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黨地區的二仙文化源頭髮現新物證

上黨地區的二仙文化源頭髮現新物證

筆者近日在考察陵川平城古建碑刻過程中,發現陵川縣平城鎮北召村有一塊《樂氏二仙聖德碑》。碑額題有「大周皇帝千秋萬歲記」文字,應為五代時期後周所做。這對研究上黨地區的二仙文化源於陵川應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平城鎮志》記載的碑文中有近三千文字。文中記載:「大周潞州大都督府澤州陵川縣龍川普安雞鳴等三鄉共建。」「蟲蝗越境…二聖大駕親領…咫尺不如縣境」、「樂氏二女天生孕質」、「甲寅歲長平陷…咫尺烽煙戶人略無警恐」、「壬寅年重修新廟岩牆粉壁」、「北府大王開基撥亂」「冀州太保輔國重臣」「丙辰之歲顯德三年無射上旬……社長……四人興而永固」、「宣德郎守陵川縣令劉承輝」、「撰文趙如道」。

此碑被當地人稱為「後周碑」,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如果碑文「丙辰之歲顯德三年無射上旬……社長……四人興而永固」所記時間通過論證屬實,應當比陵川西溪二仙真澤宮碑刻時間金大定五年(1165年)前南京路兵馬都總管判官趙安時撰《重修真澤二仙廟碑》提前一百多年,比壺關神郊北宋開寶八年(975 年)所立的《重建二聖之碑》提前整二十年。

據筆者了解,上黨地區的二仙文化作為地域性民間信仰流傳已久,但與之相關的史料記載並不多見。目前可查的文獻只限於地方志及各縣散見的碑刻。筆者先前通過閱讀相關文章、現存碑刻及縣誌,大致了解二仙崇拜的發展概況後發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張薇薇在《文物世界》2008年第3期發表的論文《晉東南地區二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廟宇分布》中沒有引用此碑文字。,長治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管理系講師段建宏在2008年第11期《前沿》上發表的論文《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對晉東南二仙故事的解讀》, 中山大學歷史系講師易素梅的論文《道教與民間宗教的角力與融合:宋元時期晉東南地區二仙信仰之研究》([中圖分類號]K244;K247;B95;B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2011)07-0130-07)中也沒有引用此碑文字。

筆者還了解到上黨地區民眾對樂氏二女於晚唐時期開始信仰,此後就大量興建廟宇行宮,定期廟會,信徒甚多,傳說盛行。在北宋末期對樂氏二女的崇拜發展到了十分奢靡的階段,宋徽宗時敕封二人為「沖惠」、「沖淑」真人,廟號「真澤」。但關於二仙的出生地,一直以來地方志碑刻就有「屯留人」「壺關人」和「陵川人」三種說法。《潞安府志》載:「樂氏二女,屯留人。其先世貫陵川,乃商微子之後也。母感神光而娠,誕有奇德。後移家於壺關紫團山,事繼母甚孝。因采靈芝,遇風升仙。土人立祠,有禱輒應,至今香火甚盛。其行宮幾遍於澤、汾、遼、沁。」「樂氏二女,屯留人。其先世貫陵川…後移家於壺關紫團山」充分說明了樂氏二女三地說的先後淵源。《陵川地名錄》摘錄《陵川縣誌》中這樣記載:「綉針有二名,曰,東綉針,西綉針。在北召村瓦窯口之東北。山即樂家坡,坡中有二仙古廟。」從中可見其最早為陵川人當為確實。

此碑在陵川平城的發現對樂氏二仙為陵川人的觀點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實物和文字證據。至於二仙產生於「屯留人」「壺關人」之說,筆者大膽推測,只能是後周很快被北宋取代的歷史「訛傳」原因和地方保護原因在作祟了。畢竟,北周的10年短命和兩宋的近320年輝煌無論怎樣都是不會在一個等量級相提而論的。況且,宋的「陳橋兵變」又是那麼的曖昧。這麼來看「後周碑」的被遺忘、被「訛傳」實在是不幸中幸運了。

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從此碑中有更多的發現和感悟,為二仙文化增添更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帶動太行旅遊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歡迎關註:平城文化旅遊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頭髮 的精彩文章:

聽說龍抬頭去剪頭髮的小夥伴們,都是哭著回來的……
一天不洗頭頭髮就變油,這些你做對了嗎

TAG:頭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