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曹操送個空盒子,荀彧便自殺了?歷史學家:因為這一點
史載,荀彧,字文若。他是潁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在曹操用兵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彧擔任著第一謀臣的角色,同時他也是助曹掃滅北方群雄的首席功臣。
《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記載:荀彧早慧,且自幼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時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被時人稱譽為有「王佐之才」的青年俊傑,後舉孝廉(被地方官推薦出仕做官),任守官令。東漢末期,黃巾倡亂,兵燹遍地,荀彧辭官歸里,後率同宗親族逃到冀州躲避戰亂,河北霸主袁紹慕其大名,待為上賓。
之後,荀彧棄袁投曹,甚獲曹操重用,他足智多謀,建功無數,官至侍中、尚書令,後敕封萬歲亭侯。曹操曾倚荀彧為其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因而封其擔任尚書令,居中樞打理軍國大事長達十餘年,被人尊稱為「荀令君」。
荀彧雖以身侍曹,但內心一向忠於漢室。後來,他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遭其猜忌,被調離中樞,後逐漸失去曹的信任,屢遭邊緣化,隨曹操南伐時在壽春憂憤而死,年50。也有文獻記載他是服毒自盡的。他死後被追謚敬候,後追認太尉。
荀彧是彼時聲名卓著的大戰略家,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進軍路線與宏偉藍圖,他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且成效卓著因而大獲賞識,他的戰略主張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曹操將之理解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事後都被證明為高瞻遠矚之策。
在戰術方面,他面對呂布發起的叛亂,施計保全了兗州等三座城池 ;後又出奇謀擊破袁紹於官渡;隨後又以奇用兵,出敵不意冒險出宛、葉之崎嶇山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荊州,一舉迫降劉琮...... 在政治方面,他貫徹曹操「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的用人方針,為曹魏發現並舉薦了大量英才:鍾繇、陳群、荀攸、杜襲、郭嘉、戲志才、楊修等等 。一時間,曹操陣營里「謀臣如雲,將星似雨」。
史載,荀彧不光是戰略大師,而且行政才能卓越,在謀略、建計、匡弼、薦才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讚譽為「吾之子房(張良)」 。
隨著曹操統一北方戰爭的逐步勝利,他的政治地位也越來越高。史載,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傀儡漢獻帝下詔,今後曹操朝拜皇帝可不稱名字,入朝不趨(跪),可佩劍上殿,這崇高待遇和漢初丞相蕭何類似。同年10月,大臣董昭進言曹操曰:「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您今日之功者;即便有您今日之功者,也未有久處人臣之位者。現在您雖願保持名節,但是您在大臣之位,容易使人懷疑您(之動機),不可不認真考慮」。董昭其實在公然勸進。曹操認為此言有理,遂與列侯諸將商議,以為丞相應進爵為國公,配備九錫(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象徵 ),以表彰殊勛。
荀彧卻從維護漢室出發,極力反對曹這樣做,惹得曹操很不高興。後曹操借故廢黜了他的中書令一職,並把他拘押在軍中,荀彧知他與曹操的矛盾難以消弭,於是飲鴆(毒酒)自盡。關於荀彧之死,在歷史傳奇小說《三國演義》第61回中還有另一種說法:隨著勢力大增,曹操野心畢露,與部下董昭等互謀為魏公,加九錫。荀彧一向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對此不以為然,遂以大義勸阻曹操稱魏公,曹操惱羞成怒,漸生加害之心。後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有加害之心,遂稱病止步於壽春。誰知曹操命人送來一食盒,打開後內無一物,空空如也,以此暗示荀彧自行了斷。荀彧深諳其意,亦知在劫難逃,於是仰藥自盡,終年50歲。
小說和正史里記載的荀彧死因有些差距,他到底是抑鬱而死還是被曹操逼死,已經是個難解的歷史謎團了。
※這個朝代讓妃子擺脫了殘忍的殉葬制度!全國上下女子都深懷感激!
※為什麼清朝有「漢不入宮,七不點元」的說法?歷史學家:一個原因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