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分享:愛國思想通俗講話
按:3月29日的第九期讀書會現場交流活動,將由建築學院劉平安、藝術學院唐澤鑫兩位同學主持。兩位主持人選定的主題為:愛國就是愛自己的文化。壹見讀書會先期推發兩位主持人有關這個話題的的短文,今天先發劉平安書友的《愛國思想通俗講話》。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中國幾千年來從來不缺仁人志士,特別是世衰國亂之時。愛國,特別是中國的愛國行為,欲要探尋產生這種道德行為(更多是自我犧牲)的源頭,則必自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先秦儒家思想)找尋。中國社會是群體社會,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所謂群中分有己,有群體,而後有個人,即在個人生命出現之前便已經有了炎黃子孫這個群體。所以要認識中國文化,必自整體而到部分,由天而人,則必是從宇宙天地自然而去認識人生道德修養,政治經濟文化。此則,諸位不可以不先了解的一點。
西方世界的絕對主宰是上帝,而在中國,上帝也只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若真要有這樣一個宇宙本體,中國人似乎更願意稱其為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為易」,「誠者,天之道也」,諸異名而實同體,即是不息不已變動不居至誠實有的永遠前進的運動趨勢。只此一道,更不問其他。那宇宙與人的關係(天人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天生萬物,人亦只在萬物中,而人獨有性命。《中庸》開篇明義,「天命之謂性」,性即是天命,即是至善,乃是天賦予人的無限可能。
人同此性,性同此善。性中之至善,即是仁義禮智之性。「率性之謂道」,人將修養此仁義禮智之性,達於至善之境地,達到完滿的道德人格就是人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人亦將以此來處理大事小事,在內為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在外為事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天的道,無限,人窮其一生也只能認識一部份,可人就是要在這部分的有限中去達到無限的可能。這大概就是人生意義所在。
回到愛國上,愛國即是仁義,即是至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愛父母,然後愛家人(大家族),由此愛別家之人,愛一國之人。由親親之愛到別愛,愛國亦即在此擴充之間矣。義者,宜也,乃是本於性善的合情合理的正當行為。愛國是也。愛國是對的,愛國的做法可能會有正當或不正當。君子不可不慎。孟子言性善,人均有使自己道德意志指向善的可能,亦即是盡己之性,偏離或者違背這種可能,就是惡。「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人人皆可為堯舜」,所以聖人凡夫一致,不過是聖人,能常保持仁義禮智之心,不放失罷了。愛國,既是人性中內在要求,如是自願而已。
人之最大之自由,即是天性善,自性自行。同時又是天之命也,乃人生一絕大之束縛,命在我,使我不得不如此做也。然則命在我,遂有此極大之犧牲奉獻也。愛國者甘心奉獻,出錢出力出人,亦有勇敢者願上前線。猶值得稱讚者,敵人兵臨城下,重重圍困,局勢危如累卵,身隕在即,而敵人許以高官厚祿妻妾美色,實不改其志,捐軀赴難也。則種種因緣阻礙我行此大道成此愛國之心,如此,我做了卻不一定能夠完成,則曰命在外也。此輩者,史可法,文天祥也。
時不在我,雖勉力為之,亦有可能喪師敗身,亦無如之何矣。孔子周遊列國,不見可用。雖然,必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性矣!!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中國人怕死乎?中國人一面說螻蟻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賴活著;一面又說,捨身取義。看著似有極大矛盾,實則不然。中國人可曾怕死,怕,卻是怕死的沒有價值,不能求其好死,不能死得其所。
崇高愛國行為,即是捐軀赴國難,死重乎泰山,死得其所。百姓不忘,君王尊之為神,則個人小我之生命盡,而融於人類大群生命中。如此,求仁得仁,不朽矣!!天命無窮極,人心也只有永遠地向善,向至善之境永遠地前進。
劉平安書友近照
壹見讀書會的三自原則:自願參加、自主閱讀、自由交流
更多歷史消息,請點擊文章開頭藍色字體「壹見讀書會」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見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書友分享:我的不那麼認為的偏見
TAG:壹見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