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位偉大的父親,怎樣用自己不平凡的智慧,把3個女兒都培養成引領時代的傑出女性

一位偉大的父親,怎樣用自己不平凡的智慧,把3個女兒都培養成引領時代的傑出女性


本文梳理自《宋耀如年譜》《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海南日報》以及《黨史文苑》、網站的部分內容。







成功的父親,他的成功之處一定不是事業,而是對於孩子的培養。



當年,大仲馬鼓勵因《茶花女》獲得巨大成功的小仲馬: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親愛的孩子!」




「民國岳父」宋耀如,也會這麼跟他的子女說。






他的3個女兒——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無論在民國時代還是在當代,都是絕對的出類拔萃。




孫中山、蔣介石、孔祥熙,三人的丈夫對中國近代史的推動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一部宋氏家族史,可抵半部中國近代史。在歷史上,可能很少有像宋氏家族這樣,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走向了。




造就這個傳奇家族的,正是宋耀如。



宋耀如



一位偉大的父親,用自己不平凡的智慧,把3個女兒都培養成了引領時代的新式傑出女性,他的教育理念和經驗,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鑒。




傳奇經歷奠定不凡教育觀




宋氏家族的輝煌,和宋耀如自身的奮鬥和追求分不開,他傳奇的人生經歷奠定了他的家庭教育觀。



教育學家孫曉雲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你自己的人生。」




1863年,宋耀如出生於海南文昌市的一戶韓姓貧苦農家。




當時的文昌,窮鄉僻壤,大量窮苦百姓到南洋各地出賣苦力,謀求生計。


1875年,12歲的宋耀如便隨兄長到印尼爪哇島當學徒工。



宋耀如




3年之後,他又被父母過繼給自己在美國波士頓的堂舅父領養,改名宋嘉樹,字耀如。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堂舅原本相中的是宋耀如的哥哥,宋耀如也想跟哥哥一同去美國,卻被嫌棄年紀小。但最終,他以自己的勇敢打動了堂舅。



一天,文昌被一夥尋歡作樂的外國水手鬧得雞犬不寧,文昌人鳴鑼罷市,與洋人展開了激烈械鬥。年幼的宋耀如加入了這次行動。




混戰中,他被一支竹箭射誤傷了肩膀,卻不叫一聲疼,請旁邊的堂舅將箭拔出,草草包紮後,繼續衝上去。這件事使堂舅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15歲的宋耀如走出閉塞的故土,如願來到美國學做絲茶生意。他也自此時懂得,

要想得到機會,就必須比別人出色。




在美國,宋耀如大開眼界,受到美國民族精神中進取性和冒險性的熏陶,同時接觸到中國近代首批留學生。在他們的影響下,他決心上學接受教育,卻遭到堂舅的反對。




雖然在美國舉目無親,身無分文,但宋耀如就是有勇氣和魄力離家出走,逃到美國海岸警衛隊緝私船上,成為一名編外水兵。




聽從內心的聲音,堅定自己的選

這也是他日後教給子女們的人生態度。




後來,宋耀如收受洗加入基督教,幸運地進入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聖三一學院、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神學院學習神學。




在美國度過8年的求學生涯後,於1886年回到中國。



宋耀如




在上海,宋耀如以牧師的身份四處傳教,之後又從事工商業和實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後來,他又與經歷相似的孫中山結下了深厚情誼,成為孫中山最親密的革命戰友。而與此同時,也將這個家族的未來與中國的政治和變革緊緊聯繫在一起。




宋耀如為宋氏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他的子女必然能夠邁向新高度,整個家族也會必然崛起。



央視去年曾播放過一部關於宋耀如生平的電視劇




重視孩子的成長環境




1890年,宋耀如已經是一方富賈,他在上海的郊區虹口東有恆路買下了一塊面積頗大的地皮建新居。




許多人對他選擇郊區而不是市區十分不解,但宋耀如有自己的想法。




當時的上海,市區內人口高度密集,魚龍混雜,街道破舊骯髒,而且由於缺乏統一管理,治安相當混亂,各種流氓小偷流竄於大街之上。




但凡有地位和有錢的人出門,都要隨身攜帶武器和保鏢。大部分人的建房選址普遍以靠近外國領事館為主,以求能得到庇護。




宋耀如不願孩子們小小年紀就看遍亂象,也不願她們在外國人面前卑尊屈膝。



宋氏三姐妹年輕時合影




他選擇的建房地點靠近郊外,這裡環境優美,空氣新鮮,而且是建在一片綠茵茵的莊稼地中間。




門前有小溪流過,屋後則開闢了菜園,讓孩子們可以自己種菜,滿足好奇心。




宋耀如還從美國訂購了棕櫚等自己喜愛的植物,讓孩子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幾乎重現了他當年在美國生活時的幽雅環境。




注重才藝培養 不吝鼓勵




宋耀如婚姻美滿,妻子倪桂也是一枚大寫的奇女子。


倪桂珍




她生於書香世家,是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後人,自幼飽讀詩書,接受西學,不但讀過高等學堂,懂數學、英文,還拒絕纏腳,保留了天足,會彈鋼琴。




倪桂珍很贊同丈夫用西方教育理念,而非孔孟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而且主動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認為養不教不僅是父之過,也是母之過。




每天,當宋耀如出門上班時,倪桂珍就教孩子們讀詩、唱歌、彈琴、畫畫……藝術天分極易在這種優美的環境中激發出來。



倪桂珍和三個女兒




倪桂珍喜愛演奏鋼琴,宋耀如又喜歡引吭高歌,於是周末舉辦家庭晚會成了宋家的慣例。




母親為孩子們彈奏鋼琴,父親則隨著琴聲純美洪亮地唱起美國南方的民歌和通俗歌曲。




晚會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藝術才華,也使他們有了盡情施展才華的機會。



宋慶齡




《宋慶齡傳》中寫道:「正是這樣,宗教、田園、鋼琴、英語和民主精神,使這個家庭與當時中國萬千個普通家庭相比較,處在一種『世外桃源』的優越環境中,既有基督教嚴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諧、歡樂和詩情畫意的氛圍。」




宋家姐妹,多才多藝,各有所長,亦各有所成,英語、閱讀、演講、樂器、書法、寫作、繪畫等等。




在各個領域,她們都各自有所涉獵,且不是淺嘗輒止,泛泛而言,都是下過功夫練過的。



宋家姐妹有句名言:

 「皮囊非所倚,唯才華與勇氣,足可照亮坎坷之路。」

 

意思是,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不是外貌,而是修養與才情。




豐富的才藝,反哺她們的事業,讓她們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宋耀如的教育功不可沒。




每當孩子們有了創作,他都認真點評,絕不敷衍。為此,還在客廳中專門開闢一面牆,把女兒們的毛筆字、英語作文和畫作張貼出來。有客人來了,就讓孩子自己介紹自己的作品,鍛煉口才。




他還經常在家裡舉辦辯論會和演講會。宋家姐妹高超的演講水平,皆得益於此。



宋美齡60歲生日會上,光腳玩遊戲




為了鍛煉孩子的寫作水平,1898年,宋耀如和宋靄齡一起辦了份英文報紙《上海兒童報》。




報上的文章均由孩子們自己寫作,打字也由他們自己完成。這份獨特的家庭小報一直辦到宋子良、宋子安進入中學才停刊。




尊重天性 鍛煉意志




宋耀如極其重視孩子在成長時的天性發展,認為這是「上帝在頑皮地跳舞」。




孩子剛會走路,他就買了一箱皮球回家,鼓勵孩子把皮球到處踢,不在意會不會砸倒家中的花瓶。




儘管已經是事業有成的實業家,宋耀如卻仍然將子女教育當作是比事業更重要的事,每天無論多忙都會親自抽空陪伴孩子,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長女宋

齡常帶著弟弟妹妹們在田野里玩鬧嬉戲,淘氣地在莊稼地里鑽來鑽去。




農戶找上門來告狀,宋耀如直爽地道歉,支付了一筆遠超過損失的賠償金,跟農戶達成協議:「如果他們還跑去玩,請不要驚嚇他們,這都是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天性。」




六七歲的年紀,本就該在野外撒野、奔跑,而不是被囿於一寸天地之中,宋耀如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其超前。




《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中記載:宋耀如喜愛孩子,讓孩子按其個性自由發展。但他並非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慾望,而是盡最大努力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宋靄齡蹣跚學步摔跤,父親並不馬上扶起她,而是在她前面拍著皮球鼓勵:「勇敢的姑娘,爬起來,自己走!」




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宋耀如甚至常做兩件事。




一是讓正長身體的孩子和自己一起禁食,讓他們切身感受那種飢餓感,用意志力抵制食物的誘惑。




二是在雷雨天氣帶孩子們跑步,圍著院子淋雨,鍛煉忍耐力。




有一次,宋耀如帶著宋

齡去上海龍華寺,那天下著雨,不僅不準打傘,還要女兒跟著他繞寺六圈,所謂「六六大順」。



早年生活的困苦讓宋耀如懂得,

堅韌不拔和勇於面對挫折,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這些在一般人看來「斯巴達式」的行為,逐漸磨練出宋家子女積極進取、堅韌不拔、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和信念。




男女平等 開創中國女性海外留學先例




曾留學美國的宋耀如,並沒有中國世俗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認為女子就不能有作為、有成就。




《宋氏家族》一書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說,宋耀如「簡直像對待男孩子那樣對待女孩子」。




在宋

齡5歲時,宋耀如就將她送到上海專為外國小姐開設的馬克諦耶女子學校讀書,並作為寄宿生,鍛煉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之後,宋慶齡和宋美齡也先後進入就讀。



中學時的宋慶齡




當時,富貴人家送孩子出國的人不少,但把女孩子送出去,卻是聞所未聞。宋耀如把宋

齡送出國留學,可謂是破天荒之舉。




齡遠渡美國時,只有15歲,隨後,年紀更小的宋慶齡和宋美齡也跟隨姐姐的腳步,赴美留學,宋美齡前往美國的時候只有10歲。




在女兒最需要呵護和寵愛的年齡,宋耀如敢為天下先,毅然將她們推出溫暖的巢穴,面對遙遠且陌生的世界,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後排左起:宋子安、蔣介石、孔祥熙、宋子良;


前排左起:宋美齡、倪桂珍、宋靄齡




宋耀如這樣對女兒們說:





「爸爸要你們到美國去,不是讓你們去看西洋景,而是要將你們早就為不平凡的人。這是一條艱苦的、荊棘叢生的路,要準備付出代價。不管多麼艱苦,都不能終止你們的

追求。」




宋靄齡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個孤身遠赴海外、出國留學的女性,開啟了中國女性海外求學的先河,也為之後越來越多的女子留學樹立了榜樣。




電影《宋家王朝》的導演張婉婷度過宋家往事後感慨:「宋氏三姐妹有中國近代女子最缺乏的兩個特點,

第一是不怕洋人;第二是不怕男人

。」



電影《宋家王朝》劇照




教孩子學貫中西 立志報國




宋耀如說過:

「只要一百個孩子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害怕不能得救?」




從孩提時代起,宋耀如夫婦便開始對孩子們進行中英文雙語訓練,從美國購買大量幼兒讀物,輪流教孩子們讀寫。




他常對教導孩子,學好英文是為了更好地睜開眼睛看世界,但同時,中文一定要更好。他堅信未來傑出的人物一定學貫中西。



宋氏三姐妹年輕時合影




儘管宋家姐弟都曾出國留學,但宋耀如卻從不鼓勵他們留在國外,通過給他們定期寫信、寄剪報的方式,把國內發生的新聞傳遞給他們,讓他們及時了解國情和革命的發展。




宋耀如有意識地帶領子女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政治集會,希望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更深切的愛國精神。




他曾在美讀書,親眼看到中國人所受各種歧視,回國後毫不猶豫地參加了全國性的反美運動。宋家姐弟在父親感染下也積極地投入了反美行列。




1941年,因為美國迫害華工,他們自發棄用美國文具,跟著父親一起上街演講。



兒女傳承了父親的愛國意志。由始至終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宋氏姐弟都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齡在美國求學時,有一次歷史課上,宋

齡對美國歷史瞭然於胸,表現優異,教授稱讚道:「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美國公民。」




齡當即站起來反駁稱:「我不是美國公民,我是中國人,我家祖祖輩輩都是中國人,而且永遠是中國人!」話說得擲地有聲。



宋美齡給抗日戰士縫製棉衣




抗日戰爭時期宋

齡與宋慶齡、宋美齡共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南京成立「婦慰會」,組織婦女抗敵後援團。



1940年,蔣介石與宋氏三姐妹




《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中記載了當時宋靄齡給宋慶齡說的這段話:





「我本來決心不過問政事,一心經營事業,用賺來的錢給國家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辦些實事。可現在,日本人打到了家門口,生意也沒法做了。國家到了讓人打上門的程度,賺錢還有什麼用?




我聽說你正在發起組織婦女抗敵後援團,這抗日的大事,我也要積极參加。父親生前一直教育我們要愛國,還有什麼比抵抗侵略更能顯示愛國的行動嗎?」



宋慶齡給抗日戰士包紮




最終宋氏三姐妹攜手一致,共同活躍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第一線。




有人說,放在現代語境下,宋家姐妹的成長故事,其實就是「富二代的成才路」。




宋耀如固然能給子女提供一般人不可企及的教育資源,但與貧富無關,與家境無關,

讓孩子堅持做自己,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創造儘可能快樂、包容、鼓勵、充滿藝術氛圍的成長環境,是每個普通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錢幣之最,其中兩種已是國寶級文物了
86版《西遊記》珍貴手稿曝光,上千張大師之作,驚艷

TAG:掌上歷史 |