡爾酋長托爾加的城寨,縱火焚燒了托爾加城,托爾加不屈拔劍自刎。
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
達斡爾人居住的雅克薩城
西去的嫩江
達斡爾人為躲避沙俄入侵,尋求清政府的保護,達斡爾人民請求南遷。1644年開始,清政府開始組織達斡爾族陸續南遷到嫩江流域定居,至1653年(順治十年)基本遷徙完畢。 據《布特哈志略》記載:「陸續朝服,而內移循嫩江、訥莫爾、阿倫格、泥雅魯等河一帶,隨水草落居,而成斯地土著。」「居此山川明秀天然佳境,我先民學習滿文滿藝、游牧漁獵、吟詠歌謠,每值國難從軍效命,卓著武功名標紫閣,世享優榮。」達斡爾人在今天的嫩江縣、訥河縣和莫力達瓦旗等地設置了村屯,嫩江縣當時稱墨爾根,1653年(順治十年),由杜哈勒莫昆,即杜姓氏族,在嫩江流域始設都阿日卡列爾特,過去叫海里圖屯,今嫩江縣臨江鄉新江村。1659年 (順治十六年),設克依爾門楞,即大石砬子屯,今臨江鄉達斡爾族村。1681年 (康熙二十年),設巴特罕多印,今臨江鄉多金村,上述達斡爾族村落當時稱「流寓」,統屬布特哈打牲部落管轄,打牲即為向朝廷進貢貂皮、海東青之意。1684年 (康熙二十三年),布特哈打牲部落設總管,由清廷理藩院管轄,後改屬黑龍江將軍。1686年 (康熙二十五年),清廷命達斡爾族兩個佐兵丁攜眷到墨爾根駐守。此後,達斡爾族村落不斷增多,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設切日爾克勒,今臨江鄉小石砬子村。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設博爾氣愛里,今臨江鄉博爾氣村;設跨莫梯愛里,今臨江鄉樺木村;設巴特罕鐵烏拉,今臨江鄉鐵古拉村。1871年 (同治十年),由鄂斯爾莫昆設博斯烏淺,今臨江鄉赤衛村。1880年 (光緒六年),設俄莫勒梯愛里,今臨江鄉後馬鞍山村。
大石砬子的達斡爾故居
達斡爾故居內的房門
嫩江中游白臉山
清初,達斡爾有兩個著名的首領,一個是上文說的巴爾達齊,一個是博木博果爾。巴爾達齊居精奇里江流域的多科屯,他因對清廷統一黑龍江流域有功,又被封為阿思哈尼哈番(滿語男爵之意)。博木博果爾在黑龍江一帶也有很大影響,黑龍江「南北兩岸各城俱附之」,其中,以雅克薩城、多金城、阿薩樟城、額爾圖屯等最為著名,博木博果爾歸駙以後,清朝迅速地統一了整個黑龍江的達斡爾部落。
達斡爾勇士
達斡爾女英雄傲蕾一蘭
清代達斡爾族均編入八旗,既享旗人優待,又負沉重兵役,達斡爾人「勇猛鷙輕跡,精騎射」,「臂鷹腰槍矢,大合圍山谷間,窮日夕行,騰越泥雪中,習以為常」。因為尚武情節和愛國情懷,他們為保衛建設邊疆和維護祖國統一做出巨大貢獻。「有奇士,有勇將,有忠臣孝子,不觀夫遼金元清四代之崛興乎,必有達胡爾鄂倫春健兒之蹤跡馳騁中原,大顯身手,為功臣為名將,勛業烜赫,圖像立祠者斑斑可考」。 在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戰爭中,達斡爾人不但做為後勤補給運轉基地,更是積極戰鬥在第一線,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祖國北方領土。在其後遠征台灣,平定「三藩」、準噶爾、回疆叛亂和參加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更是做出了巨大犧牲。《嫩江少數民族志》記載,乾隆年間的一次1600人的徵調,返鄉時只有300人。從《布特哈志略》記錄的歌謠則更可見一斑:
灣島匪人兮,擾我好民。
朝廷來令兮,挑選壯丁。
兄弟姑舅兮,奮勇為武赴撲滅。
苗疆叛亂兮,胡鬧揚揚。
關內中原兮,罹受塗炭。
兄弟姑舅兮,策謀計略為勇號。
達斡爾勇士出征圖
雅克薩之戰
每年五月,達斡爾人數百人都會隨駐防協領巡邊到鄂爾古納河,河以西為俄羅斯地界,視察邊界沙草是否有牧痕,防止出現侵界事件。巡邊往返各要五六十天。達斡爾勇士北渡嫩江,逢山伐樹開路,渡河折木為筏,馬則憑水而過。到界碑舉行祭告山川儀式後,取走去年留存的標識,並留下新的標記。「各書銜名日月於木牌,以備後來考驗,此為定例」。巡邊匯總成文字材料後逐級上報到墨爾根副都統、黑龍江將軍、理藩院及皇上。巡邊是一項艱苦工作,山路瀰漫,需要把大樹去皮做為記號,才不致於迷路。當時有一寸朵長的草蜢,經常螫的馬牛流血,身股盡赤。當時有詩曰:
五月巡邊草茁亥,西行輕騎抵河涯。
無皮樹下堆高塚,歸路餱糧去日埋。
達斡爾巡邊圖
清代巡邊路線圖
在臨江鄉多金村前多金河畔,有呼倫貝爾副都統達斡爾敖拉氏墓地,在臨江鄉赤衛村南山有達斡爾鄂嫩氏海全副都統的墓地,據《清史稿》記載:「海全隸屬東布特哈鑲黃旗博庫爾沁前屯(今臨江鄉赤衛村)人,即補驍騎校,咸豐三年詔屬琦善江北軍,從征揚州,賜號巴圖魯,累官副都統,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祠壯節。」
嫩江流域副都統敖拉氏碑
清廷為鞏固西北邊陲的穩定,調遣萬里之遙的嫩江流域達斡爾族人,攜家帶眷乘大軲轆車前往新疆伊犁戍守,經歷了一年多的艱難跋涉方到達,達斡爾族的先輩為祖國的統一和邊疆的安寧,演繹出太多可歌可泣的悲壯往事!
達斡爾人生產以農牧業為主,清初他們就「從事農業,種植五穀,栽培各種菜蔬和果樹」, 「契丹舊俗以狩獵為業,以禽獸為食。遼之先民始教民稼穡,樹藝五穀,相時而耕。」達斡爾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修建得十分整齊,他們住「蔓子炕」,以米、蕎麥、燕麥為主食,肉食主要是牛羊肉,喜歡吃叫「庫木勒」的柳蒿芽,奶食是達斡爾人主要副食品。出行乘坐被稱為「草上飛」的大軲轆車。最為隆重的節日是「阿聶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在自家門前點燃牛馬糞。達斡爾的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罕伯舞」富於變化,是十分優美的舞蹈藝術。達斡爾族人對與曲棍球運動相似的「波依闊」體育運動情有獨鍾,從老人到少年都喜歡參與。
達斡爾人性格樸實,輕財仗義,為人豪爽,不善於積累財富,雖然做到朝廷高官,依舊是家庭清貧。《布特哈志略》稱:「性情樸厚而質直,見義忘利為國忘家,雖武功顯著官一品爵,圖像紫光閣,而其外恆無餘資遺產,輕財好義,不事積聚,身後蕭條。」如今在美麗的嫩江流域,達斡爾人正用他們的勇敢、樸實、智慧、勤勞開創民族發展的新紀元。
臨江鄉鐵古砬嫩江段
大石砬子村前的大椴樹
達斡爾人供奉的神偶
移民新村
俄羅斯攝影協會去臨江鄉採風
十多年前,我曾在達斡爾人聚居的嫩江縣臨江鄉工作過,當時寫下了這篇小稿,並在《黑河日報》發表,這也是我在報社發的第一篇稿件。當時還面對大江,感懷歷史,暢想未來,寫了篇《嫩水達斡爾人記》。今天重讀,十載已逝,感慨萬千,錄以紀念往事。
北依興安嶺
氣勢何雄奇。
東臨墨爾根,
平野闊千里。
推窗一笑大江橫
大江奔流日夜不停息
春江浩浩達子香
秋風烈烈勁草離
夏雨凄凄漁舟上
冬雲漠漠悠然去
牛羊到此不思歸
禽鳥有緣長相聚
我今到此半年余
長恨無有生花筆
豈能落墨下萬言
不足一抒胸中臆
先民自是傳薪火
只句片紙無處覓
唯知索倫達斡爾
遠避羅剎大遷移
故國尋夢諾尼畔(1)
三百年余此繁育
耕織嫩水邊
弓馬日常習
漁獵夕陽下
草枯鷹眼疾
游牧漁獵
朴性終長在
長纓在手
護國情不移
海全海蘭察(2)
青史留名記
額嫩敖拉氏(3)
鐵騎全無敵
國有興亡縱馬去
馳騁沙場如卷席
往日英雄今在否
我今來此長嘆息
路見小兒老翁詢往事
眾皆茫然無所語
常憾遺迹實茫昧
將軍泡前草凄凄
夜半古籍尋隻字
英雄往事實堪記
惜我無有史公筆
空對英雄一嘆息
幸喜惠民國有舉
更立西江石壁(4)
喜乎悲乎風過爾
有朝一日深山大澤龍雲起
叱詫風雲誰可知
弔古閱今只如此
聊作嫩水達斡爾人記
(1)諾尼,為古嫩江名。
(2)海全海蘭察,為清代兩著名將軍,《清史稿》有傳。
(3)額嫩敖拉氏,為嫩江流域兩大姓氏。
(4)西江石壁,為嫩江水利樞紐工程尼爾基水庫。
TAG:杉杉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