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一、倒說菩薩法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一、倒說菩薩法戒

《菩薩戒本經》(19)

四十一輕戒(11)

十一、倒說菩薩法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十一、倒說菩薩法戒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第十一倒說菩薩法戒。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假設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菩薩,「作如是見」,這個「見」是在思想上說的,他的內心有這樣的思想。說「見」這個字,就是他這樣的見地,也是很堅固的,所稱之為見。「如是說言」,這樣把他的「見」表達出來。

「菩薩不應樂涅槃」,發無上菩提心廣度眾生的菩薩,不應該欣樂涅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復次,涅槃之名,唯在無學,學位未滿,不名涅槃,故作是說。」初果、二果、三果聖人,他還不能入無餘涅槃的,要阿羅漢才可以,大乘十地菩薩,到第八地,他也可以入無餘涅槃的。無餘涅槃就是真如理離一切虛妄境界,如果與這樣的境界相應了,他若沒有大悲心的話,就是永久的休息了。說這個菩薩有這樣的見地,菩薩不應該愛樂涅槃的境界。「應背涅槃」,他應該厭離這個涅槃,因為到涅槃的境界,就不度眾生了,這是不對的。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復次,槃名稠林,涅名為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復次,離諸趣故,名為涅槃。」永久的出離六趣,出離六道輪迴了就叫涅槃。涅槃翻成中國話即不生不滅的意思。如果阿羅漢的壽命到了臨命終的前一剎那,他的色受想行識滅了,第二剎那就沒有色受想行識再生起來,不生就是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都空寂了,所以不生也就不滅,這不生不滅的境界就叫涅槃。我們凡夫死亡時,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剎那間滅了,但第二剎那又生起來了,這是有生有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八:「復次,離臭穢故,名為涅槃。」位聖人修學佛法到這個時候,他能夠出離,解脫臭穢的煩惱和業力,沒有煩惱業力,也就出離生死果和惑業苦了,就能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就叫涅槃。

「不應怖畏煩惱」,煩惱是流轉生死的一個原因,若是斷了煩惱就不能流轉生死,那就不能度眾生了,所以不應該害怕煩惱,而斷滅它。「不應一向厭離」,不應該完全是厭離煩惱,煩惱它還是有用處的。「何以故」?前面這還是這位菩薩的見地,依據他的見地,作如是言;下面又再解釋。「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這個發無上菩提心,有大悲心,廣度眾生的菩薩,應該在三個無數劫,「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內,在生死裡面流轉,度化眾生,同時求大菩提,成無上菩提。如果菩薩入涅槃就不能度眾生了,所以也不要斷煩惱,煩惱能使令人流轉生死,在生死里度眾生求大菩提,這位菩薩樣講。

「作如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前面這一段位菩薩的見地,下面是佛說的話:「作如是說者」,作這樣的言論的人,「是名為犯」,這就是犯這一條戒了,他說錯了。「是名為犯」,這就是犯戒了。眾多犯中,是屬於「染污起」,是犯染污起,就是他裡面有愚痴在裡面,不清凈。

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這底下是佛解釋理由:「聲聞人深樂涅槃」,他深深的愛樂涅槃的,這種寂靜境界,不流轉生死,不受生死苦了,可以說是大安樂的境界。「畏厭煩惱」,聲聞人對於煩惱,對於見煩惱、愛煩惱有恐怖,所以厭惡這個煩惱,這是小乘佛教學者同意的,大乘佛教學者也同意這個說法。「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聲聞人深樂涅槃,如果再加上百千萬倍的深樂涅槃,也趕不上菩薩的深樂涅槃,菩薩對於涅槃的重視是超過了聲聞人的百千萬倍。「畏厭煩惱」,聲聞人對於煩惱感到恐怖,菩薩也是,菩薩的畏厭煩惱,是超過聲聞人的百千萬倍畏厭煩惱,菩薩還是恐怖,對於煩惱也是不高興的。這可見菩薩也是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而且百千萬倍的超過聲聞人。這底下又說明它的理由:

「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什麼原因會這樣子?「謂諸聲聞」,那些發出離心的聲聞人,只是是為他自己一個人,去解脫生死得涅槃,為這樣的利益,而勤修聖道的。「菩薩不爾」,菩薩不是這樣子,不是為自己一個人,「普為眾生」,菩薩的大悲心,普為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苦,而勤修菩提道的,所以他「深樂涅槃,畏厭煩惱」,是超過聲聞人的,「普為眾生」。

「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菩薩究竟是怎麼回事?菩薩深樂涅槃,也是畏厭煩惱,所以他學習無上菩提道,也是要斷煩惱,內心要清凈。「彼習」,彼菩薩學習不染污心,也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的波羅蜜,斷一切的煩惱,心裏面清凈,這個清凈的境界,「勝阿羅漢」,勝過阿羅漢,阿羅漢雖然斷煩惱也是清凈,但是還不如菩薩的那麼清凈。什麼地方看出來,菩薩的心清凈超過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菩薩清凈的境界,表面上菩薩對於有漏的事情,凡夫境界,他也隨順著做,也做這些事情,但是他內心裏面,「離諸煩惱」,沒有煩惱,不是阿羅漢所能及,所以是特別殊勝。

菩薩久遠的時間內,在生死里流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假設他若不得般若波羅蜜的無分別的聖道的話,他能忍得住嗎?如果菩薩完全是不斷煩惱的話,心裡是染污的,那他是有染污心在生死里流轉,他就不能成熟佛法,他不能得到無分別的智慧,無漏無分別的智慧,他就不能成熟佛法,不能成熟佛法,怎能廣度眾生?所以從這地方看,菩薩也應該修學聖道,得無生法忍,然後以無所得為方便,以大悲為前導,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行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廣度眾生,這樣子才合適的。

菩薩如果不滅除內心的三毒,為眾生說法時,他的法里都有毒的氣氛,怎能利益眾生?並且心裡有三毒,就算對佛法有善根,能夠繼續的學習佛法,但因內心有三毒,這一生死去,來生不知能不能信三寶都有問題。

經典上有個名詞叫學、無學。有學即指初果、二果、三果,無學是阿羅漢。凡夫也是在學習,為什麼入初果以前的佛教徒不名之為學?初果以上還沒到阿羅漢果以前還繼續要學。初果聖人如果死去以後,來生不遇見三寶,他還能繼續學習佛法。凡夫再怎麼讀經、持戒、修定,若沒得初果,死去以後,來生不一定會學,可能會造五逆罪,毀滅佛法都有可能的。

從這句話就可看出,菩薩若不斷煩惱,心裡有貪瞋痴,今生雖發菩提心,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來生卻不一定。對佛法熏習的不夠,心裡一肚子煩惱,最初可能發清凈心弘揚佛法,可是遇見特殊因緣時還弘揚佛法嗎?內心的貪瞋痴就出來了,雖然還弘揚佛法,但事實上人家都不同意了,所以這地方說菩薩應該不怖煩惱,不樂涅槃,這樣子說是錯誤的,靠不住的。現在雖然有發無上菩提心,都還是很勉強。所以這裡說菩薩是普為一切眾生,在生死流轉教化眾生,他不是用染污心在流轉生死的,他是用清凈心在生死里度化眾生的,這樣才能長期度化眾生。不管遇見什麼境界,菩提心都不退,就是所謂金剛般若了。他的菩提心就像金剛不可破壞,所以菩薩的深樂涅槃,畏厭煩惱是高過聲聞人的。

這一條戒文,和前面說「四、謗亂正法戒」相似法那一段文,有點相似了,但是前面說相似法,那是波羅夷罪,那就是他的煩惱是上品煩惱,這裡是惡作罪,就是中品、下品煩惱,所以不判是作根本,不判作是波羅夷罪。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謂聲聞阿羅漢所習不染污心,乃是成就無漏,離諸煩惱。譬如水中蓮花,是不為難。今菩薩所習不染污心,以普為眾生故,須要成就有漏,而仍離諸煩惱。譬如火中蓮花,是最為難也。設非百千萬倍深樂涅槃畏厭煩惱,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煩惱過患耶?倘不畏厭煩惱,則是以染污心受生死果,不久必當迷失大菩提道,其為倒說甚矣。然不名為波羅夷者,亦約下中品言之耳。若決起此增上執見,便是說相似法,謗菩薩藏。

聲聞阿羅漢證得涅槃的義利,所習不染汙心,乃是成就無漏,離諸煩惱。譬如水中蓮花,是不為難。菩薩所習不染汙心,以普度眾生,還要成就有漏,在煩惱中離諸煩惱。譬如火中蓮花,是最為困難的。菩薩愛樂涅槃,深畏煩惱、厭離苦海之痛苦,而欲自利利他,得到解脫;比聲聞之深樂涅槃、畏厭煩惱,一向厭離,勝過百千萬倍。

許多人誤以為菩薩於三界內度眾生,可不必斷煩惱。若是如此,則菩薩尚且無法自救,如何救度眾生?「不應怖畏煩惱」,有時大乘甚深教典亦有此說。當然以菩薩立場而言,是不用怕煩惱。而此所謂「不應怖畏煩惱」,並非口說即可,要在煩惱將起時,能否控制不起現行,能否轉煩惱而不為煩惱所轉,能否對治煩惱,此方為真功夫。菩薩之偉大在於只伏惑而不斷惑,即能做菩薩道之事業。修學菩薩道須先學伏惑,能壓伏煩惱種子,使不起現行,有此功夫,才能說於三界內做二利之菩薩事業。

「成就有漏,離諸煩惱」,菩薩表面上也有有漏的事情成就,但內心是清凈的,這就是在欲而離欲。可用凡夫的情形做個比對。凡夫說:我到一個清凈的地方去住,遠離塵囂,看見佛像,看見出家人或經書,這樣用功修行就叫清凈。我在塵勞時心就亂了,離了塵勞才叫清凈。但是道力成就了,就是在十字街頭也是清凈,那就表示他清凈的功夫高了。阿羅漢雖然得了阿羅漢果,他還是不能在生死的世界去度化眾生,而到無餘涅槃的地方休息去了,但菩薩不是,他觀一切法如,也是証悟了,但他還是來到世界度化眾生,他不怕眾生的染污,眾生也不能染污他,所以他離諸煩惱,因此他的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這條戒要注意一件事:菩薩是斷煩惱的!不過經論上也說,菩薩的習氣沒有完全斷,還保留一些,當然到成佛時就完全清凈了,沒成佛時總還有一些不圓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續祥法師文集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住循身觀、住循三觀,第五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