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十八般兵器
兵器是生命守護者的肢體,也是生命收割者的幫凶。兵器的創造,是智慧和鮮血的結晶。兵器可以激勵英雄的鬥志,也可以瓦解懦夫的信念。傳統十八般兵器是古代作戰兵器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尚武文化的傳承。
人們因為依賴文獻資料,對十八般兵器的理解,便始終停留在考古層面上。我卻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從兵器的構造和功能入手,全面解讀十八般兵器。因為歷史的局限,文獻資料的錯漏是難免的。人們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還原真相,過於依賴文獻資料,結果就是以訛傳訛。延續錯誤,是極不尊重傳統文化的表現。
很多人都知道十八般兵器,現在最權威的版本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棍、槊、棒、拐子、流星。但我小時候看評書,記得評書中的十八般兵器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鐮槊棒,拐子流星。兩者的差別就在「棍」和「鐮」這兩種兵器,其它都相同。
古代兵器當然不止十八種,十八般兵器是對傳統兵器的概括。概括自然追求精鍊,因此每一種兵器都有其獨特的功能體現。通俗的說,就是同樣功能的兵器只選其一,不得重複。比如「槍」和「矛」,構造和功能基本相同,只是名稱有差異。
十八般兵器權威版本中的「棍」和後面的「棒」,就是同樣一種兵器,只是南北方言差異。就像平常說的「俺」和「我」,用字不同,意思是一樣的。而評書版本的「鐮」,作為一種兵器,是有獨特功能體現的。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更推崇評書版本的十八般兵器。
古人為了方便記憶,就將十八般兵器編成口訣:「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鐮槊棒,拐子流星」。這樣排列,讀起來比較順溜。權威版中的「鎲棍槊棒」,讀起來就很不順溜。有些人將十八般兵器的排列順序,附會成兵器排行榜,也是錯誤的。
十八般兵器將大部分兵器列入其中,但是像弓箭、盾牌、盔甲、飛鏢等兵器沒有列入。至於原因,可能是名額有限,也可能是為了保守軍事機密。
接下來,我為大家全面科學地解讀十八般兵器,重點從構造和功能入手。
【刀】
刀的構造特徵是單刃,功能主要是劈砍。刀的種類很多,是十八般兵器中種類最繁雜的。長短、寬窄、曲直,造型差異很大。漢代的環首刀,唐代的直刀,宋代的朴刀,元代的彎刀,清代的牛尾刀(個人感覺這個名稱很俗氣),都是比較有名的。
環首刀,顧名思義,即刀首為環形。環首刀的基本造型是直刀,刀身狹長,環首,無格。因為漢代環首刀是針對匈奴騎兵的,主要功能是斜劈,無須直刺。因為沒有直刺功能,所以不需刀盤(格)護手。斜劈時離心力極大,環首是為了防止兵器脫手。
唐直刀,從環首刀演變而來。隋唐時代刀的基本造型是直刀,刀身狹長,有格,無首。唐直刀在劈的基礎上,增加了刺的功能。因為有刺的動作,就需要加強護手功能,於是有了刀盤。因為環首妨礙了直刺動作,所以被去掉了。現代日本刀的原型,就是從唐刀變化而來的。
朴刀,是一種民間武器,其實就是一種柴刀。朴刀的基本造型是直刀,刀身短,厚重,平頭無尖,無格。因為官府禁止民間擁有武器,而這種刀身短、平頭無尖的柴刀就成了民間最好的武器了。刀身短不能進行大範圍殺傷,無尖又喪失了刺的功能,但厚重使其有了破甲的功能。平常作柴刀和短兵器用,裝上長柄就是長兵器了。制式大刀就是在朴刀的基礎上,將刀頭切成銳角,再加上刀盤。
元彎刀,是一種蒙古騎兵用的輕武器。元彎刀的基本造型是刀身狹長,向刀背側彎曲一定弧度,刀柄向反方向彎曲,有刀盤。因為元彎刀彎曲的刀身,使刀尖有了一定橫向角度挑刺的功能。
牛尾刀,兼顧了朴刀和元彎刀的造型特徵。牛尾刀的基本造型是一把彎曲的朴刀,並將刀頭削尖,重心前移。牛尾刀的主要功能就是劈刺,劈的力度加強了。從元彎刀到清代的牛尾刀,其過渡刀型就是明朝的雁翎刀。
【槍】
槍的構造特徵是長柄有尖鋒,主要功能是刺。槍從形制上來分,主要有花槍、大槍、雙頭槍、鉤鐮槍。因為槍頭習慣飾有紅纓,故名紅纓槍。因為有些槍桿是攢竹而成,所以名攢竹槍。槍和矛是一種兵器,執意區分沒有意義。
花槍,長七尺左右,功能上長短兼用。武諺有云:及手為槍。就是說將槍豎立於地,人站立舉起一隻手臂,手指與槍尖持平,這就是花槍的長度規格(大約七尺左右)。
大槍,長一丈零八寸,典型的長兵器,功能上主要是攔、拿、扎。在演義小說中,有「丈八蛇矛」這種兵器。「丈八」是說長一丈零八寸,「蛇」在兵器中代指槍(雙頭蛇就是雙頭槍),矛也是指槍,綜合起來,就是大槍。所謂「丈八蛇矛」,其實就是大槍。
雙頭槍,又叫雙頭蛇。雙頭槍的造型特徵是有兩個槍頭,槍桿兩頭都有槍尖。雙頭槍長度較短,單手握持槍桿的中間部位。通常兩手各持一桿槍,攻防兼備,也就是評書里說的雙槍將。
鉤鐮槍,就是槍頭肩部附有鐮刀狀利刃。鉤鐮槍是槍和鉤或鐮刀組合成的兵器,兼有勾割和刺的功能。
【劍】
劍的構造特徵是雙刃短兵,主要功能有劈和刺。劍攜帶輕便,使用方便,兼顧劈刺的功能,是防身自衛的首選兵器。劍的造型對稱,不偏不倚,很有君子風範。劍的造型風格,在漢代及以前主要是厚重型,在宋後明清時期主要是輕薄型。
厚重型劍,劍身有六面或八面,劍格盾形,劍柄為圓柱形,無劍首。這個時期的劍,因為延續了青銅鑄造劍的風格,所以造型比較厚重。青銅材質的特性,劍身太薄容易折斷,因此要以六面或八面的造型保持劍身的強度。
輕薄型劍,劍身四面,劍格為盛開的蓮花狀,劍柄魚腹狀,劍首葫蘆形。這個時期的劍,因為是鋼鐵鍛造的劍,所以風格比較輕薄。但是,鍛造的兵器,無法打造出精美的造型。因此,劍格和劍首部分採取了鑄造成型的工藝,而劍柄通常是木製。劍柄的造型為橢圓形,兩頭細中間粗,這種造型增強了握持的舒適感和方向感。劍柄靠近虎口部位呈圓形,使得劍在手中可以靈活轉動。舒適感、方向感、靈活性,單以劍柄造型的完美,中國劍就不負「百兵之君」的稱號。
【戟】
戟的構造特徵是長桿的一端裝有槍頭,槍頭肩部附有月牙形側鋒。戟是一種組合兵器,有刺、砍、叉、鉤等功能。組合兵器的功能多,但單項功能不突出。多功能組合增加了兵器的重量,勢必影響兵器整體出擊的速度。戟有青龍戟、方天戟、短戟等。
青龍戟就是單月牙戟,在槍頭肩部一側附有月牙形側鋒。我認為,青龍戟相比方天戟,實戰性較強,因為輕便。
方天戟就是雙月牙戟,在槍頭肩部兩側附有月牙形側鋒。方天戟又叫方天畫戟,因為兵器造型和戟桿紋飾類似漢字「畫」。
短戟造型和青龍戟相同,只是戟桿較短。短戟在使用時,可以握持戟桿,也可以握持連接月牙側鋒的空格部位,月牙側鋒正好形成護手。
【斧】
斧的構造特徵是闊刃,銎裝柄。斧屬於重兵器,其功能主要是劈砍。斧通常有長柄大斧和短柄雙斧,形制差別不大。
【鉞】
鉞的構造原本與斧相同,只是尺寸更大。作為兵器,為了減輕重量,就將鉞身鏤空。這種鏤空的造型,使得鉞身有了握持的橫樑,便省去了鉞柄。經過一番演變,現代兵器「子午鴛鴦鉞」的造型,已經和斧相差很遠了。
【鉤】
鉤的構造特徵是鉤身平直如劍,鉤頭彎曲,鉤尖迴轉,鉤柄如戟,月牙為護手。鉤的功能主要是勾,勾住敵人的身體或兵器往回拉。鉤的功能,既有利也有弊。你可以鉤敵人,敵人也可以用你的鉤反奪你的兵器。你勾住敵人兵器時,敵人還會順勢攻擊你持鉤的手。鉤封閉式的護手,除了防止兵器脫手,還可以防止敵人順勢攻擊持鉤的手。為了避免鉤的弊端,通常都是雙鉤配合使用。
【叉】
叉的構造特徵是長柄的一端裝有多個並列的槍頭,這些槍頭以彎梁的方式連接在叉座上。叉的主要功能是擴大了殺傷範圍,也可用叉的彎梁阻擋敵人的攻勢。叉的功能,既有利也有弊。你可以叉敵人,敵人也可用你叉的彎梁阻擋你的攻勢。叉的尾部裝有三棱鐵鑽,同樣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必要時,將叉掉過頭來,以尾部的三棱鐵鑽攻擊敵人。叉通常有三股托天叉和龍鬚叉,龍鬚叉就是兩股叉。
三股托天叉有三個槍頭連接在叉座上,中間為主鋒,兩側槍頭向外偏斜,類似於雙手托天狀。
【鞭】
鞭有軟硬之分。硬鞭的構造特徵與棒相似,但有環形凸起狀的節。硬鞭是一種破甲兵器,主要功能是擊打。硬鞭有兩種,竹節鋼鞭和水磨鋼鞭。軟鞭也有兩種,一種是以皮革和絲線編織成粗繩狀的蛇形軟鞭,一種是類似於鐵鏈用鐵環相連的九節鋼鞭。軟鞭在使用時要利用離心力掄起來,主要功能有抽打和纏繞。
竹節鋼鞭是凸起的節較細如竹節狀,水磨鋼鞭是凸起的節較粗如水磨般,通常有十三節。兩者在使用上沒有多大差別,只是竹節鋼鞭比較輕巧,水磨鋼鞭比較笨重。硬鞭還有單鞭和雙鞭之分,單鞭較長,雙鞭較短。鞭的每一節都可以握持,所以單鞭也可以短用,使用起來比較靈活。
【鐧】
鐧的構造特徵是鐧身方形有凹槽,無節。鐧也是破甲兵器,主要功能是擊打。因為鐧身方形有凹槽,所以不能像鞭一樣隨意握持,只能握其手柄。這樣就限制了鐧的長度,太長單手施展不開。因為短兵器功能的缺陷,通常都是使用雙鐧,發揮數量的優勢。因為鐧身有凹槽,所以又叫凹面鐧或瓦楞鐧。還有一種方楞金裝鐧,鐧身方形無凹槽,鍍有金龍圖案,一般不用來實戰。鐧還可以當暗器用,用力投擲出去傷人,這就是撒手鐧。
【錘】
錘的構造特徵是木柄的一端裝有球形金屬器物,主要功能是擊打。錘是破甲兵器,只要能起到破甲作用就足夠了,並不是越重越好。實戰用的錘,大小和人的拳頭差不多,並沒有評書中說的幾百斤重。錘還有一些別名,如金瓜、骨朵。
【抓】
抓的構造特徵類似人手掌抓東西的形狀,其功能主要是抓。抓相當於一定數量鉤的組合,組合方式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抓。有呈弧形並列,如同人手掌的抓。也有四面發射狀的組合型,如飛爪。另外,抓還可以模擬人手指的關節構造,製成活動的抓。
【鎲】
鎲的構造特徵和叉相似,比叉大。鎲的功能有刺和擋。注意,鎲和叉雖然造型相似,但功能有差別。鎲的橫向尺寸比較大,可以擋住一方之敵,而叉只能稍微擴大攻擊範圍。從字面也能看出來,叉主攻勢,鎲主守勢。因為鎲的這種大範圍採取守勢的功能,使其很適合夜戰。夜間作戰,看不清敵人身影,用鎲可以擋住敵人的攻擊。鎲的這種功能也被現代警察用上了,警用防暴叉便可以有效制服暴徒,又不傷人。雖然名為叉,但其實用的是鎲的功能。
【鐮】
鐮也叫鐮刀,基本構造特徵是曲刃。鐮的主要功能是割,也有斜刺的功能。鐮和鉤、戈、元彎刀等兵器相似,但是在構造和功能上各有側重。鐮主要體現割的功能,鉤主要體現勾的功能,戈主要體現啄的功能,元彎刀主要體現劈的功能。鉤可以將敵人的身體和兵器勾住並且拉動,鐮刃口無迴轉,只是利用一定的弧度在拉動中割傷敵人。鐮和元彎刀相似,只是彎曲的方向不同,鐮向刀口方向彎曲,元彎刀向刀背方向彎曲。鐮和元彎刀都有斜刺的功能,只是方向不同。
【槊】
槊的構造特徵和槍相似,但是有尖無刃。槊的主要功能是刺,是破甲的刺。槊的主戰部分就是一根三棱破甲錐,這是槊和槍最主要的區別。在文學作品中,常將槍和槊混稱。人們為了增加槊的擊打功能,在槊的頸部添加了一個錘形,還加上一些釘刺,這就是狼牙槊。順著這個思路發展,人們用銅將槊鑄造成人形,名為銅人槊。其實銅人槊應該稱為銅人錘才對,主要功能是擊打,已經失去了槊原本的穿刺功能。
【棒】
棒的構造特徵就是圓柱形,無刃,無尖。棒的主要功能是擊打、點戳、格擋等。棒是最原始的兵器,可謂「百兵之祖」。根據長度和方言差異,也有多種。從方言上來講,北方稱棒,南方稱棍。武術界也稱桿,比如白蠟杆子。根據長度差異,有鞭桿、齊眉棒、長棍、大杆子。另外還有一些組合型,比如連枷棍、三節棍、雙節棍等。
鞭桿,長四尺左右的棒。齊眉棒,就是將棒豎立於地,人站立,棒端與人的眉毛齊平,大約長五尺左右。長棍,長八尺左右。大杆子,長一丈余。白蠟杆子,即白蠟木做成的杆子。連枷棍,長棍的一端用鐵鏈連接一截短棍。三節棍,用鐵鏈連接起來的三根棍子。雙節棍,用鐵鏈連接起來的兩根棍子。
【拐子】
拐有兩種,丁字拐和卜字拐。丁字拐(羊角拐),是長柄的一端接在短柄的四分之三處。卜字拐,是短柄的一端接在長柄的四分之三處。拐的長柄和短柄都可握持,通常持其短柄。拐的功能和棒相似,主要是擊打、點戳、格擋。但是,拐有其獨特的功能。
平常我們使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等,都是朝向手的大拇指方向。此類兵器主要防守身體內側,可以稱為內門兵器。像拐、匕首等兵器,卻朝向手的小指方向,主要防守身體外側,可以稱為外門兵器。外門兵器的使用特點是外側防守嚴密,內側空虛。所以使拐的人,往往採取側身進擊的方式。
【流星】
流星就是流星錘,其構造特徵是將錘拴在繩或鐵鏈的一端。流星錘的主要功能是擊打,能發能收。流星錘是軟兵器的一種,但又不同於軟鞭,使用起來有一定難度。流星錘使用時抓住繩索拋出去傷人,又能纏繞繩索收回鎚頭再打。
通過科學的方法,解讀十八般兵器,了解其構造和功能,繼承中華民族尚武的精神,也令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言盡於此,大家姑妄聽之。
TAG:謀略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