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雀是如何獲得它們複雜的「語言」能力的呢?
鳥語啁啾的秘密
在大自然中,只有六類物種能夠通過學習獲得複雜的發聲能力,這就是:鳴禽、蜂雀、鸚鵡、鯨類動物、蝙蝠和人類。其中,人類的語言能力比其他所有動物——包括人類近親的一些靈長類動物——都先進得多。不過,研究認為,孟加拉雀也具有非凡的「語言」能力,它們的鳴唱擁有一些簡單的句法結構,它們能夠創造性地將一些音調進行變化組合,形成複雜的曲調,很像我們人類將字詞和短語排列組合成句子。那麼,孟加拉雀是如何獲得它們複雜的「語言」能力的呢?這得從它們的祖先——白腰文鳥談起。
白腰文鳥是一種毫不起眼的鳥類,它們的羽色暗淡,鳴叫聲單調而重複。大約250年前,經過養鳥人的培育,這種鳥變成了擁有巧克力色和亮灰色羽毛的美麗鳥兒——孟加拉雀。與此同時,它們還獲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非凡的鳴唱能力。與白腰文鳥單調的鳴叫聲相比,孟加拉雀的鳴唱曲調悅耳動聽、複雜多變。
日本東京大學的岡上和生是一位擅長與動物交流的動物心理學家,在他的東京大學實驗室的一排排鳥籠里,飼養了許多孟加拉雀。正是從這種美麗、溫順鳥兒的嘰嘰喳喳的鳴唱聲中,他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後天學習是鳥類語言向複雜化進化的關鍵
孟加拉雀的先祖——白腰文鳥如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這就給了岡上和生一個機會:將兩者進行比較,以弄清楚它們發聲機制變化的原因。
首先,他將白腰文鳥和孟加拉雀的鳴唱曲調的複雜程度進行量化比較。他將它們的鳴唱聲分成兩分鐘一個時段,然後對同一時段發出的不同音節的數量進行「線性」測量,並根據這些信息預測它們接下來的鳴唱曲調的排列順序。結果,他對白腰文鳥鳴唱聲的預測的準確性比孟加拉雀高出近兩倍。顯然,白腰文鳥的鳴唱技能比孟加拉雀的要簡單得多。
就像其他鳴鳥一樣,白腰文鳥雄鳥是通過向它們的「父親」或附近的其他同類雄鳥學習,從而學會它們的鳴唱曲調的。如果把白腰文鳥的雄性雛鳥交給孟加拉雀「養父母」撫養,結果會怎樣呢?岡上和生和同事通過實驗發現,被交給孟加拉雀「養父母」撫養的白腰文鳥雄性雛鳥竟然學會了孟加拉雀的曲調,而且模仿準確率達到90%,其學習能力與孟加拉雀自己的「孩子」不相上下。這就證明了,孟加拉雀的鳴唱曲調並不是寫在它們的基因里的,它們可以通過後天學習提高鳴唱能力。岡上和生指出,孟加拉雀的這種後天模仿學習能力是它們的語言向複雜化進化的關鍵。
前面說了,孟加拉雀非凡的鳴唱能力是人類對它們進行改良的結果。而岡上和生的研究證明,這種改良所產生的變化有的就發生在孟加拉雀大腦的發聲控制中心——界面核,孟加拉雀大腦的界面核明顯大於白腰文鳥。岡上和生還做了一個實驗——手術切除孟加拉雀大腦的界面核,結果它們的鳴唱就變得與白腰文鳥一般無二。
人工馴養讓鳥類語言更加複雜化
岡上和生從鳥語啁啾中發現了很多秘密。例如,生活在有著更多同類的野外環境中的白腰文鳥,它們的鳴唱聲要簡單一些,其原因在於,鳥語越簡單,鳥兒越容易明確表達自己的身份,這樣可以降低鳥類之間雜交的概率,從而避免不利於種群繁殖的結果。而對於人工飼養的鳥類來說,雜交不會帶來什麼風險。
鳥類的不同特性和習性對它們的鳴唱風格也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與白腰文鳥相比,孟加拉雀的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更低,性格更活潑。對於生活在野外的鳥兒來說,膽小機警的性格是一種生存上的優勢,但這同時也限制了它們學習複雜曲調的能力。而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鳥兒不需要有太多的戒心,它們更容易接受人類的調教。更有利的是,只要它們高興,它們就可以盡情歡唱,不用擔心因被捕食動物聽到從而招來危險。因此,它們有更多機會產生更加複雜的曲調。
岡上和生還發現,生活在動物園或其他鳥類飼養場所的大型鳥舍中的鳥類,與生活在野外的同類相比,其交配行為也發生了某些變化,而這對鳥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無論是白腰文鳥的雌鳥還是孟加拉雀的雌鳥,它們都會選擇鳴唱曲調更複雜的雄鳥作為配偶。與鳴唱能力更出色雄鳥結合的雌鳥往往能繁殖更多的後代,正如岡上和生所說:「它們會更賣力地築巢,更賣力地下蛋。」這意味著,鳥類的擇偶行為也是進化的一種驅動力量。
從鳥鳴中發現人類語言進化線索
令人驚訝的是,岡上和生的實驗研究或許還揭開了生命進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人類語言的起源之謎。
從白腰文鳥簡單的「小調」進化為孟加拉雀複雜的「小夜曲」,這一過程顯然經歷了人類數百年的人工選種與馴化,以及雌性孟加拉雀對複雜鳴唱曲調偏好的自然選擇。岡上和生指出,這種轉變與我們的祖先從最簡單的發聲開始,到產生複雜人類語言的進化過程有相似之處。
很早以前,美國生物人類學家理查德·蘭厄姆就指出,人類擁有與馴養動物相同的許多特點。馴養動物除了獲得飼養者想要的一些特徵外,通常還會產生許多意料之外的特性。例如,人工飼養的成鳥的體形比它們野外生存的先輩們更嬌小,它們的牙齒和下顎更細小,性情更溫順,由於不需要應對生存威脅,大腦也會萎縮。有科學家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與復原重建的遠古人類祖先大腦化石進行比較後發現,人類大腦在過去3萬年里一直在萎縮。顯然,人類在進化中也表現出了與鳥類相類似的變化。
岡上和生指出,正是這種被稱之為「自我馴化」的行為,讓人類突破了互相之間溝通的局限,導致人類的擇偶行為向複雜化推進。相當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在求偶選擇上是相當挑剔的。人類,無論男女,對於擇偶都是慎重而挑剔的,而擇偶中的不同偏好反映了人們對語言的運用和理解,例如女性對語言中音節和韻律的表達比較敏感,而男性則更擅長於在交談中運用各種不同的辭彙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當然,也有人不贊同「自我馴化」假說。美國科學家特倫斯·迪肯認為,當人工馴養使得限制白腰文鳥鳴唱能力發展的自然因素消失後,它們之前的導致發聲機制簡單化的基因發生變異並積累起來,最終獲得了複雜的「語言」能力。人類語言也是這樣,當人類的自我馴化突破了簡單發聲的局限後,人類語言也會以類似於遺傳漂變的過程開始進化。例如,當其他靈長類動物只能通過發出特殊的聲音來表達某種特殊的情緒或意願時,人類祖先通過隨機基因突變的積累,獲得了對聲音的極大的掌控能力,再與之前一些獨立的心理能力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了複雜的語言。
英國語言學家西蒙·科比對岡上和生的理論以及迪肯對其的詮釋,做了進一步的探索。他和同事創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用以模擬野外生存和人工馴養白腰文鳥的進化過程。模擬結果顯示,經歷許多代人工馴化後,白腰文鳥在自然環境中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學習的遺傳基因限制被漸漸去除,它們的鳴唱曲調變得日益複雜,它們不再像現實世界中的白腰文鳥那樣只能一成不變地照搬它們「父輩」的鳴唱曲調。
科比指出:與複雜的學習機制相結合,嘰嘰喳喳的鳥鳴聲變得越來越複雜,這與人類語言的產生和進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哈勃望遠鏡讓人類領悟到,時空流逝由地球移向宇宙時,只屬於過去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