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改變平庸從教做人開始

改變平庸從教做人開始

當今的孩子好像都很聰明,都很優秀,其實那只是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的一種幻覺。如果在國際視野下,「平庸」似乎是許多中國孩子的標籤,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無權利意識。自孩子想獨立做事起,權利就被剝奪了,從吃飯到穿衣,從玩耍到興趣班,統統沒有決斷權。從未行使過權利,也就沒有權利意識,自然也沒有責任意識。

情商低下。不懂得換位思考,不顧及他人感受,說的話做的事不合常理不得體。被溺愛放大了「自我」,被包辦的生活學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後勁乏力。考試成了人生的全部,升學成了終極目標。抱負、理想、情懷,在當今社會、學校和家庭不僅稀缺,而且陌生。

沒有格局。日復一日的考試、分數、排名,難免讓人變得勢利、格局狹窄。沒有了修身齊家的自覺,更沒有了治國平天下的志向。

興趣枯竭。被升學綁架,一旦獲得可加分的證書,所謂興趣活動迅即煙消雲散。

暮氣沉沉。為考試而活著的生活,壓抑、忐忑、慘烈。有的孩子全然沒有了年輕人的朝氣和熱情,不要說伸張正義、捍衛真理,就是撐起自己都難。

思想無力。沒有觀點,沒有見解,沒有幽默感,沒有有力量的表達,習慣於人雲亦云。

無趣乏味。人成了考試機器,只有分數,只求功名。功利、世故、物質、知識面關注面狹窄,沒有了天真無邪、人情冷暖,沒有了好奇心。

求知慾缺失。過度的應試,讓孩子們成了學習的叛逆者,上大學後的放任就是證明。悲慘的結局是,「好學一族」成了世界上閱讀量最少的人群。

思維求同。考試,與答案一致者勝出;評比,聽話者當選。制度的設計與文化傳統,讓原本不安分的心不再有獨立性、求異性和批判性。

那麼如何使孩子改變「平庸」呢?其實可以很簡單:按做人的要求來教育。懂了該怎樣做人,孩子一定能教育好。

從一日三餐說起。要尊敬長輩,長輩沒動筷,晚輩要等一等,這是起碼的道理,想必誰都懂、誰都會。教育就這樣簡單。

問題是有的家長不按做人的要求出牌,不僅長輩沒動筷讓孩子先動筷,還要把最好的和孩子最喜歡吃的菜端到孩子面前,讓孩子獨享。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只有自己不再有別人。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小事,但正因為這些小事的積累變成了大事。

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困擾家長。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孩子是「主人」,大人是「僕人」。「主人」會聽「僕人」的嗎?主僕混亂,長幼顛倒,就是始於類似餐桌上的不規矩。

再看家庭成員的關係。孩子不論多麼小,都享有與父母同樣的權利。家庭成員之間要平等對待、彼此尊重。按此要求,孩子的事要讓他們自己做主,遇到事情共同商量。

很簡單的道理,當父母前都懂,當了父母容易糊塗。只要孩子讀書好,啥事父母都包辦。幫助整理書包、文具不說,學什麼、何時學、怎樣學父母說了算,進什麼輔導班、雙休日怎麼安排容不得孩子插嘴。

有這樣一個實驗,三隻老鼠,分別關在三個籠子里。第一隻老鼠,踩一下開關就能得到一塊肉,那麼就會繼續踩。第二隻老鼠,踩開關就遭到電擊,那麼就會遠離開關。第三隻老鼠,踩開關,可能得到的是肉,也可能是電擊,然後會怎樣?當今的孩子,是不是像第三隻老鼠?糾結,煎熬,不知所措。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沉迷於手機、沉迷於遊戲?他們要逃離現實,要逃離父母給自己設置的籠子。

剝奪了選擇還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剝奪了自主還要讓孩子學會自主,這就是教育的悖論。既要規劃、設計、控制孩子生活、學習的全部和未來,又要讓孩子有實現目標的堅持力和抵制誘惑的自制力,這就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做人的要求有很多,孩子教育的成功和失敗,似乎很複雜,其實都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因。家庭教育不是背離生活另搞一套,不難發現,教育的方法和藝術首先來自對做人要求的遵循。

(作者系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9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多帶孩子去圖書館
幼兒園安全莫陷入技術依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