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Facebook信息泄露:如何維護隱私權?

Facebook信息泄露:如何維護隱私權?

【前情提要】日前,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公司盜取5000萬Facebook用戶數據影響美國大選,掀起軒然大波。這一醜聞導致Facebook股價暴跌約8%,其掌門人扎克伯格身價在一天之內蒸發超過60億美元,面臨有史以來最大信任危機。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Facebook並不是第一家倒賣顧客數據的公司。賣客戶的數據也並不總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許多人現在還在鑰匙鏈上掛著一張小卡片,在超市結賬時一刷,我們就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折扣。與此同時,這家連鎖超市已經把我們的消費習慣記錄在案,並將我們的信息轉售給了食品公司,或者用來做折扣劵等等。

我們不難注意到,這種交易和幾年前Facebook與「劍橋分析」公司所做的事情非常相似。在超市的例子里,顧客用個人數據換取來了實質上的金錢(超市的折扣)。Facebook的顧客也因為提供個人信息而得到了補償——他們稱這是一項學術調查,調查對象可以獲得一小筆收入。

不同的是,這項調查並不是由Facebook開展的,而是由第三方「劍橋分析」完成的。據稱,消費者好友們的數據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也被採集了。被採集的數據沒有經過匿名處理就被直接送到「劍橋分析」,隨後,該公司為那些被大量採集數據的用戶量身定製政治廣告。

這兩件事的不同之處在於消費者的掌控程度和理解程度,即他們是否知道哪一部分的數據被誰採集,又用來做什麼。超市的做法是規範的、有限度的,顧客很容易理解這種利用數據產生另一種價值的交易。但是,Facebook的用戶從一開始使用就有極大量的數據被收集,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網上的行為和操作泄露了多少信息,更別說去察覺這些信息的多種用途及其帶來的真實價值。

「劍橋分析」公司反映出的一些數據隱私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強化規章制度、管控數據使用來解決(歐洲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就是如此在),也可以通過加強企業對政策的執行力度來消除。但是,很難想像當面對像Facebook這樣具有強大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的公司時,消費者除了接受傷害以外還會有什麼其他結果。

答案的關鍵在於讓消費者擁有自己數據的所有權。《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等規章制度要求公司必須在獲得相應許可後才能採集數據,並將收集到的信息提供給消費者。然而,除非消費者有密切關注這些數據的動機,否則他們依然會處於被動地位,繼續在點擊「同意」按鍵時被公司利用,被政客操縱。

只有當個體有手段和動機去使用個人數據所有權時,這種權力才是真正有效的。舉個簡單例子——使用超市折扣卡。

當然,有關數據所有權,也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我給朋友照了一張照片,那麼這份「數據」是屬於我還是屬於我的朋友呢?再比如,有關我個人習慣的信息屬於我自己,但是亞馬遜對於這些行為所做的分析又屬於誰呢?

即使這些法律上的或者哲學上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技術層面也會有一定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工具,能讓消費者追蹤和收集他們的網路活動產生的數據及其價值。這樣的app將會讓互聯網擺脫只為幾家大型企業服務的現狀。

編輯/王玉琪

翻譯/李怡倩

校對/董一

排版/陳鑒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訊 的精彩文章:

移民提案無一通過:「夢想者」們前路何在?
朝鮮的導彈來了!夏威夷:警報里是這麼說的!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