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懷傅雷先生
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我才讀完傅雷先生這部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的父愛之作。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先生這個稱呼總是極適合那些有著傲骨的文人,稱人為先生,總是會懷著一種莫大的敬重。讀完這本書,實在是覺得有寫一些東西的必要。傅雷先生,請允許我這樣的懷念您。
《傅雷家書》,其實不是一部作者本意想發表的作品,但是它的發表卻給中國樹立了一種名為傅雷的精神。一百九十六封家信(該著作僅收錄這些,實際遠不止),從1954年至1966年,我像讀完了傅雷夫婦一生的經歷,也像他們的孩子傅聰那樣吸收了無數的教育精華。拿到此書初讀第一感覺便是莫大的後悔,中學在語文課本上就了解到它的存在,卻直至今日才將它讀完。信中的藝術理論以及思想探討在外人看來似乎都是不解且乏味的,但誠如傅雷先生自己所說這是他在為人與藝術方面對傅聰的培養,他把他當做一個對手在切磋。可以說傅聰今日的成就有傅雷先生一半的功勞。
在讀此書時,我最沒想到的是傅雷先生那樣清高話少不流世俗的人對於子女的教育竟也是這樣的「絮叨」,和平日父母在家對我們的絮叨全無兩樣。第二沒想到的是傅雷先生又是如此細心,他寫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傅聰為人為學所需要注意的各個細節,信中的文字不時讓人潸然淚下。整本書看下來我的內心受到的衝擊不止一處。合上書我記得最清楚的仍是傅聰剛出國留學時傅雷先生給他的那句箴言: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做人是傅雷先生教給傅聰的第一要義。
此書最打動我的是傅雷先生為人的清正與他獨到的智慧。楊絳先生曾評價他「傅雷滿頭稜角,動不動會觸犯人又加脾氣暴躁,止不住要衝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園轉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書齋。」一本傅雷家書讓我看到了他對於真理的追求他對於自身事業的熱愛以及他那把人格看的比什麼都重的個性。正是這樣的一位傅雷先生才能培養出傅聰這樣這樣兼具文人傲骨與詩人浪漫氣質的藝術家。我想沒什麼比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來的更快。
傅雷與傅聰在書房看書
現代社會很難找到有這樣正派家風的家庭,也難以再出上世紀那樣悲情傲氣的文人。苦難的時代締造卓越的人才,反而越是閑適舒坦的時代造出這樣多的庸人。我在許多地方都有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在店裡工作或是在忙著其他的事情,孩子在一旁鬧哄哄的要手機玩,答案一般只有兩種,要麼是得到父母不耐煩的吼叫,要麼是父母很隨便的便把手機遞過去孩子高興地拿起很熟練的開始操控遊戲。回想起去年和朋友一起看的一部我認為極應該給當代學生看的電影,影名叫《無問西東》。電影背景基於清華大學文人背景創作,影名也是引用清華大學校歌其中一句: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電影中展現的戰爭年代西南聯大時期的清華湧現的一批文人與愛國人士讓人難以忘懷。影片中有兩處地方最令我感動:一是沈光耀不聽母親話時,母親讓他跪下背「沈家家訓」來反省自己。二是當沈光耀為國殉職後,母親強忍悲傷給為兒子送遺物的兩位同學送行。這樣正的言傳身教,正是時下所缺的寶貴精神。現代的許多家庭怕是難有這種厚德載物的家風。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於家庭興旺曾有一段著名的評論:天下官宦之家傳一代,商賈之家傳三代,耕讀之家傳六代,孝悌之家傳十代。曾國藩謚號「文正公」,也正是應了他一生的為人做派與操守德行。反思當下的教育,不僅僅是功利化且更多為憊懶至喪失基本育人理念的教育模式。且不說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都很困難。歷史的洪流永不停歇,但是對於這些大浪中淘出留下的精華我想我們不能不以之為標杆。
書本翻到最後兩頁是最後一封信,它寫於1966年八月二十日,距離孫兒凌霄兩周歲生日僅兩天,而三周後傅雷夫婦雙雙自殺身亡。而這最後一封信的內容仍然是關心他們的孫兒,關心傅聰夫婦。信中傅雷先生還提及想要孫兒凌霄兩歲的照片。我搜索了一些歷史,直至「文革」過後,傅聰才知自己雙親逝世,而在這期間,傅雷夫婦隻字未提。信中不僅凸顯了傅雷先生的為人也讓我看到了他的夫人朱梅馥身上的賢良品質。整本書都看得我淚眼婆娑,書中無處不體現出一位父親對子女成才的渴望以及舐犢情深的關心與體貼。斯人已逝,風骨長存。傅雷先生儘管身體已化為泥土,卻給世人留下了一顆赤子之心。這顆赤子之心代表著正直、高潔、厚朴、及永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創造了傅雷精神這樣一種文化結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文末想化用傅雷先生最愛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一書中的話:願今日的年輕人踩著前人的身體能走的更偉大更幸福。望看到此文的人與之共勉。
TAG:無可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