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北燕鴨形玻璃注

文物介紹——北燕鴨形玻璃注

原標題:文物介紹——北燕鴨形玻璃注


鴨形玻璃注是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放穩。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


馮素弗墓位於遼寧省北票市境內,是中國十六國時期北燕貴族馮素弗夫妻的墓。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村。馮素弗為十六國時期北燕天王馮跋之弟,是北燕的締造者之一,死於415年。馮素弗墓是十六國考古重要發現之一,墓中出土各類遺物500多件,除鴨形玻璃注外,「范陽公章」龜鈕金印、「大司馬章」鎏金銅印、帶有錘牒佛像的金冠飾及兩隻鎏金木馬鐙都是罕見的珍品。中的金冠飾,可能即鮮卑貴族喜戴的步搖冠上的金步搖;冠前飾片上有錘鍱的佛像,反映出當時佛教的東傳。兩隻鎏金銅馬鐙,是研究馬具發展的重要資料。




馮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碗、杯、缽和殘器座,堪稱珍貴的古代工藝品。經化學分析,當時中國尚不能生產鈉鈣玻璃,因此學者推測這批玻璃器可能是經由「絲綢之路」進口的。十六國時期,東西方交往日益頻繁,由於關中與中原戰亂頻仍,商人們在傳統的「絲綢之路」幹道外又開闢出許多條新路。其中,通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道路被稱為「草原道」,而河套地區則是這條道路的樞紐地帶,它將東北亞各政權與西域及歐洲連接起來。北燕政權所在的營州地區位於亞歐大陸邊緣,與東羅馬之間關山萬重,其商業往來經由「草原道」的可能極大。許多西域商人將西方商品及文化帶至營州,改變了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2006年05月25日,馮素弗墓作為十六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我們接著說這件鴨形玻璃注,它是由淡綠色的玻璃製成,半透明,長20.5厘米、粗5.2厘米、重70克。形狀整體上貌似鴨子,有一個大張的鴨嘴,鼓鼓的肚子,一條尾巴又細又長,尾巴尖有點殘。脖子處裝飾著一圈鋸齒狀的紋帶,象徵著鴨頸上的花色羽毛。腹部則是不規則的曲線和折線形的玻璃條,代表翅膀和腳,肚子貼有一個餅狀的圓玻璃,可以立在平台上。遼博專家介紹,玻璃注是利用吹管的技術製作成型的,成型後在身體上貼粘玻璃條組成細部圖案。這件國寶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以放穩。如此奇特而罕見的動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僅此一件。


關於鴨形玻璃器究竟為何物,一直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鴨形玻璃注就是古代欹(qī)(傾斜的意思)器。我國古代,欹器通常會被放在座位的右邊,它的用途和現在的座右銘類似,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滿的一種容器。關於"欹器"的最早的有關記載,可見於戰國時《荀子》一書《宥坐》編。這裡「宥(yòu)」字相當於「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謂「欹器」是魯王用來代替今人所說的"座右銘"的。《宥坐》篇的記載如下:「孔子觀於魯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古代魯國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廟中相當於今人"座右銘"的欹器。欹器有個特點:當它空虛不盛一點水時,就只能欹斜地放著而無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後,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邊,這就是所謂"虛則欹";在這容器中注入中等數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在那裡,這就是"中則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向另一側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滿則覆"。魯國之君把這奇異的容器放在宗廟中作為"座右銘",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萬事都要採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切不可過分,慎防"滿而覆"。孔子在弟子作過現場試驗後發出的嘆息:"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對任何時代的當政者都具有深意。



原來這件古代魯國視為國寶的"欹器",到漢代已經失傳了,以後魏、晉之際,杜預曾於公元260年時把它重製出來。接著,晉代曾最早推算出圓周率為3.1415926的劉徽又進一步作了《魯史欹器圖》並加以說明。可惜以後欹器的仿製品和圖樣又都失傳。到南北朝及隋唐時又有人把它重製成功。其中,北朝的西魏文帝也把改制後的欹器放在前殿,用來提醒自己。可是,這些後來接著又都失傳。


總之,魯國國寶"欹器",它的仿製品在歷史上失傳又再現,再現又失傳。到近千百年,所謂"欹器",其構造如何,就成為"千古之謎"了。清朝的皇帝就曾讓人在紫禁城裡擺設欹器,意思是要借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闡釋「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文物介紹——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